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泰,壹個合時宜的字,是子平的大哥,生卒年月不詳。
黃氏兄弟祖籍福建莆田鄉村。宋末元初,其祖父黃麟書南下經商至電白,先居朱村,後居長山村,成為長山黃始祖。子太和子平的父親黃高,本名仁夫,本名陽明,是黃林書的次子。黃林書壹生經商,有很多錢。黃高十幾歲的時候,家裏比較富裕,不愁吃穿。他從小就有遠大的誌向。長大後,我會拜師學友,潛心研讀經典。他為人慷慨大方,誰家有困難,無壹例外都會找他幫忙。黃林書去世後,黃氏家族逐漸衰落,甚至變得捉襟見肘,家族四面高墻。黃高不得不放棄學業,努力管理生產和積累。幾年後,他的家境逐漸好轉。他與楊、王結婚,生了子泰、子平、子安、、、、子嘉等八個兒子。黃子平是老二。
黃高深感遺憾的是,因為中途輟學,他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他嘆了壹口氣:“我父親從福建到廣東,壹輩子做生意。我被家人拖累,不能給祖先看。我們現在怎麽能讓八個兒子輟學,羞辱祖輩的美德,和老百姓壹樣呢?”所以我讓子泰和子平先去私立學校。
水東原本是壹個小漁村,因為地處南海海岸,水陸交通發達。以前去廣州和雷瓊出差都要經過這個地方。此外,它還是壹個天然良港,過往商船在香港避風和補給物資。久而久之,它形成了壹個相當繁忙的小型商業港口。當時,黃高在水東壹家山東人開的典當行打工,全家住在老板安排的宿舍裏。
老板夫婦500多歲,壹直苦於沒有繼承人。他們看到黃高的八個兒子活潑可愛,聰明伶俐,特別疼愛子太和子平,於是找了個機會要求黃高收養子平做養子,被黃高婉拒了。老板和他的妻子非常失望,但他們再也沒有提起這件事,黃高也漸漸忘記了。然而,老板並沒有放棄。後來他找到合適的機會,拐走了太子,給黃高留了壹本書,說自己年老無兒,晚景淒涼,請求黃高原諒。他還說,因為他和兒子太親,已經把他接回山東老家,收養為養子。他必須被當成自己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撫養成人。請不要錯過他。留下房產典當行等禮物作為補償。黃高夫婦只知道老板的家在山東,但不知道在哪裏。看完信,他們不得不無奈地嘆息。
從那時起,黃高夫婦更加小心地照顧他們的兒子,並在他們長大後壹個接壹個地把他們送到私立學校。七哥也挺成功的。子安成了學者和儒臣,紫凝和郭子是學生,是同治,和子嘉是長壽官。子平表現特別出色,在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甲子科鄉試中獲得了冠軍(全省單科第壹)。次年赴京趕考,考中秀才,在乙醜(黃氏宗譜列乙醜第十三)家族中排行第二十六。讓人覺得很詫異的是,竟然還有兄弟和兒子壹起做學問。原來,子泰自從被拐到山東後,壹直不肯改名。她努力了20多年,終於考中了進士。同壹個家庭的兄弟,久別重逢真是太意外了。
這件事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裏,他特地召見了黃氏兄弟,允許他們穿著衣服回家。消息很快傳回老家,在粵西引起轟動。黃氏兄弟失散二十余年後在京城重聚,結為同門,更為當時人所傳頌。
在回家的路上,子夫人曾對平說:“我回國就回祖籍,再也不回山東了。”子平勸道:“哥哥,請妳三思。我覺得這樣不合適。山東勞爾雖然與哥哥骨肉分離20多年,但他有養育哥哥的善良,才有了今天的偉大成就。況且,孝順在中國壹直是第壹位的,我父母現在也老了。如果他們有個三長兩短,哥哥豈不是落了不孝之名?愛上了理智,哥哥也要好好支持,直到生命的盡頭。我哥估計我爸媽知道了也會這麽想。”子覺得有道理,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子泰嫁給了原姓,後來做官做了大夫(正五品)。因歸化山東,生平及後裔不詳。
