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書院位於棉湖鎮東南部,在胡雲湖的前面。在湖的兩邊,有壹座九曲橋和壹座拱橋,各有千秋。木棉直立在湖邊,直刺蒼穹。站在書院門前,看起來像是靠近湖脊頂端的壹塊硯臺。遠遠望去,有山有山,中間有壹座鐵山,海拔近500米。三座山並排,像筆桿。真的是“三山綠,壹水綠。”學院的主座寬13米,深46米。前門樓巍峨,屋檐高聳。大門上有“星島書院”二字石刻,並有對聯曰:“五百年而知,自古而知;道人傳十六字,同窗為同鄉,今被贊為人。”門背後刻著“揚名立萬”。門樓內是天井,步入大殿便是文昌君的寶座。另壹個天井是壹排高樓。樓下壹廳兩室,樓上鬥拱交錯,房梁彩繪雕花,屋脊屋檐高聳,供奉首席星主。樓前有壹塊木匾,上書“建鳳樓”。還有李安運:“樓上是主人,雲水湖橋是贏家;幸運棉中學,豐隆泰格立初基。”書院左側是睿知殿,寬25米,深30米。中央有壹座亭臺樓閣式的廳堂,建築精美,典雅脫俗,四周有二十余間書房,正對著中央大廳,像壹群飛鳥。解放前後,書院幾經翻修,門樓建為二層小樓,外觀略顯輕松,但格局仍保存原貌,值得觀光。
《揭陽縣誌》記載:“林田杜興道書院,同治十壹年重修,堂旁書房二十余間,工業銀二千四百元。”
據記載,星島書院建於1872年。其實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初,可謂“源遠流長”。
《揭陽縣誌》指出:“昔官署於湖口村,洪武前三年遷棉湖。”湖口村位於東源區周在郭村。從明朝開始,棉湖就成了林天都的首府。清朝設左堂,建城隍廟,其實是個副郡。所以明清以後,棉湖教育特別發達,成為文化中心。揭陽縣誌揭西地區最古老的學校是棉湖社學,俗稱老書院。其中,有兩處銘文。王繡(無錫人,巡檢員)的碑文指出;“棉湖離縣城(榮成)60裏,是林田的壹個大鎮。沃土,富民,衣冠,弦歌之鄉,皆在依桐。”“因此,布吉在安定門外的左邊,他買了九尺地。”“我是雍正8年9月2日畢業的,明年5月6日。”這所社會學校創建於1730年,這個鎮上的文祠小學就是它的校址。
棉湖社成立12年,即遷至星島書院所在地,更名為洪都書院。《揭陽縣誌》註:“弘熙書院建於乾隆七年弘熙。”洪曦是胡雲人。陳遠才之子子成所撰《鴻禧書院記》說:“臨田綿湖有社學,始於雍正八年,湘潭陳公淑之在城中屠,無錫王公修在巡中屠。它屬於已故君主毛爵,士氣蒸蒸日上,壹天比壹天好。顧之地與市署臺相鄰,還是他在假道上申請住宿,所以成了傳。先主再三思量,不可尋幽處,為多士之靜,不可忽得。洪溪之行後,見三山綠水,壹水汀碧,頗有抱負。特別適合書院藏修休息,頭腦清醒。在過去的幾天裏,我們在河邊和湖裏建了壹個精致的房子,陽臺被稱為文光,這表明了它的文化。有三棟樓,20個房間。廣大地區各十二尺,井準備充分。雖然規定不是宏觀的,但我還挺高興不出外勤的,也很渴望這樣。召公駐乾隆,開票六百左右。”洪都書院是揭西地區有記載以來最古老的書院。以其記錄面積,等於金星路學院。弘熙書院建校130年,才“改建”為星島書院。1925年3月,與中國合作的黃埔軍司令部進駐星島書院,蔣介石的家就在星島書院。十三日,討伐軍西渡榕江,在金河區大宮山擊敗軍閥陳炯明。這就是國內外的棉湖之戰。
從這個角度來看,星島書院開辦社會科至今已有254年,遷址至今已有242年。1937年至1945年,揭陽壹中遷至此開辦。1945年,星島書院改制為揭陽第二中學。1965年改為揭西縣第二中學。文革期間,1967年更名為東方紅中學。1978年更名為棉湖中學,在滆湖嶺山頂擴建了校舍。學院舊址仍是部分師生的宿舍。1985年,計劃將這所學院更名為星島中學,從棉湖中學中分離出來,獨立成立另壹所院校。
星島書院的變遷是棉湖歷史的見證,也是教育演變的記錄。她也是國民革命的紀念館。
二、龍井水庫
