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Xi、洛陽、開封、南京、北京成為千年古都?
壹座城市的歷史就是壹個民族的歷史。中國在選擇首都的位置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學者陳建在《論建都》中提出:“據古今,天下有四大都會:長安、洛陽、汴京、燕。這四個都是來自皇帝建都的地方。這四個大都市是Xi、洛陽、開封和北京。20世紀20年代,學術著作開始將Xi、洛陽、京、寧、開封並稱為“五大古都”,並逐漸成為輿論。後來甚至有“七大”甚至“十大古都”的說法,眾說紛紜。縱觀中國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古代的大壹統王朝,還是分裂時期乃至近代,大部分國家的首都或陪都都都位於幾個城市之內或附近。尤其是“五大古都”最受歡迎。不僅曾是全國統壹政權的首都,而且地位等級高,長期以其為首都的朝代/國家很多。幾個著名古都的累積年限是按照學術界公認的歷史學家史念海先生的標準計算的:Xi安為1077,北京為903,洛陽為885,南京為450,開封為366,安陽為351,杭州為210,鄭州為355;按首都長度,依次為Xi安、洛陽、北京、開封、南京、杭州、鄭州、安陽。古都的整體特征壹般來說,這些能成為國家首都或都城的城市,必須滿足相關基礎標準的要求(詳見我上壹篇拙文《解密中國古都密碼:四方之心,國之本》)。從宏觀上看,位於國家版圖之內,最好是在國家的地理中心,或者靠近統治集團的發源地;從微觀上看,是都城遺址本身的環境,包括經濟、水文、軍事、交通等基礎條件。當然,壹個地方很難完全滿足這些條件,只能根據當時的主要矛盾選擇最有利的區位。於是會有壹段時間兩地流浪建都,會出現援京陪都的現象。而且,首都和首都往往集中在幾個城市。這壹現象不僅反映了歷史進程,也說明了城市的發展變化。朝代的更替和都城的更替,伴隨著朝代的更替和城市本身的特點,大致可以分為幾個歷史階段。第壹階段,都城主要徘徊在Xi和洛陽之間。夏商時期多次遷都。因為它的核心領土在今河南省的壹部分,所以除了短暫遷都其他地區外,主要集中在今河南省。作為諸侯國的周國,為了向東探索,政治中心從關中西部東移,吳王遷至高。很快,吳王取代了商朝,作為首都的濠江顯得太西了,於是選擇了中原中心的洛邑(今洛陽)建都。於是濠江成為官方首都,編號為周宗;洛邑為都,號成州。這就是中國“二元資本制”的開始。西周末年,國都壹直不動,因為:壹是離周人發源地近,有政治後盾。二是關中地區自然條件好,有險可守,糧食供應充足;第三,靠近前敵,攻防皆宜。就像詩經壹樣?大雅?”《人民勞動》說:“利此中國,蓋四方;以撫京師之資,定四方諸侯國。”鑒於西周亡於狗、戎等西北民族,東周遷都洛邑。秦國發跡於西方,多次遷都。統壹六國後,定都鹹陽。秦朝雖然沒有以中原的洛陽為都城,取而代之的是多次巡國的皇帝。劉邦初在西漢稱帝時,定都洛陽。這個地方既在世界上,又離我的家鄉很近。後來,我接受了婁敬和張亮的建議,西遷長安。張亮說:“關中左有信,右有隴蜀,良田千裏,南有巴蜀之赦,北有虎踞之利,三面封鎖,壹面控制諸侯。”諸侯穩固,河山持天下,西賜京師;諸侯變,順流而下,足輸。此所謂金城千裏,天府之國也。“盧和張都認為我們可以借鑒秦都的經驗。關中是劉邦的故鄉,我們可以在依靠關中堅實而豐富的自保的同時,銳意進取,掌控全國局勢。而洛陽,最大的劣勢就是防守比較困難。中州平原是四戰之地,伊洛平原更是險守。所謂“東臨,西阻宋、魯,背水壹戰,面伊洛”不過是洛陽建都論者之言。如果真的開戰,就像張亮說的“雖固,雖小,但方圓數百裏,地廣人稀,四面受敵。這不是壹個使用武力的國家。“尤其是如果國內有叛亂,洛陽不如Xi安安全。從內部控制的角度來看,秦初首先要應對的是東方六國舊貴族叛亂的潛在危險,西漢初首先要應對的是東方諸侯割據勢力,即內部敵對勢力全部來自東方,所以定都西方的關中是低風險選項;從防禦外敵的角度來說,秦和西漢面對的最大外敵是北方的匈奴。定都關中,靠近反匈戰場,有利於全力禦敵。事實是壹樣的。