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鋪曾經是古驛道上的重鎮,如今卻是五祖寺到四祖寺旅遊公路上乃至大別山深處的壹顆璀璨明珠。
提起後山鋪,往往會讓人想起很多往事。
後山鋪是壹條長長的街道,她從歷史中穿過。
後山鋪壹帶,民國以前叫石村鎮,石村鎮的駐地壹直在後山鋪(後山鋪下面的街上還有壹座石村鎮)。後山鋪很有名。這壹帶十裏八鄉的人出去報名,都說自己是後山鋪人。這個地區的大河鋪除了大河鎮就是後山鋪。後山鋪自從變成集體後,壹直是兩個生產隊(現在的居民小組)。
後山鋪的名人——革命烈士丁洋。
我記得丁洋住在後山鋪中間,他哥哥好像腿腳不方便,整天坐在家裏。他弟弟叫楊端賢,現在住在後山的街上。楊定家的老房子,後來住著壹位革命烈士,名叫於北鬥,他的兒子名叫於繼烈。北鬥革命時期,俞在黃梅縣與、鄒壹清等革命老戰士並肩戰鬥。
後山鋪還有抗美援朝誌願軍的大英雄余敬群。他參加了上甘嶺戰役。戰鬥中,他背著炸藥沖進敵人陣地,與敵人同歸於盡。我們家鄉的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這樣壹位戰鬥英雄!* * *和國家永遠不會忘記!
後山鋪是風水寶地。因為沒有文字記載,所以不知道後山鋪的歷史淵源。
雖然後山鋪有人稱之為“鵝蛋硬”。但很久以前,周邊十裏八鄉的有識之士,從他們火熱的故土,搬到了後山鋪,住的人多了,漸漸成了壹條街。當時後山鋪住在黃梅縣城後面的衡山路上,這是人們進出蘄春山和黃梅考田山的必經之路。
抗日戰爭時期,人們因為前面的路而不敢走,更多的人在山後面鋪路。因此,後山鋪居民幾乎家家開店。那時,有許多餐館(和住宿)和壹些雜貨店。小時候,我還記得住在梅安民的老房子裏。壹個叫黃火弟的老奶奶,還開了壹個小雜貨店,賣壹些香煙、肥皂之類的生活用品。還有壹個奶奶叫石九妹,住在中段。她直到大團還在賣壹些麻花豆幹之類的零食。
解放後,後山鋪壹直很窮,幾乎都是茅草(稻草)房。當時日三經常去靠田山壹帶“掃蕩”,經過後山鋪時,往往是壹場大火把後山鋪的茅草房燒了。因此,有人稱後山鋪為“吸煙之地”。
自民國成立以來,後山鋪的面貌日新月異。
解放初期,在魚枷祠堂成立了木鐵合作社(屬於集體經濟),在下街成立了供銷社後山分社(屬於國有性質),經營百貨、布匹、雜貨等商品,幾乎涵蓋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後來,根據建制,後山鋪成立了玉堂鄉政府,機關設在夏傑街。後來按建制改為玉堂管理區。行政區域已遷至現後山鋪村村委會。這裏曾經有壹所小學。
還有壹件難忘的事。大隊決定在後山開壹家綜合供銷商店,決定從方墩地方水橋入手。因為當時周邊沒有私人店鋪(也沒有大型集體店),所以生意壹直很好。當時進貨渠道是庫珠供銷社的倉庫。雖然我們可以自由進貨,但當時沒有其他進貨渠道。那時候還沒有機械交通工具,所有的貨物都是用手推車人工拉(即使是合作分店)。當時我們店從私人商戶那裏買了壹些尼龍網眼編織蚊帳,比較好賣。後來才知道福建家家都生產這種蚊帳,而且價格很便宜。於是方水橋和我約定,我去福建進貨。
這是我第壹次走出這個距離,也可以說是我“闖蕩江湖”的第壹步。我搭車過河,從九江老火車站上了火車。當然買了全程硬座票,腫了小腿。
上面說的基本都是後山鋪的壹些“大事”。在我的記憶深處,還有很多塵封已久的瑣事,至今難忘。
當時在現在的村委會設立了壹個公共衛生中心,有幾個醫生上班。我們後山鋪的石新春醫生也是衛生院的院長。20世紀50年代初,後山鋪還住著壹位受人尊敬的名人。他就是劉詢老(名永明山),人稱“劉老師”。他住在街上。小時候在他師傅的幫助下手腕脫臼。
後山鋪下面,大概就是尹海洲家後面的地方,有很多大樟樹和楓樹,只能幾個人抱抱。我們年輕時經常在那裏玩。比如玩捉迷藏,捉小雞,跳房子,踢毽子(我們當時稱之為踢“燕子”),大男孩玩“捉羽毛球”,女孩玩捉石頭等等。我們經常玩得很開心。
那時候夏天根本沒有電風扇(連電都沒接),也沒有蚊香和涼席。夏天我只用蒲扇對付。到了晚上,上街的人就背著壹張小竹床或木質門板到後山乘涼,有時甚至壹覺睡到天亮,讓露水蚊子都顧不上了。
街下的合作社分社門口有壹個很大的場地,他們可以像在街上壹樣乘涼或者睡覺。
在那個艱難的年代,人們渴望幸福的生活!直到很多年後,人們才流傳這樣的話: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油條太早,油面過夜(晚餐)。人們認為這只是壹個想法,但如何實現呢?如今,這些話不僅成為了每個家庭的現實。
如今後山店鋪已經是洋樓林立,老房子也進行了翻新拓寬。許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私家車。還是有很多有才華的人,能夠發家致富,成為優秀的企業家,成為富人壹方的“土豪”家庭。後山鋪變得越來越漂亮了!
關於作者:
梅建斌,文學愛好者,喜歡攝影,寫作,旅遊。因為腦部疾病,每天堅持走路,但是樂觀豁達。我喜歡在行走中捕捉和發現美,每天都大開眼界。網名:笑對人生,三月風。原縣CPPCC委員(三屆至五屆),原縣工商聯(總商會)第六屆、第七屆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