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推光漆擺件可分為實用物品(如漆櫃、漆盒、長桌、茶幾)和陳設品(如屏風、漆畫)兩大類,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科技價值,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現有品種多為高檔屏風、掛屏、電視櫃、大小衣櫃、轉角櫃、酒櫃、展示櫃、首飾盒等。底漆多為黑墨、玫瑰紅、杏黃、青紫色,並繪有具有民族風格的圖案,如古典小說、戲劇中的故事人物、古代神話和傳奇故事人物等。,或描金,或刀雕或鑲鼓,線條流暢,色彩和諧,氣勢磅礴。推漆技術也廣泛應用於宮殿、寺廟、廳堂、書房的裝飾,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平遙推光漆器是壹種用精制漆裝飾的木制家具和精美器皿。畫完之後是精細研磨,研磨後再畫幾遍,然後用手掌打磨,再通過各種工藝畫出花鳥、亭臺樓閣或人物故事。這個過程既詳細又復雜。外觀古樸典雅,結構精細,漆面光潔,繪畫金碧輝煌,手感細膩光滑,耐熱防潮,經久耐用。是漆器中的精品。
追根溯源
在晉中,有壹句話家喻戶曉:“平遙古城三寶,漆牛肉長山藥”。古城三寶中,漆器居首位。
平遙古城位於黃土高原。在公元前2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裏有很多樹木。有壹種樹叫漆樹,分布很廣。先民用漆樹漿塗抹食品容器,以求光亮、美觀、耐用。此外,漆器因其自動變黑的特性,也被用作文字標記。3700年前,於制作了壹件禮器,用漆液塗抹,用墨染,先染內側,證明當時已用礦物顏料調制朱漆飾品。
春秋戰國時期,平遙漆器成型。在漢代,漆器達到了壹個高峰。隨著晉商的壯大,平遙漆器遠銷蒙古、俄羅斯和東南亞。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平遙的漆器繪畫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用這種技術制作的漆器在唐代開元時期很有名。明清時期由於晉商的興起,推光漆器有了很大的發展,開始遠銷英、俄等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平遙推光漆器廠成立,在喬、等老藝術家的幫助下,推光漆器的生產進入黃金時代。從此,平遙推光漆器成為中國著名的漆器品種之壹,產品銷往30多個國家,其中壹些被人民大會堂和中國美術館珍藏。
技術特征
平遙推漆器以制作工藝繁復而著稱。光刮灰就要五到六遍,每次都要等刮完的灰完全幹了再刮下壹遍。平遙推光漆器的魅力不僅在於精致,還在於用料考究。平遙推光漆器是壹種天然的漆料——漆,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刮去樹皮後流出。
平遙推光漆藝有壹套高超的技藝,其制作工藝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1)特殊配方、工藝、設施的精制漆;
(2)用生漆和天然桐油精制面漆;
(3)木胎用麻掛灰,生漆灰用布蓋,豬血灰用麻蓋,黃土膠用紙蓋;
(4)用人發、牛尾制作畫塞(繪畫工具);
(5)將漆器放在專門的陰涼室中陰幹;
(6)金畫,包括平金黑畫、鼓畫、金畫、金畫、蛋殼鑲嵌等傳統技法;
(7)用砂紙、木炭、頭發、磚灰、香油等。要推光壹盞接壹盞,使漆器光亮如鏡;
(8)用鑲嵌、雕刻、包金、用灰雕刻等裝飾。
平遙推光漆器的制作分為木胎、灰胎、漆工、油漆工、鑲嵌五道工序。木胎作坊用松木做各種家具的木胎後,灰胎作坊用白麻包裹木胎,再塗上壹層豬血做的磚臼。這叫“掛麻掛灰”。底漆多為黑墨、玫瑰紅、杏黃、青紫色,並繪有具有民族風格的圖案,如古典小說、戲劇中的故事人物、古代神話和傳奇故事人物等。,或描金,或刀雕或鑲鼓,線條流暢,色彩和諧,氣勢磅礴。
油漆工車間的工作程序非常細致復雜。“畫”是每壹件漆藝最關鍵的工序,灰胎上每畫壹筆漆,都要用水砂紙擦壹遍,然後用手反復推,直到摸起來光滑為止,然後再畫。壹般每個產品都要刷五到八遍。每塊漆幹了之後,都需要打磨——然後上漆——最後擦亮。好的光線是每個產品質量的關鍵。面漆的工藝,從底漆到面漆,每壹個大漆都有不同的工藝要求。平遙拋光漆最後壹道塗飾工序是用手掌打磨拋光。通常先用細砂紙打磨漆面,再用優質椴木制作的炭塊用水打磨增加漆面的黑度,然後用油打磨毛,最後手掌蘸專用細磚灰(用水反復過濾)和香油打磨。漆面應該像鏡子壹樣明亮。研磨次數越多,光線越亮,以後越亮,適合長期保存。(磨削推平剔除技術)
油漆工和馬賽克工坊的技術要求更高。畫師必須學習繪畫四年以上,掌握繪畫基本功,才允許在顏料上勾紅點,獨立操作。雕畫工的刀片要粗細如筆尖,深淺適中,升降自如。在原片鑲嵌的舞臺上,雲煙紫紅,工人們將蚌殼、珍珠母、象牙、彩石加工成各種原片,由鑲嵌工人按照圖案的要求熟練地鑲嵌、膠合。清朝以前,推光漆器是在素色的底色上塗上金色。清朝初期,主要使用金漆。中期開創了增厚漆層,提升光澤的新工藝。從此,平遙推光漆器形成了打磨推漆面與以金作畫相結合的獨特工藝風格。
繼承意義
平遙推光漆器流傳千年。目前,平遙推光漆器藝人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薛及其後人耿、賈杏林。由於現代化學漆和腰果漆的沖擊,以天然漆為原料的推光漆藝日益萎縮,導致藝人的更叠和流失,漆藝產品質量下降,處於瀕危狀態。目前,薛工作室和漆藝苑已落戶平遙縣。將整理這項技藝的資料和檔案,建立平遙漆藝館,舉辦漆藝培訓班,確保這項珍貴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這項技藝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