秦國以關中為政治根據地,收復河套地區,占領河南建立新秦,給匈奴勢力以沈重打擊。自漢武帝開始,國力強盛,沈重打擊了匈奴,開辟了河西和西域五郡,大大向西擴張了疆域,所以當時的長安幾乎處於國家的地理中心。王莽在新朝時,徘徊於Xi安與洛陽之間,以長安為西都,並試圖遷都洛陽為東都。在那之後,在位僅三年的皇帝劉璇先遷到洛陽,然後遷到長安。東漢初,劉秀定都洛陽。主要原因有:他從南陽出發,後來以黃河以北的河內郡為大後方,從而統壹了全國;洛陽便利的地理交通,可以節省以長安為首都的龐大水運成本。東漢的國力遠不如西漢。面對北匈奴西羌的入侵,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關於歸還長安與維護洛陽為都的爭論從未停止過,杜杜、班固、張衡等官員都以《杜毅賦》的形式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論述了長安與洛陽的優勢。但東漢王朝從未回過首都長安,政治文化中心都在中原,皇帝卻經常出使西域。這也反映了東漢時期兩大政治文化思潮:軍事退卻和禮樂復興。在魏蜀吳和中國的三足鼎立時期,成都、南京和洛陽是首都。後來西晉從曹魏政權中脫胎而出,定都洛陽,維持統治。當時江東受中原戰亂影響較小,比較富裕,於是司馬睿在南京建立了東晉王朝。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各政權各持壹方土地。長安、洛陽、安陽、南京、成都繼續被視為國都,甘肅武威、青海樂都等壹批新都相繼出現。北周時,景帝退位給隋文帝,國號隋,並繼承其首都大興城(今Xi安)。楊迪登基後,為了方便漕運,征服四方,加強全國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和貿易發展,遷都洛陽。唐朝隋朝,由於作為統治階級的關龍集團的根據地在西北,又以西突厥為主要外敵,所以以長安為首都,洛陽為東都。武則天稱帝後,定都洛陽。唐朝末年,駐紮在開封的宣武軍朱溫篡唐稱帝。梁王朝建立後,直接定都開封。從此,長安失去了都城的地位,在後唐短暫地充當了西京的都城。北宋以後,它告別了都城的地位。所以,首都在Xi安和洛陽之間遷移的主要原因是,Xi安和洛陽都是首都的優質選項,但各有利弊,誰也占不了絕對的優勢。這壹特點現象也反映出:第壹,秦、西漢、唐朝的政治基礎都在西北,並依靠這壹帶的軍事實力經營多年,取得政權,就像漢朝說的“秦漢來了,山東出了壹個樣子,山西出了壹個將軍。”這壹背景為他們在關中地區建都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第二,如果王朝侵略性強,會以長安為都城,比如秦、西漢、唐朝。如果自衛,就以洛陽為都城,比如東漢、西晉以及很多割據政權。第三,Xi安對西方的地理損害需要洛陽的中間地位來彌補和替代,於是出現了“雙都制”。第二階段,都城大多徘徊在洛陽和開封之間。五代十國時期,開封、洛陽、南京、揚州、杭州、福州、長沙、廣州、太原、成都、江陵是各割據政權的首都。周朝將領在陳橋發動兵變,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繼承了周朝都城開封。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後,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位,後遷居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南宋軍事實力薄弱,依靠秦淮河、長江天險和江南富庶之地,導致與金國、西夏、大理的對峙。契丹部落先在皇甫(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的北京建都,後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開封)為都城,改國號遼。