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雲
夏、殷時期,江南在史書中被稱為滿靜。荊是壹個地名。在今天的湖北壹帶,滿是當時江南的總稱。大概還是漁獵時代吧。無棣土著壹般都有文身,與中原地區身體皮膚受父母影響不敢損傷的孝道大相徑庭。所以他們在文化上壹直被中原鄙視,自卑。
江南文化的開山之作,還得首推泰伯。據史書記載,太伯是陜西岐山人,周長子,之叔。在泰王時代,周只是諸侯國中的小國,無法與殷商的實力相抗衡。不過,早存了滅殷之心。他認為泰伯和都是謙謙君子,擔當不起滅殷的重任。他打算把皇位傳給他的小兒子李稷,然後讓李稷的兒子姬昌繼承他的王位。這就很像傳說中的清朝葉璇(康熙)看好了自己的孫子李鴻(乾隆),並傳給了他的父親胤禛(雍正)。紀昌表現出古史所說的什麽“聖靈”不壹定是真的,他爺爺只是出於對孫子的偏愛。在古代,皇位的傳承是漫長而有序的。雖然這不壹定是法律塑造的,是天生的習慣,但是約束力很強,所以國王很猶豫。對於泰伯來說,選擇更加困難。壹方面是為了繼承王位,享受榮耀和權力;另壹方面,就是放棄唾手可得的權力和金錢,赤手空拳在世界各地流浪,遠走他鄉。泰伯越來越清楚父親的意圖後,為了實現父親的野心,毅然選擇了後者。當時泰王生病,這是壹個機會。他以采藥為名去了南嶽衡山,又和弟弟鐘勇去了滿靜,來到了今天的巫溪梅村這個地方。史書上的記載是否準確,因為年代久遠,已經無法考證。在我看來,太伯的“退讓”可能是在效法先賢,姚允許世人退讓,徐避之唯恐不及,“寧生不拖尾(路)。”坐天下容易嗎?也許李稷父子早已虎視眈眈,安排了這場權力和地位之戰?就像唐太宗李世民策劃了“玄武門之變”,消滅了皇太子李和元吉。只是泰伯見機行事,還沒開始。這麽想有點厚,但人陰險也不是沒有可能,尤其是在關乎生死的權利鬥爭中。泰伯被迫逃離,自然是越遠越好。在泰伯看來,世界之大,哪裏沒有創業的地方?在他們心裏,早就厭倦了戰爭。古往今來,很多文人墨客都在想:為什麽會選擇滿靜這個半開放的地區作為創業的首選?明代的高攀龍說:終極之德(後人尊稱泰伯為終極之德王,源於孔子的壹句話“泰伯成就了終極之德”)令世人聞風而逃。不到名山大川,不到長林顧俊,卻來到了江南;不去三河五湖,不去幽巖幽谷,卻看上了我們無錫的芒平市場。這是沒有原因的嗎?確實有壹定的原因。至少有壹點是肯定的,泰伯三次退位不是因為依附,是因為他們逃亡的時候,泰王沒有退位,而是因為他們仰視父親的意圖,首先用行動表達了不自作主張的決心。使父親想站卻不能站在離家很遠的袖手旁觀;並紋身,穿上當地原住民的衣服,走出中原的習俗,以示決心。所以他們渡江南下,選擇江南這片美麗的土地,有其必然的原因。但是,我們來到無錫梅村(原名梅李)究竟是刻意的選擇,還是無意的巧合,我們後人永遠不會知道。這種自我放逐,帶著壹種悲壯的感覺,也帶著壹腔從前在美國的驕傲和自信。果然,太伯壹到達江南,人民就“歸附千戶”,擁立為國君,謚號吳。蘇州太博寺有壹幅祁彥懷的對聯,總結得很好:誌不同,容兩國治天下;工作和開放是壹樣的,壹個不好的會在江南永駐。“壞”字點出了太伯開吳的重大意義。江南,壹個古老而狂野的水鄉,因為泰伯的到來,開始了壹個全新的時代。還有壹些泰伯的遺骨。最著名的是無錫東南部的人工河:泰伯渡。西起運河,東至鵝湖,全長40英裏。相傳為泰伯所開,為古代農田灌溉和貨物運輸提供了便利。在梅李(今梅村)南部,有壹個小村莊——景村,據說是太伯的原居地。黃山是泰伯的墓地。無錫東南三十裏,有太波寺,俗稱讓王寺,又稱智德寺。前面是壹座高大的石牌坊,上面刻著“智德名州”四個大字,被後人供奉著。在蘇州,泰伯也深受百姓崇拜。早在東漢永興二年(154),吳郡太守米保就在蘇州長門外建立了太波寺,附近有智德寺橋、智德廣場等建築,還有飛越胥門的太讓橋。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老廠門外看到太伯的石像。雖然有些讓太伯看起來像個封建時代的書生,但和古人沒什麽區別。泰伯之風,山高水長。