黃子平是第壹個監督侍郎建議的官員。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升山東道禦史(第七品),不久因表現突出,又升山東、雲南、京畿禦史。這次提拔,黃子平的等級雖然沒有提高,但是他的監督範圍卻擴大了好幾倍。各道(全國十三道* * *)是直接對中央監察機關都察院行使監察權的骨幹專職官員。他不僅受都察院管轄,還可以不受都察院控制獨立行動,有事可以獨自扮演天子。至於派人巡邏,代表皇帝巡邏狩獵,權力更重要。
在黃子平屢被提拔,仕途坦蕩的同時,父母相繼離世。76歲時,黃高被明太祖追授為山東、雲南和京畿的政府醫生和禦用顧問。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太祖皇帝大贊:“黃子平堪稱真禦史!”於是,黃子平被提拔為都察院副都督,其職責是“匡正壹切冤假錯案,辯明是非,提督壹切辦法,是皇帝的規訓司”。他是都察院的副長官,也是歷代電白縣最高級別的中央官員。
黃子平的四個兒子也很有成就。其中長子龍勝(公元1372 ~ 1432)生於市,官至縣令;次子胡生(公元1373 ~ 1465),郡人,授梧州將軍刑,名承德郎;第三子欒生(公元1375 ~ 1460),郡人,授儒官。第四子盛豐(公元1376 ~ 1443)生於增盛郡,封為簡交郎。至此,常山黃成為山裏的顯赫家族,黃子平也實現了父親“顯祖”的夙願。
黃子平剛正不阿,不畏強權,敢諫真理,使他聲名遠揚,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賞識。明朝初年,天下已定,萬物殘垣斷壁。壹些武將英雄橫行霸道,到處惹來怨聲載道。黃子平擔任京畿欽差大臣期間,堅決抵制或彈劾那些欺軟怕硬、無理取鬧的人,以匡扶正義,讓百姓感到些許安寧。在他升任副都督的建議下,目睹了壹些在征討兩廣中戰功卓著的元朝將領,後來又奉命攻蜀,使他們所向披靡,屢立奇功。他們受到朱元璋的高度重視,以英雄自居,驕橫跋扈,多有不法。為此,他多次親自上書諫,深得朱元璋的賞識和稱贊。他在眾多大臣面前稱贊黃子平是名副其實的帝都。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消滅反黨後,名單上有57位大臣。那時候黃子平還是個道長。雖然沒有被授予立功的名聲,但他還是被邀請參加了表彰大會,並稱贊黃子平是個“真建議”。
黃子平初入京為官時,與同道中人練習紫凝(?~ 1403)交了好朋友,他們住在壹起,經常是“走的時候在壹起,住的時候是同事。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們練習他們的語言多年”,他們是誌同道合的好朋友。黃高去世時,他剛剛被提升為副都禦史兼國子監編輯。黃子平讓他為父親寫傳記,“從聖旨”。因為“建立皇帝初期,國家多災多難”,連子寧壹直沒有寫。直到黃子平升任副都禦史後,才寫了《明授官職黃陽明公傳》,送給黃子平。
黃子平娶了兩個老婆,潘石和梁。其中潘夫人是宋末毛名郡尹、抗元英雄潘維賢的曾孫女。南宋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潘維賢和長子潘鬥夫在與元軍的戰鬥中壯烈犧牲,只有次子潘美達幸存。洪武三十年,潘氏家族被判有罪,幾乎被滅族。黃子平積極搶救,上了十次臺,終於救了潘石屹壹家。他根據潘維賢父子事跡寫成的代表作《潘氏三賢》就是在這個時期寫成的。後來又請來朝廷,封潘維賢為宋忠臣,竇福、梅達為孝子,把潘氏父子作為忠臣孝道的代表,下大力氣宣傳表揚。潘石屹的三賢在歷史上赫赫有名。潘石屹壹家對黃子平的好意心存感激。黃子平死後,他們把他的靈位供奉在祠堂正中,教育後人崇拜,不忘恩人。每次獻祭,黃子平都要先被獻祭。這已經成為潘石屹之後數人的百年傳統。
洪武三十壹年(公元1398年)二月,敵軍進攻寧海,黃子平積極配合支前工作,幫助陶鐸迅速擊潰敵軍。那年夏天,朱元璋在西宮崩了,皇帝的曾孫朱允炆繼位。第二年,他把職位換到了文健。
