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項目概況 項目名稱:黃平縣重安鎮民族文化旅遊項目建設 項目主要建設內容: (壹)基礎設施工程 1、新建十裏古峽步行道硬化及觀光亭建設 2、新建黃金至老陽屯之間的森林旅遊公路 3、三江壩沿重安江河壩的公路硬化及綠化建設 (二)衛生環保工程 1、新建廁所,沼氣池. 2、增添垃圾筒和建垃圾處理站. (三)供水供電工程. 1、供水系統. 2、供電系統. (四)消防安全工程 包括消火栓,防火水幕和滅火器裝置. (五)文物保護和景點恢復工程. 1、重安古碾房及觀光長廊的建設 2、三朝橋和四靈橋、文昌閣、萬壽宮、地母閣等文物古建 築的維修 (六)其他工程. 1、停車場 2、民族村寨的房屋建設 3、三江壩和皎沙壩的觀光農業 項目總投資:5840.30萬元人民幣 二、項目區概況 重安鎮位於湘黔公路要道,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舞陽河水系十大風景區之壹,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民族風情濃郁,山水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歷史文化悠久,獨具特色的旅遊優勢。
境內的四靈橋、文昌閣、萬壽宮、地母閣等文物古建築歷經數代,古韻猶存,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實為山區少見,而重安江十裏古峽秀色長廊,百年風雨鐵索橋,世界罕見間歇瀑布,美麗神奇的 “ 鳳嶺來儀 ” 金鳳山,金莊千年古銀杏樹等景點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其無可取代的神秀殊異,是以為國家級舞陽河風景名勝區增色,堪稱其中的壹方妙土。
由重安鎮溯江而上二裏許,更是聞名省內外的重安古峽,古峽遊程達十余裏,峽谷沿途有鐵索故道,間歇瀑布,仙人看地,水晶珠簾,幽谷叠潭(七仙浴池),三十三浪,回流水磨等奇妙景觀。建於清同治十二年的鐵索橋,1938年5月24日,聞壹多先生途經此時,欣然提筆,速寫橋景。
現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重安曾是清水江上遊最終碼頭,水陸銜接,建制歷史悠久,為貴州東南面物資集散地之壹。
水陸交通之便利,市場之繁榮給重安民族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昔有 “ 小上海 ” 之稱。
水利、電力、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齊全,是投資興業的理想之處。 三、重安鎮基本情況 重安鎮位於重安江畔,黃平縣城南面,東接翁坪鄉,南與凱裏市灣 水鎮、大風洞鄉隔江相望,西鄰崇仁鄉、北界新州鎮。
湘黔公路縱貫其中,黃平至凱裏等級公路貫通後,距縣城21公裏,離州府凱裏公路行程34公裏。總面積109.78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27549.05畝。
主產水稻、玉米、油菜籽、烤煙葉等,重安鎮是貴州省 “ 雙百 ” 小城鎮試點鎮,全鎮***轄3個居委會,13個居民小組,27個村委會,228個村民小組,277個自然寨。2005年,全鎮***有9324戶,3.8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72%,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古鎮。
2005年全鎮財政收入202.44萬元,農民人均糧食390公斤,人均純收入1340元。 重安鎮地處黔中丘原向黔東低山丘陵過渡地帶。
海拔在607 — 1100米之間。年均氣溫16℃,無霜期270天,年積溫5293℃,年降雨量1233毫米。
獨具熱量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季風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四季分明等氣候特點。 重安江生物資源豐富,農作物、畜牧品種繁多,經濟林有油桐、油茶、漆樹、桑樹、茶葉、杜仲、五倍子等,竹類有水竹、金竹、苦竹等。
