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壹生受佛道思想的影響,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蘇軾壹生命運多舛,卻從未被命運打敗。蘇軾早年跟隨父親到北京參加科舉考試。他本應獲得第壹名,但由於當時考官歐陽修的誤解,蘇軾只得了第二名。歐陽修誤以為這篇文章是他的學生曾鞏寫的。為了避嫌,蘇軾只好坐第二把交椅。但這並不妨礙蘇軾的文學聲名遠播,受到其他文人的稱贊和欣賞。當時歐陽修評價說:“此人可謂好讀書、善用書,其文章將來天下絕無僅有。”
作為壹個文人,蘇軾經常在自己的詩歌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時還夾雜著自己的政治觀點。正是這些帶有個人色彩的文章被新黨抓住了。蘇軾上任剛三個月,就發生了涉及數十人的烏臺詩案。烏臺詩案成為蘇軾人生的轉折點。雖然在眾多友人的協助和營救下,蘇軾終於免於牢獄之災,但卻被貶為黃州團練助理,失去實權,地位相當卑微。這時,蘇軾變得心灰意冷,灰心喪氣。但他天生樂觀豁達,很快就調整好了情緒。
然而,命運給了他沈重的壹擊。在去汝州打工的路上,他的小兒子因為路途顛簸不幸去世。小兒子的早逝和仕途的不順利對蘇軾造成了雙重打擊。在這種打擊下,蘇軾向朝廷申請不再繼續在汝州工作,而是留在常州平定。經朝廷同意,蘇軾回到常州居住。常州交通發達,經濟繁榮,風景秀麗,符合蘇軾觀光的需要。這裏遠離北京,沒有政治勾心鬥角,衣食無憂。蘇軾和家人在這裏生活得非常舒適,最終選擇常州作為自己的葬身之地。
但此後,蘇軾因與朝廷高官不和,多次被貶。他已經62歲了,白發蒼蒼的蘇軾被貶到了海南,壹個當時的蠻荒之地。豪放曠達的蘇軾,又壹次從命運的打擊中站了起來。他喜歡食物,在海南找到了各種各樣的美食。他高興得把海南當成了第二故鄉。他在海南教書,吸引了大批學生前來學習。儋州人民都崇敬和欽佩這位文化傳播者和開拓者。
蘇軾死後,蘇軾的兒子按照蘇軾的遺願,把他葬在汝州,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古人講究“落葉歸根”,那麽祖籍四川眉山的蘇軾為什麽不葬在家鄉,而葬在河南呢?蘇軾對汝州有著深厚的感情。蘇軾在汝州工作時,弟弟蘇轍恰好也在汝州工作。兄弟倆終於在壹起了,自然就經常聚在壹起玩,看汝州的風景和河流也很開心。兩兄弟在汝州賈縣遊玩時,發現賈縣不僅是風水寶地,而且是風藏氣聚之地,山多山美,酷似家鄉眉山。於是兩兄弟相識百年,壹起葬在這裏。
蘇軾葬在汝州,既實現了與弟弟蘇轍相聚的心願,又讓汝州看起來像自己的家鄉,還能滿足蘇軾的思鄉之情。宋代,郟縣風水、人文十分繁榮。周圍有許多大都市,還有宋朝的陵墓。作為墓地,這是壹個極好的地方。蘇軾、蘇轍葬於汝州後,其後代也在此定居,形成了兩個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