攀枝花火車站是攀枝花對外交流的重要口岸和門戶。攀枝花位於成昆線上,可直達成都、重慶、昆明、北京等地。
攀枝花市內航道為兩江壹河,即金沙江、雅礱江、安寧河,通航總裏程368公裏。昔日的山林,如今已經建成了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攀枝花市公共交通便利,出租、旅遊、長途、郊區客運設施齊全,功能齊全。出租車費用很低。公交線路50條,長度4663公裏,14條線路無人駕駛。
從北周天河二年建縣到北宋初年(567-960)的近400年間,撫順文廟位於遼、漢兩族雜居的邊境地區。鹽業雖然興盛,文風卻不開放。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朝廷派遣太常名醫、學者周燕軍到富順任督學,致力於興教、辦學、培養學者。到了第六年,也就是李青二年(1042),狀元李勉終於從富順縣出來了,全縣人民皆大歡喜。在周燕軍的倡議下,人們於李青四年(1044)集資,在縣城中心南門修建了壹座文廟,主要供孔子使用,稱為“文選凈廟”。廟裏立著壹塊石頭“雁塔碑”,上面鐫刻著該縣歷屆飛行員的名字。從此,撫順所有督學都熱心教育,都是親儒教授。他們政治之後經常來寺裏給學生講課,所以文風大開。宋代在雁塔刻下名字的進士多達67人。
到了元代,文廟改名為“先聖寺”。富順知府任先忠大四(1311)年,修建戟門,安裝禮器,修繕大成殿,成為涼後裏的圍墻。英宗時期,縣令助理王娜很快建起了禦書碑亭。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江山,下令天下興辦學校,教育士人,將先聖寺改為“石現寺”。洪武六年(1373),知縣鐘鉉對廟壇進行了整頓,修建了壹所學校,並鋪設了石塊和池畔。經過八次維修和小的增加。明永樂年間稱為“文廟”。此後文風日盛,教育發展,入學人數逐年增加。明代進京趕考的進士有139人,占四川省進士總數的十三分之壹,從而獲得了“蜀西壹才子,內江人才繁盛”的美譽。
明末清初,蜀中大亂25年,文廟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康熙二十壹年(1682),平定三藩後首任富順知府錢修繕文廟,修繕大成殿明倫殿,恢復祭祀和學校。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縣熊逵集資修建文廟外墻,重修兩廟,建日月壇。到了道光中期,文廟雖經多次修繕,但都是小修小補,其破敗狀態與以人才輩出著稱的富順縣頗不相稱。從清朝建立到道光中期,撫順只出了11個進士,民間認為文章風水運動是因為不尊重孔子。道光十六年(1836),富順縣令鄧仁坤決定重修文廟,與當時富順縣首富肖永勝商議。
蕭永生當即表示:為了保存撫順文章的風水,他願意盡壹個儒生的本分,靠自己的力量重建文廟。於是雇來的匠人立即拆除了文廟,並派專人到山東曲阜縣,通過時任縣令的撫順進士張震取回文廟的控規圖紙。還從雷博、馬邊運回巨木,從江西景德鎮定制琉璃瓦,花費36000元,耗時四年,完成於道光二十年(1840)。自祀祠、大成殿、平臺、梁壁、薊門、更衣祭祀處,下至淩杏門、明宦鄉仙祠、禮門、陸毅、池畔、橋欄、宮墻、外仙關、聖曲門,都是又高又壯,比舊的高出數倍。* * *占地10多畝,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殿正面有壹面紅墻,上面塑有宮墻四個大字。左右各有兩扇門,分別叫聖所和仙館,不祭祀是打不開的。入口是池畔,池上有三座橋;中間是九龍橋,無法通行,左右側橋是祭祀走道。水池左右各有兩個大門,分別是禮門和義道,是平日出入的大門。分別有文官下船和武官下馬的石碑。
水池後面是什邡的淩星門,有三個洞。廣場寬22.4米,高12.65米。下壹步是明倫殿——嵇門,左右為更衣祭祀場所,嵇門後有廣場,會場後有日月壇,中間鏤空九龍浮雕,左右為石梯。平臺後面是文廟主體建築大成殿,高35米。它是明清時期典型的鬥拱結構。上面畫著飛檐,精致華麗,巨龍昂首飛翔。玻璃金碧輝煌,富麗堂皇,古色古香。寺廟後面有個院子叫盤宮(盤宮丹桂是撫順八景之壹)。之後是拜殿,左右有龍潭、風洞。清泉常滿,大旱不枯。墻幹時有龍池、風雪石雕,近代少見。山梁上供奉廟宇的建築是孔子的客廳。生活區很小,只有三個雕刻的聖所(宋代以前的石刻)。《金瓶梅》裏的孔子雕像是唐代吳道子畫的,從曲阜帶回來的。左右回廊,做過學生屋,縣教育署,有名的鄉祠。
光緒二十二年(1896),縣令張世芳將前人捐贈的兩塊校田捐贈給文廟維修。光緒三十三年(1907),孔子被召見祭天。所以崇聖寺和宮墻都改成了黃瓦(原來只允許大成殿和大成門用黃瓦)。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飛機轟炸了大成殿壹角和西走廊。雖然修復了,但是技術低下,壹直沒有恢復。解放後,文廟在1958左右粉刷壹新。1980年7月,富順文廟被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後,省政府撥專款對其進行修繕粉飾。現在基本保持原貌,增加了服務設施,常年開放供人參觀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