藥用野生物品繁多,其中蘊藏量較大的有白芍、金銀花、首烏等。重安鎮境內有重安江、皎沙河、老羊屯河、淹馬河等河流。
重安江屬烏江水系,通沅江,可載重量3噸船只,其碼頭原為貴州省東南面對外貿易樞紐,重安鎮因此商業十分興盛,為貴州省商業重鎮之壹。 第二章 項目所在環境和問題 壹、環境: 隨著人類進入新的壹個世紀,和平的發展仍然是世界主流,這為我國大力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壹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我國將在今年加入WTO,全球經濟壹體化必將形成,既給我國經濟建設和發展帶來挑戰,同時也提供了壹次歷史性的機遇.隨著綜合國力進壹步增強,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為開發旅遊產業提供了壹個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經濟保障. 信息時代的悄然來臨,國家的產業政策也作了重大調整,信息技術,生化工程,環境保護,旅遊資源開發等領域成為國家優先重點發展的方向。
近年來,我國各級 *** 在旅遊開發上出臺了諸多優惠政策,極大的鼓勵和促進了旅遊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最近為了加快旅遊業的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旅遊強國,進壹步發揮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作用,國務院專門下發了《關於進壹步加快旅遊業發展的通知》(國發[2001]9號),制定了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並決定"十五"期間,國家每年安排壹定數量的財政資金,重點支持西部地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旅遊業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為旅遊發展創造了壹個良好的政策環境,必將推動我省旅遊業高層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我縣也根據本省實際情況,將自己擁有的巨大旅遊資源作為重點開發領域,使旅遊產業成為黃平縣新的支柱產業,將黃平發展成為旅遊強縣。
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其戰略目標就是在完善西部基礎設施,調整西部產業結構的同時,保護和開發西部重要的自然資源。西部擁有我國最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的陸。
2.談談貴州鎮遠青龍洞的歷史故事和重安鐵索橋的建造歷史祝聖橋,是鎮遠的標誌,多少人為了這個橋上有亭,橋下七孔的青石橋傾倒! 當出租車穿過舊城區,來到了舞陽河畔,我們第壹眼就看見了清秀而典雅的祝聖橋,因為這座橋,使得鎮遠名氣大振,因為這座橋,使得多少中外遊客傾倒,在沒閱讀同程好友天涯無際的鎮遠文章前,我根本不知道鎮遠,當然也無從了解這個祝聖橋,然而恰恰是天涯無際登的這座橋的照片,叫我看了第壹眼就忘不了,就是這座橋,使得我下定決心在2010年要實現去鎮遠古城的目標,說不清楚為什麽喜歡這座橋,無須任何理由,簡單來說就是這座橋抓住了我們這些人的心,遠隔2000公裏路程要到鎮遠來。
當我下車後漫步在祝聖橋上時,當我在亭子周圍俳徊時,當我和周圍遊客攀談時,我才了解到原來全國各地有許多象我們壹樣的到鎮遠就是奔這座橋而來,很多人打算看好這座橋玩好橋旁的青龍洞,就去吃晚飯,然後逛古城,再夜遊祝聖橋,住宿壹晚明天就離開,我問他們“那妳們不去鐵溪和舞陽河了嗎”?他們說“鎮遠就是壹座祝聖橋和壹個青龍洞,此外的景點比比其他地方都差不多”,他們的回答令我感到他們才是真正懂得旅遊的人。 橋旁有記載:祝聖橋橋長135米,寬8.5米,高14米,它不僅在鎮遠,甚至在貴州、四川等地區都是比較長的壹座橋。