後來隨著內亂和國力的衰落,都城遷回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後來又在遼陽、北京、大同等地建都,政權最終被金國、蒙古所滅。唐末以後,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東移,都城在洛陽和開封之間發生輪換。自唐朝末年以來,開封成為壹個政治中心。直接原因是控制唐政權的宣武軍在此駐紮朱溫。朱溫迫使唐昭宗遷都洛陽,洛陽自然容易控制。篡唐設後梁後,直接定都開封。而且開封利用了運河水運的便利。不過接下來就是開封和洛陽之間的小徘徊期了。朱溫的都城開封,不到兩年就西遷洛陽,四年後才開。後唐滅梁,遷都洛陽。金朝滅唐後,兩年後以開封為都城,壹直保持到北宋末年。但洛陽壹直是作為首都存在的。北宋首都開封並沒有完全確定。宋太祖和趙匡胤曾計劃建都洛陽,但他的弟弟趙光義和他的大臣們試圖阻止他們。趙匡胤後退壹步,說長安是首都。“依山川之勝,可除冗兵,效法周涵之故事,以安天下。”。趙光義和其他人堅決反對。開封是四戰之地,又沒有天險可守,只好純武力鎮守。北宋禁衛人數達1.4萬。開封也是北宋最繁華的城市,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為了躲避蒙古人的侵略,後金將都城遷至南京,定都開封。後來南京失陷後,開封在歷史上作為首都和都城的地位宣告終結。明初,朱元璋推崇宋朝的制度,有了建都開封的想法。但由於開封周邊水路不通,決定以南京為首都,開封為北京(約十年)。開封有水利的優勢,但也是壹把雙刃劍:秦始皇時,命大將王賁攻打杜威大梁(今開封)。久攻不下,就開軍義渠引水進城,毀城滅魏;明朝末年,李自成調集大軍圍攻開封,官軍打開黃河大堤,黃河泛濫義軍橫掃開封,淹死無數人,城毀人亡。從晉代明昌五年到清光緒十三年的600年間,黃河泛濫開封40余次,入侵淹沒內城4次。當年繁華的宋城消失了,被泥沙埋在黃土下。第三階段,首都大多徘徊在北京和南京之間。3世紀至6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政權大多選擇南京作為首都,依靠長江的天然防禦工事和當地豐富的資源維持統治。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先後在黑龍江阿東市、北京、內蒙古寧城、遼陽、開封、大同等地建都,政權在南宋和蒙古的夾擊下覆滅。西夏人在西北建立的以興慶府為都城(今寧夏銀川)的西夏政權,被蒙古所滅。蒙古人建立了統壹的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紅巾軍起義軍推翻元朝,朱元璋建立大明,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後來,朱迪遷都順天府(今北京),以應天府為首都。建州女真部更名為清,入主中原,遷都北京。燕山山脈在北京的北部和東北部,太行山在西部,形成壹個半圓形的三面包圍圈,東南是壹望無際的華北平原。靠近北方故土,既有天災可防,又有平原農業經濟基礎,所以北京成為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的理想首都。如金、元、清。1912年,民國定都南京,同年北洋遷都北京。後來短暫遷都洛陽。1928年北伐完成後,遷回南京,任重慶首府。北京是中國人的首都。綜上所述,從西周到唐朝的兩千年間,都城主要在Xi安和洛陽之間遷移。從唐末到北宋的200年,是在洛陽和開封之間徘徊的時期。這兩個時期,實質上是在東西橫軸上位置發生了偏移,緯度幾乎相同。晉代以後是從北京南京往復時期,本質上是南北縱軸上的位置平移,經度差也很小。這種規律性的現象既反映了古都城市獨特的地理和人文魅力,也說明它們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它們的命運、興衰軌跡都與它們息息相關。關於地理風水理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