我覺得太伯南下江南,是兩手空空,沒有腳和土的基礎。他所到之處,都有人加入,從此開辟江南,建立新國家,這完全取決於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魅力。梅裏是壹個小村莊,但在當時它是泰伯的首府——江南最古老的都城。泰伯以謙讓為政治觀,後來墨子的不侵犯論、兼愛論可能都是受他的影響。終其壹生,他反對戰爭,主張文明統治,這影響了他。到了春秋初期,吳國還不知道騎馬和打仗的技巧。泰伯死後,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兄弟,後者又傳給了,直到壽孟和吳變得強大,成為諸侯中的國王。泰伯自我流放期間,據說有親戚逃到了日本,所以在日本,也有大和民族起源於“泰伯後裔”的說法。在日本歷史上,這壹事件曾數次引起軒然大波,官司也不少。
周六年(公元前514),闔閭命伍子胥在姑蘇建城,遷都姑蘇。賀呂遷都的真正原因,沒有確切的史料可以解釋。在《吳越春秋合律傳》中,伍子胥清楚地說明了遷都蘇州的道理。所謂“像天地”,就像風水大師或“雜毛”老手故弄玄虛。其實作者只是根據傳說,甚至出於捏造。所以他只能親自在法庭上聽到何呂和他的朝臣們的回答。
在吳國歷史上,伍子胥幾乎是壹個神仙般的“靶子”人物,許多史跡都聚焦於他。沒有他,古吳的傳說在後人眼中也就遜色了。這裏就廢話少說了。據史書記載,遷都的計劃來自伍子胥。他認為梅裏是壹個危險的地方,所以他建議在今天的蘇州建立壹個新的城市,蘇州從此有了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
然而,歷史學家侯仁之教授持相反的觀點。根據他的實地觀察,他認為無錫有險可守,蘇州沒有。所以他懷疑遷都蘇州是個錯誤,直接導致了越國的入侵。古人也有這種想法,並進行了深入思考,但得出的結論與侯仁之教授不同。《甘龍震澤縣誌·行勝門》第壹卷載有許對蘇州地理位置戰略優勢的分析,篇幅不長。在我看來,和呂遷都可能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有壹些簡單的、偶然的、不可知的因素,是綜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比如,可能是受了巫祝或者天象變化的啟發。在古代歷史上,有“五行”;類似“同處有彗星,齊桓公使其去”的記載,史書記載不絕於耳。這些記載很多在現代人眼裏根本不值壹提,但日食月食、地震旱災等天文現象在古人眼裏都是大事,或者皇帝自己犯了罪,或者殺了大臣,或者遷都...真的很可怕,等等。“天意”往往主導著人們的行為,就像中國人至今記憶猶新壹樣。在30多年前的壹場運動中,“上帝”的意誌影響了整個民族的行為。這是另壹種“天意”。回顧過去,是超越了過去和現在的意義。
何呂東遷的原因是什麽?2500多年過去了。誰能說他真的了解這段塵封的歷史?泰伯東移後,闔閭再次東移,建立了宏偉的吳國都城蘇州,從此吳國達到鼎盛。
顧頡剛認為古史是逐漸積累起來的,但要得到歷史的真相,並不是剝筍那麽簡單。後人的每壹次梳理,都可能從沙子裏撈起金子,也可能帶走新的泥沙,本文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