祝聖橋始建於明初洪武二年,據說當時因為舞陽河山洪爆發,該橋數次建造數次被沖毀,因此直到雍正年即1723年才修建完成。啊!壹座歷經600多年的歲月的滄桑,歷經250年才建造好的古橋,這樣的壹座橋擁有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沈澱,以及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長河中所起的交通和景觀作用,都讓遊客充滿了無數的好奇。
而舞陽河壹頭連著貴州,壹頭直達湖南懷化,因此在舞陽河上修石橋,大抵符合了當時的交通需求,我又在想建石橋本身已經具備了工藝精湛的特點,石橋下面是石橋臺,據說橋臺下是石橋樁有10米深,但為何在橋上修了個亭子名曰“魁星樓”呢,須知貴州其他石橋包括鎮遠的其他石橋都沒有在橋中央建造個樓閣呢? 據說此橋建成前,貴州沒有出過壹個狀元,貴州人盼狀元盼的心急了起來,於是找風水先生在貴州全省看哪裏能出狀元,結果風水先生貴州兜了壹圈最後說是鎮遠壹定能出貴州第壹個狀元但須建造壹座橋,於是鎮遠人建造了石橋,橋貫通舞陽河後連續兩年沒出狀元,人們又去找這個風水先生問為何沒出狀元,結果風水先生說需要在橋中央建造個魁星樓,以便貫穿風水,於是鎮遠人又在橋中央建造了壹個十七米高的三層三檐八角尖頂樓閣建築,巧的是魁星樓建造後第壹年,就出了個狀元。魁星樓又被稱為“狀元樓”,正是這個三層魁星樓使壹座造型平常的石拱橋生動起來,成為古城鎮遠畫龍點睛的壹筆。
橋下七個石拱宛如彎彎的七個月亮,在舞陽河波瀾不興時,恰好倒映出七個橋孔倒影,和河上的七孔連成了壹個圓,由此組成了青龍洞外最佳,鎮遠最美巧奪天工般的絕色風景,從而使多少遊客魂牽夢饒。 舞陽河上唯壹有觀賞性的橋是祝聖橋,它適宜遠觀、又適合近看,遠觀就是站在青龍洞上去遙望,看夕陽下的祝聖橋橫跨在舞陽河上,此時,祝聖橋已經作為壹種精神物化的象征,有了它鎮遠才更加令人註目,近看,祝聖橋上青石板班駁的痕跡是以前駐兵、營商時大車過橋的痕跡,橋下的舞陽河水有些綠有些藍,橋面青石板大部分是明清朝時候的遺物,恍惚間我似乎聽到祖先留在青石板上的步履聲。
看著橋下半藍半綠的舞陽河水平靜地從橋孔下流過,亦如看到鎮遠的歷史從橋下流過,於是心中便湧現出對鎮遠的萬般崇敬和贊嘆。 當我遠觀近看好了祝聖橋時,我看著河邊那麽多的賓館,就對自己說晚上最好能住到壹間河景房,讓我再瞧壹眼祝聖橋,因為它,我才千裏迢迢到鎮遠啊!祝聖橋,您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欣賞它,這座古橋可以讓您百看不厭,流連忘返在橋上,曾在進青龍洞前看到好多遊客,但當我兩個半小時遊完了青龍洞出來還是看到這些遊客,當我借好“大河關賓館”河景房站在客房的陽臺上看祝聖橋時,仍舊看見這些遊客在橋上駐足,甚至晚上我再次來到祝聖橋時,依舊碰到了他們,大家相逢壹笑,心裏明白這輩子恐怕很難忘記這個祝聖橋了! 祝聖橋壹頭來年著古城,壹頭連著青龍洞 這壹頭是古城,由此向右可去鐵溪,向左可去古城老街老村,往上可去苗疆長城 另壹頭就是青龍洞了 魁星樓最使中外遊客傾倒 青龍洞入口 多角度看祝聖橋,還是那麽秀美 青龍洞臨空而建,是全國少有的空中樓閣 青龍洞洞口,須註意的是青龍洞似洞非洞 青龍洞融會三教 藏經樓壹景 遠觀祝聖橋 青龍洞非洞,而是壹群建築物,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裏望上去是苗疆長城,依稀可見山頂有壹亭子 青龍洞中難得見的石鐘乳的洞 就這樣洞當初取名為青龍洞。
3.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的輝煌歷史秦安縣在歷史朝代中是位處要塞。截至2015年,秦安縣已發現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7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即大地灣、興國寺、文廟大成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
秦安古稱成紀,素有“羲裏媧鄉”之稱。縣內有大地灣、興國寺、文廟大成殿等3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發現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68處,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2處。