當時,為了鞏固明朝,把孫的二十四個兒子和壹個兒子送到全國各地去當俘虜。諸侯王的勢力日益擴大,尤其是被封在北平(今屬北京)的燕王朱迪勢力特別強大,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央君主的統治。文健即位僅壹個月,就聽取了黃子澄、齊泰等大臣的建議,實行了減少諸侯國的政策,逐壹削弱各諸侯國的勢力。文健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文健開始采取措施割據燕王的藩屬,朱迪主動出擊,以“峻青壹方,郭靖南”的名義造反,史稱“靖南之戰”。燕王早年跟隨明太祖出使蒙古,之後在北平與蒙古人長期作戰。他精於謀略,善用奇兵,戰功卓著。然而,朱元璋大肆殺了英雄的老將軍後,他的手下幾乎沒用了。他派出的將軍們又老又無能。雖然軍隊的數量遠遠大於王子,但他們經常遭受失敗。
原來,南軍統帥是洪武王朝僅存的老將——長興侯耿炳文。此人身經百戰,戰場經驗豐富,但善守不攻。耿秉文首戰不利,卻堅持不下來,與太子打了壹場持久戰。這時,他聽說耿秉文被打敗了。在黃子澄的推薦下,他任命明初著名的曹國公之子李景隆為征虜將軍,代替耿秉文抗擊燕軍,兵力增至50萬。齊泰極力反對,但無效。李景龍,原本是花王的兒子,對士兵壹無所知,而且“心胸狹窄時驕橫,貪得無厭時狂妄”。這壹任命讓王子喜出望外。在位元年冬,燕軍內外夾擊,南軍大敗。李景龍率先乘夜逃跑,退守德州。第二天,士兵們聽說總司令逃跑了,“卻拋棄了士兵的糧食,朝南跑了壹天壹夜。卻說黃子澄聽知兵敗,大驚。經過深思熟慮,他下定決心隱瞞真實情況,保住李景龍的指揮位置。當時,朝中大臣不敢向文健皇帝報告真相。文健二年春(公元1400年),得知真相的黃子平並沒有回避權貴,而是遭到了鮑莉派權貴的彈劾,表現“被拋在腦後”。黃子平隨後謝過病,退了休。
黃子平回到家鄉不久,就主持了長山村背後的黃氏宗祠擴建工程。他把自己的家規刻在碑上,並於2002年2月15日,於緊貼寺墻,告誡子孫在家要孝順,為國盡忠,並制定獎懲規則,希望家族中忠孝之風永存。這就是“家規碑”。為了宣傳自己的忠孝思想,黃子平生前寫了壹本書《忠賢錄》。這本書已經丟失了。目前已知傳世的只有《潘氏三賢》,載於《高州縣誌》、《電白縣誌》、《香港高磊旅會出版的高磊文學》和香港竹海書院出版委員會出版的《廣東鄭文》,版本略有不同。
朱迪即位後,曾想過起用黃子平為官方顧問,但他厭倦了官場鬥爭,所以極力推辭,不肯上任。在20多年的晚年農村生活中,黃子平隱居,在家鄉建學校,教書。他經常對貧困的村民慷慨解囊,但他過著簡樸的生活,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黃子平出生於誠實坦率的。他不喜歡阿諛奉承,不屑與有權有勢的人交朋友,也不主動與政府來往。他只和當地的聖賢交朋友,壹起講經典,講歷史,造福全村。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十六日,黃子平死於壹個山村,享年74歲。葬於神甸尾(今電白縣電鎮)東北,在此被官縣尊為鄉賢。他的傳記載於《電白縣鄉賢舊傳》。明朝太子少師和財政部兼華蓋殿高級大臣楊蓉(公元1371 ~ 1440)後來為黃子平寫了壹部傳記,名為《明朝進士黃公傳》。潘氏夫人和梁夫人去世後,明皇室作為二等夫人獻上,與黃子平合葬。明朝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九月,電白縣由高州長坡鎮遷至神殿衛。黃子平之墓恰好在新縣規劃範圍內,遷葬於城北莊山山脊楊(即今電器城內隊後)。墓座為多階葫蘆形,長約15米,寬9.7米,窄5.7米。它是磚石灰沙結構,有墓碑和半米高的石柱。除墓前丟失的壹對石獅外,基本保存至今,並經後人多次修繕。1996年夏,墓中有盜洞,直通墓中。隨葬品丟失情況不明,現在墓室上方仍能清晰看到盜洞痕跡。這也是該墓500多年來受損最嚴重的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