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自古以來就是巴人聚居的地方。在世代與自然的鬥爭中,巴人依山傍水,依水而居,攀崖建房。據東漢華陽記載,重慶“地剛危”,“屋皆美”,可見吊腳樓自古以來就有悠久的歷史。
吊腳樓是柱式建築,完全靠山。從遠處看,它們有的層層突出,有的錯落有致,輕盈健康又不失壯美,隨波逐流,起起落落,在綠影中傲然望水,享受大自然的思想。
建吊腳樓時,根據地形豎起木樁,以上層為地基,前半部分支撐房屋,後半部分鑿成懸崖作為平地。建築采用較小的杉木,直接連在柱頭上的椽子上,密植成排架。其間,獵鷹開槽插木,四壁用木板、石板,或用竹笆抹泥。建築結構簡潔,開間靈活,造型不固定,隨意的建築符號彰顯簡約自然,線廊含蓄優美。
隨波逐流的吊腳樓群構成了壹個奇妙的線性道路空間,又深又窄,仿佛迷宮壹般,徜徉其間,腳步各異,風情各異。巷子裏面,看似盡頭,但壹轉身,卻是壹片光明的未來,壹片天地。
吊腳樓下部是空的,上部是實的。根據古代風水美學理論,空為陰,空為陽,空為柔,但實際上是正,使其形成虛實結合,陰陽壹體,剛柔相濟的建築形式。於是,吊腳樓在自然山川中生生不息,在壹次展覽中被鋪在了坡墻上。層層疊疊,連綿不斷的薄膜,不占潮濕的氣體,享受明媚的陽光,充滿活力。
重慶吊腳樓不遵循官式建築的規則,不受形制框架的束縛,沒有“壹堂”與“壹翼”的主次之分。它隨坡隨彎,功能上滿足使用要求,結構上滿足牢固需要,空間緊湊,可隨意開合,自然分割,布局靈活,尺度宜人,在“自然之道”中千變萬化,形成多元化風格。
吊腳樓起源於農村,以其原始的原色,沒有應用朱妍。雖然粗糙纖細,但看起來簡單輕盈,素雅端莊。建築材料就地取材,施工中保持了原生態的地貌和植被環境,使其猶如優美的抒情詩,隨意散落在山川之間,閃爍著人與建築、建築與自然和諧統壹的光輝。
詩意地生活是現代生活理念的最高境界。那麽,地方建築的吊腳樓就是這種追求的壹個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