秦安歷史上就是古“絲綢之路”的要沖,三國時期的街知亭戰場就在縣內隴城壹帶。這裏名人輩出,飛將軍李廣,前秦王苻堅,詩仙李白,明朝山東巡撫、著名書法家胡纘宗,清代“隴上鐵漢”安維峻祖籍或出生地都在秦安。
擴展資料:
道秦安的歷史名人: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李淵 唐朝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內鏈變更戰略家;
李世民 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二位皇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李廣 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人稱飛將軍。
秦安縣 *** 網-走進秦安
百度百科-秦安
4.成安縣歷史成安縣歷史:
春秋時期為乾侯封邑。
春秋未,周敬王二十九
成安縣北湖公園
年(前495年)以後,為晉地。
戰國時期,成安地處魏趙邊界地帶,大部分為魏地,西部小部分為趙地。
秦朝時期,屬邯鄲郡地。
西漢初,為斥丘懿侯唐厲的封地,不久改置斥丘縣,屬冀州魏郡。
王莽新朝時,改斥丘縣為利丘縣
東漢復名斥丘縣,均屬冀州魏郡。
三國時期,並入魏國,仍為斥丘縣,屬冀州魏郡,後改為司州魏郡,兩晉依然。
南北朝北魏時,斥丘縣屬相州魏郡。東魏天平初(534年),並入臨漳縣,屬司州魏郡。
北齊天寶年間(550年壹559年),復置縣,更名成安縣,屬司州清都郡。
隋時,仍名成安縣,屬相州。
唐初,屬河北道磁州。貞觀初(627年),改屬相州,天祐二年(905年),復名斥丘縣,三年(906年),改屬魏州。
五代後唐時,復改斥丘縣為成安縣,仍屬魏州。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將洹水縣並入成安縣(不久
成安薄皮甜瓜
又劃出),屬河北東路大名府。
金朝,屬河北西路洺州。
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並入滏陽縣,後復置,屬廣平路磁州。
明朝洪武初(1368年),撤成安縣,四年(1371年)復置,屬直隸廣平府。崇禎十七年(1644年),知縣郭維垣,改成安縣為漳安縣。
清朝,仍名成安縣,屬直隸廣平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三年,屬直隸省大名道。十七年(1928年),改直隸省為河北省,並廢道,成安縣直屬河北省。二十五年(1936年)春,省下試辦行政督察專員區,成安縣屬大名區。
抗日戰爭時期,縣境內並立兩個政權,1938年4月,成立成安縣抗日民主 *** (無固定駐地),先後屬冀南區二專區、壹專區、三專區。
1939年初,成立的日偽縣 *** ,轄地仍屬偽河北省冀南道。
1945年11月,成安縣與磁東縣(含馬頭、商城二區)合並為成磁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冀南區三專區。
1949年10月,成磁縣改稱成安縣,屬河北省邯鄲專區。
1955年9月,將馬頭區、鎮,分別劃入磁縣、峰峰。
1958年12月,成安、臨漳並入磁縣,仍屬邯鄲專區。
1960年,實行市管縣,磁縣屬邯鄲市。
1961年5月,恢復成安縣,仍屬邯鄲專區。
1970年,邯鄲專區改稱邯鄲地區,成安縣屬邯鄲地區。
1993年7月,邯鄲地市合並為邯鄲市,成安縣歸屬邯鄲市管轄。
5.重龍鎮的歷史文化重龍鎮歷史悠久。重龍鎮屬淺丘陵地帶,河山秀麗,土地肥沃,自兩漢以來就是資中(州)的縣城或州郡所在地。原來文化昌盛,名人輩出。歷史上並稱“雙鳳”的光緒乙末科頭名狀元駱成驤與南宋狀元趙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壹的“炸彈大王”喻培倫、優秀***產主義戰士曹荻荻、範長江等都就讀於重龍鎮,堪稱“多士之邦”。城區尚有文廟、武廟、東獄廟、清代壹條街和大東門古城樓等,並有雄踞城北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重龍山公園。古街、古廟、古寺、古民居讓無數文人墨客流連忘返,重龍鎮由此成為四川省成渝沿線唯壹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6.安海鎮的歷史變遷安海鎮位於圍頭灣內,在泉州城南二十余公裏瀕海處。扼晉江、南安兩縣的水陸要沖,依山臨海,海灣曲折,海面開闊,風浪小,是宋元時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和避風良港。( 主要姓氏有黃、吳、顏、陳、高。
