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年前,倫教沖鶴堡人黃蕭養率眾起義,遭到明王朝嚴厲鎮壓後,設置了順德縣。
在此後的500多年間,順德歷史跌經變遷,歷經坎坷。
時而臺風拔木,老虎傷人,冰雹如鬥、江河決堤;時而海盜入侵、土匪為患,戰火四起,刀兵不絕。
然而,生活於這片土地上的順德人民卻在天災與人禍的雙重重壓下,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譜寫了壹曲曲人類向往美好生活的贊歌。
建縣之初,縣人就因地制宜,開挖桑基魚塘,創造出立體農業;二十世紀初,又抓住世界市場原料緊缺的短促時機,大力發展民族工商業,成為“南國絲都,廣東銀行”。
此外,歷代順德人設學興教之風源源不絕,薪火相傳,人文鼎盛。
生活於水鄉沃土的順德人還有著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在追隨革命抗敵禦侮的過程中英雄輩出,可歌可泣。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順德人才真正抓住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把自己延續了500多年的理想與夢想淋漓盡致地揮灑在這片先人們世世代代流血流汗的土地上,取得了壹系列輝煌驕人的成就。
適逢建市10周年,又是壹個回眸與前瞻交相輝映的時刻,本報特推出“尋訪順德百年故事”系列報道,與讀者壹同回顧順德建制550年來走過的滄桑歷程,以史為鑒,把握機遇,迎接新的挑戰。
農民起義 順德建制
順德是什麽時候建制的?順德的名稱是怎麽來的?可能不少人都不知道。
在即將迎來順德建市十周年之際,我們不妨翻開塵封的歷史,來探尋壹下順德的來歷。
據《順德縣誌》記載,順德現今地域秦代屬南海郡番禺縣地,隋代起改屬南海縣轄。
明英宗正統年間黃蕭養起義失敗後,朝廷為了加強對起義策源地的管治,於景泰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元1452年5月16日),把南海縣的東湧、馬寧、西淋、鼎新四都三十七堡及新會縣的白藤堡(1958年10月復歸新會縣)劃出設置縣,命名“順德,取意“順天威德”。
此後迄至清末,均歸廣州府管轄。
所以,順德建制至今已是550周年了。
順德建制,壹個重要的歷史契機就是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沖鶴堡農民黃蕭養率農民起義,並由此產生了順德縣。
多災多難的100年
剛置縣的壹百年間,順德是壹個多災多難的地方,刮臺風,下大雨,鬧蝗災,落冰雹,鬧饑荒,還發生了多次地震,多個地方還出現老虎傷人。
從1452年到1552年的百年間,臺風有8次,大雨和洪水有12次,大饑荒有10次。
但當時的順德人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們不屈地與自然抗爭。
順德立縣後,經濟得到進壹步的發展,農民把低窪地挖成水塘養魚,用挖出的泥土築成塘基,利用塘基種植果樹,逐步形成了果基魚塘和桑基魚塘的生產結構,為以後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同時,壹些農民乘船漂流出海,開始了順德人僑居異國的歷史。
明景泰元年(1450年),黃蕭養起義失敗後,朝廷嚴緝(欽犯),縣民大批外逃,水藤鄉壹隊農民乘船漂流輾轉抵達印度,繁衍至今。
壹段神奇的故事
為了了解這段歷史,近日,本報記者來到勒流鎮沖鶴村。
提起黃蕭養,沖鶴村村主任盧先生說,村裏有十來歲以上的人都知道。
他說,在博羅當兵時,他還專門到廣州五層樓(廣州市博物館)去看過黃蕭養的畫像和文字介紹。
沖鶴的地名又是怎樣來的呢?四川樂山臥佛的發現者、沖鶴人潘鴻忠曾經對此進行了考究,他說,沖鶴原來應該為“湧鶴”,意為河湧密布的濕地經常可以看到鶴,後來,當地有文化的人多起來,覺得“湧鶴”土了點,不雅氣,於是改名為“沖鶴”,取意為“沖天白鶴”。
為了尋找黃蕭養的故事,記者又找到了村裏最老的人之壹——潘沃時。
潘老先生出生於1910年,今年九十多歲,他年紀雖大,但他是村裏壹個有名的文化人,他早年畢業於廣州大學,琴棋書畫無所不會。
潘沃時告訴記者,有關黃蕭養的民間傳說很多,其中有壹個很流行。
黃蕭養是壹個佃農,家庭十分貧窮,從小就在沖鶴旁邊的飛鵝山放牛。
壹天,他在放牛時遇到壹位風水先生。
風水先生告訴他這裏有壹塊風水寶地,若把祖墳遷到這塊寶地上壹定能發達,這塊風水寶地就在飛鵝山的龍口位置。
風水先生對黃蕭養說,我去後面龍尾位置跳壹跳,妳幫我看壹下,哪裏動就是龍口。
於是風水先生前往龍尾的位置跳了幾跳。
然後回頭問黃蕭養動的位置在哪裏,黃蕭養雖然已經知道了動的位置,但他卻回答風水先生沒看到有動的地方。
風水先生相信了這個放牛娃的話,失望而去。
黃蕭養回去立即把母親的墳墓遷到了那個會動的位置。
果然,以後的黃蕭養做了上“皇帝”。
這個民間傳說雖然有很強的迷信色彩,但它至少反映了黃蕭養自小聰明過人,頗有心計。
壹個傳奇的人物
黃蕭養究意是怎樣的壹個人呢?《順德縣誌》也有記載。
他出生年不詳,死於1450年,原名懋松。
明永樂年間生於南海沖鶴堡壹個佃農家庭。
壹目紅赤,相貌奇特,性格果敢。
幼年時,連年災欠,父親黃大綱無力償還債務,把他抵押給地主當小工,後被遊方道士蕭大悟收養,教他學醫習武,自此改為“蕭養”。
正統十四年(1449年),他集結了1萬多人,造好150艘戰船,在橫江二龍山(今勒流龍眼村)祭旗誓師,宣布起義。
起義軍輕取桂洲和逢簡,然後攻占大良,進攻佛山、廣州。
在取得數次大捷後,黃蕭養自立為“順民天王”,改元東陽,建都大良,以廣州城南的五羊驛為行宮,冊封文武百官,四方前來投奔的人馬源源不絕,發展到了十多萬人,新會、東莞、香山等地的起義農民也接受他的冊封。
景泰六年(1450)年四月,朝廷派出裝備精良的官兵南下鎮壓。
經過數天激戰,在混戰中,黃蕭養中箭落水被擒,旋因傷重而去世。
是年,鄉紳羅忠、羅顯庸、羅顯韶等90人上書巡撫,謂南海東湧、馬寧、西淋三都離縣治遠而瀕海,宜另立壹縣以管治。
朝廷遂置順德縣,以大良為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