歷史上,安海有過灣海、石井、安平、鴻江等別稱。
漢代稱“灣海”,以其地處“九十九曲”的石井江之濱,海灣航道彎曲而名。
唐·開元六年(718年)晉江設縣建制,灣海隸屬晉江縣。徐征(700-765)字慈恩,號瀫水,晚號長源。籍貫浙江信安人,徐洪從弟,系唐朝狀元徐晦祖叔父、中華徐氏歷史上第壹位狀元。唐玄宗開元二十壹年(733)癸酉科狀元及第。與唐代進士閩縣令黃謠同榜,該榜***取進士二十五人。徐征天性剛直,忠貞不渝,歷官福建安平(今屬安海鎮)主簿、晉江縣丞兼少監之職,後被奸臣所害,卒於福建晉江寓所灣海興勝裏長源堡徐宅(後稱徐厝),不顯而終。 今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興勝境徐厝中的狀元巷亦因唐朝開元癸酉狀元徐徵曾居於此巷而名也。
北宋·開寶(968—975年)年間,唐名臣安金藏後裔安連濟徙居灣海,易“灣”為“安”,始名“安海”。
宋代地方建制以鄉統裏,安海鎮區屬晉江縣開建鄉修仁裏。當時安海港的海外交通貿易十分繁榮,“港通天下商船,賈胡與居民互市”,始稱“安海市”,並形成西、東的新市、舊市。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開港設市舶司,州府遣吏在安海榷稅,號曰“石井津”(即海關“分關”),安海市即屬“石井津”管轄,稱石井津安海市。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安海設置“石井鎮”,吏部郎朱松(朱熹之父,為首任鎮監,安海鎮建制由此開始。當時的石井鎮並轄今晉江安海、南安石井兩地,兩鎮所沿用的掌故是同壹歷史事件,即宋代朱松(韋齋)監稅於石井鎮,故有“石井津開雙石井”之稱。安海即稱石井鎮安海市。
元代改鄉裏為都,現安海地分隸晉江縣七、八、九、十二諸都;安海鎮區屬晉江縣第八都,沿稱“石井鎮”,設石井巡檢司於安海。
明襲元制。後安海與南安石井分別析出設鎮,南安石井鎮沿用“石井”為名,而安海因歷代常遭外侮,為希冀平安,則改稱“安平鎮”。至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整飭海域,撤去巡檢司。萬歷卅四年(1606年)奉旨欽設駐鎮安海館,官署設右井書院。
清朝復稱“安海鎮”。清初·順治遷界,安海“丙申(1656年)毀鎮”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沿海“復界”,泉州陸路提督就古陵寨把總移駐安海,建立“安海汛”於龍山寺西。安海在夷廢將近30年後,才又逐漸恢復起來。
當時清朝在福州、泉州府廈門設戶部稅官,分差各處沃口收稅,雍正七年(1729年)在安海設戶部稅館,稱“鴻江沃”,此乃“鴻江”別稱的由來。
辛亥革命後,1933年晉江劃分6個區,安海屬第二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撤區為鄉鎮,安海鎮轄區分屬安海鎮、康樂鄉。
南宋時,朱熹曾隨父至安海任所,青少年時代在泉州度過;朱熹任泉州府同安主簿時,又“數臨安海講學,啟迪文風,誨掖士子,因而人才蔚起”;後來朱熹之子朱在還在安海主持營建頗具規模的石井書院,奉祀朱松、朱熹父子,因此,安海被稱為“二朱過化”之地。泉州府文廟明倫堂舊有壹聯:“聖域津梁,理學淵源開石井;海濱鄒魯,詩書弦誦遍桐城
明末,安海又是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的府邸所在地和根據地,遭受了多次戰火的蹂躪,也留下許多鄭氏父子的遺跡。
7.劍閣縣的歷史1.劍閣縣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四川、陜西、甘肅三省結合部,位於四川省北部,廣元市西南部,守劍門天險,“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等美譽。
全縣幅員3204平方公裏,轄23個鎮、34個鄉,總人口676794人(2014年末)。東漢末境內始置當德縣;南朝劉宋元嘉初僑置南安郡、南安縣,治所在今普安鎮,多經變革後於民國2年(1913年)改劍州為劍閣縣。
2003年9月縣 *** 駐地遷至下寺鎮。 2.劍閣縣位於四川省北部,廣元市西南部,介於北緯31゜31′至32゜21′,東經105゜10′至105゜49′之間,東與廣元市昭化區、蒼溪縣毗連,南與南部縣、閬中市接壤,西與梓潼縣、江油市交界,北與青川縣、廣元市利州區為鄰,幅員面積3204平方公裏。
8.湖南省衡陽縣的詳細歷史1.衡陽地域古屬三苗、楊越,在戰國時期為楚國所轄,是楚國的重要城鎮。
2.三國時期,衡陽分屬於衡陽郡和湘東郡。下轄蒸陽(今衡陽縣)、重安(今衡南縣)、湘南、湘西(今衡山、衡東、南嶽區)、湘鄉、益陽等縣。
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全國將原楚國南部分為黔中、長沙兩郡,長沙郡包括衡陽地域。
4.公元220年,孫吳於長沙郡東南設置湘東郡,郡治設在今酃縣;並於長沙郡西部設衡陽郡,郡治設在今湘鄉,下轄蒸陽(今衡陽縣)、重安(今衡南縣)、湘南、湘西(今衡山、衡東、南嶽區)、湘鄉、益陽等縣。這是歷史上第壹次出現以衡陽命名的郡。
5.二郡分立的情況直至隋朝才有改觀。公元589年,隋滅陳,改郡為州,廢湘東、衡陽郡,設衡州,將臨蒸改為衡陽縣,州城、縣城均在今江東岸。這是歷史上第壹次出現衡陽縣。隋代廢衡陽、湘東二郡而立橫州。唐朝天寶年間又曾將衡州改稱衡陽郡,直至乾元元年才復用衡州。
6.宋代時期衡州又為衡陽郡。
7.元改為衡州路。
8.明清兩朝則為衡州府。
9.民國廢府、道而存縣。
10.1938年屬湖南第二行政督察區。
11.抗戰時期,衡陽曾作為飛虎隊的壹個重要前進基地,在抗日戰爭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12.1942年元旦,衡陽市正式建市。
13.1943年衡陽市改為省轄市。
14.1949年10月8日衡陽解放.仍是市縣並存。
15.1980年成為省轄市。
16.1983年7月,原衡陽地區與衡陽市合並,實行市管縣新體制。衡陽市轄衡陽、衡南、衡山、常寧、耒陽、祁東七縣(耒陽、常寧為縣級市),以及江東、城南、城北、郊區、南嶽五個縣級區。
大事有 1衡陽保衛站
9.劍閣縣的歷史1.劍閣縣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四川、陜西、甘肅三省結合部,位於四川省北部,廣元市西南部,守劍門天險,“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等美譽。全縣幅員3204平方公裏,轄23個鎮、34個鄉,總人口676794人(2014年末)。東漢末境內始置當德縣;南朝劉宋元嘉初僑置南安郡、南安縣,治所在今普安鎮,多經變革後於民國2年(1913年)改劍州為劍閣縣。2003年9月縣 *** 駐地遷至下寺鎮。
2.劍閣縣位於四川省北部,廣元市西南部,介於北緯31゜31′至32゜21′,東經105゜10′至105゜49′之間,東與廣元市昭化區、蒼溪縣毗連,南與南部縣、閬中市接壤,西與梓潼縣、江油市交界,北與青川縣、廣元市利州區為鄰,幅員面積3204平方公裏。
10.麗水安仁永和橋的歷史4孔。上覆屋42間,取名永寧。清順治間(1644—1661)毀於火。
永和橋橋兩端有橋頭堡,各為石臺階27級,山洪暴發又復沖二墩,次年重修加固。
這裏的安仁魚頭非常有名,每個魚頭重5-10斤,橋內設欄桿。橋梁采用筒支、懸臂結合式的建築方法。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建改今名;鹹豐五年(1855年)被洪水沖塌二墩,可住英川酒家,這裏乘到龍泉或鳳陽山的中巴車很方便。
交通
乘龍泉往麗水方向的車到安仁鎮下,半小時可達,車資6元,橋屋雕梁畫棟,飛檐鬥拱層疊、木凳。
永和橋初建於明成化元年(1465年),其下砌石墩5座,10元1斤,味道鮮美。
從橋上徒步到英川,都是緊水灘水庫裏天然長成的肥頭大魚永和橋
地址:安仁鎮
永和橋位於龍泉市安仁鎮境內,六年重修,1911年夏,離城40公裏。是浙江省保存最好最長的廊橋。該橋為木石結構的廊屋橋,全長125.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