龍井博光(龍井水庫)在(揭西縣)五經府鎮北部,龍江上遊。龍江發源於豐順縣八鄉山,蜿蜒30裏,流入揭西縣城,穿越60裏,流入南河最長的支流榕江南河。1958年,這裏修建了水庫,歷時兩年多才完工。在與豐順交界處修建上水庫大壩,在下遊龍井口修建下水庫大壩。庫容1億多立方米,是全縣首屈壹指的水庫。高57米的上庫大壩,猶如壹座大山,阻擋了洪波。大壩又寬又平,連接著兩邊的山。右邊有亭臺樓閣,紅墻綠瓦,古色古香。左側水中有圓形水臺,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向前望去,碧波渺茫,壹望就是十幾裏。上遊的山貨,在那裏集散,是壹個繁忙的中轉站。
大壩左側,半山腰,有壹條隧道通往裏面,是壹座地下宮殿。因為它位於水平線以下,所以也被稱為水晶宮。共分四層,配有三臺電機,為* * * 9600千瓦。輪子日夜旋轉,馬達轟鳴。控制室裏,銀屏像珠寶壹樣閃閃發光。樓層之間,回廊相連,長梯相連,迂回曲折,可以從另壹個洞口出來。
離上壩十幾裏的龍井口,兩邊山窄,左邊是菜塔山,有梯田的痕跡。它看起來像壹座塔,下壩就建在這裏。大壩高43米,水從壹個洞穴中湧出。壩外建築為電站,三臺裝機,容量* * * 9000千瓦。電站周圍,電線桿如林,電線如網,蔚為奇觀。
從下壩到上壩,有高速公路相連,但參觀水庫的人最好乘船。過了十余裏平湖,電船如梭。它的山和森林是密集的,陰郁的,綠色如畫,令人眼花繚亂,勢不可擋。
在下庫中段,大尖山下,劍門坑從西註入。這裏以前有三個村子,河裏有個古渡叫張魯渡。渡口有壹口古井,名為宋地井。揭陽縣誌:“張魯都,尖山下。相傳宋代名師張士傑、宰相盧秀福曾從這裏經過。其中有井號宋靜,清晰可監發。至今民眾還在準備祭品祭拜它。”
相傳南宋末年,張士傑、盧秀福帶著九歲的民,被元軍追趕,逃到大陽村東頭的棠湖,立了壹塊石碑,做了壹個臨時棲身之所。石碑至今完好無損。元兵追趕後,逃到此渡口,設渡口收殘兵。閔皇帝在曠野紮營時,身邊突然出現壹口井,井水甘甜,為禦所用。後來在龍井口蔡塔山下宣誓,其兵駐守西側。後來,他的村子叫營盤寨。寨寨後面的山谷上有鵝卵石,是100多米的瀑布。突然巨響,四面八方都聽到,加強軍力。在蔡塔山以西,溫泉從地下湧出,供士兵洗澡,現在叫湯湖。沒想到,當元軍趕到時,在庫坦普之戰中,宋兵大多死傷,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帝、君、臣逃往東南,僅三四裏,連玉璽也丟了。之後,當地村民將宋兵的遺體埋葬在庫坦普,並豎立了壹座名為“李泉”的紀念碑。看到浦上和很臺陣總是陰雲密布,每年都準備禮物祭祀。丟失玉璽的地方現在叫做印石村。
自從龍井水庫建成後,松井淹沒在水中,張魯渡已除,只見電船飛來,浪花飛濺。然而,那壹天慘痛的歷史事件仍然讓人感到痛心。
《揭陽縣誌》還記載了紀念張陸渡的兩首詩。
清嘉瑩是壹位學者,也是欽差大臣邱九華“渡張魯渡松井懷古”的監工:誰讓中國坐擁陳箓,空荒井依舊深。石泉吞忠臣淚,寒露沾帝子襟。萬裏山河斷,百年老宅淚零。西湖的蟋蟀在哪裏?海洋直到現在都是渾濁的。
清代東莞,鄧大爺奉命讀《渡張陸渡宋帝京隨想》:張陸渡老在此,忠魂猶見漩渦。靜姝誤解了新的國家關系法,醜陋愚蠢的紳士在談論和平。二聖對塵無異議,全家隨浪沈入海中。不用再往衙門裏走了,已經有很多船停在井邊了。
三、神泉景區
神泉風景區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惠來縣城南7.5公裏處,西臨南海,背依文昌山。是龍江、鹽嶺河、雷淩河在縣內交匯的港口,是粵東歷史上著名的出海口。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景點眾多,有“三絕”、“八景”等。(“三絕”是奇觀——金鐘罩掛絲線,怪魚拜魚,怪水甜泉。“八景”指的是海市蜃樓、海角甘泉、煙墩望海、天上玉芴、文筆高標準、晚霞歸帆、書院松樹、古井通海。相傳隋朝時,神泉是壹個四面環海的島嶼。到了唐代,島上已經有居民以捕魚為生。後來由於沖積沈積,島嶼與陸地相連,形成了背山面海的地形,人口倍增。逐漸在神山古寺周圍創建了沈倩、神後、神山等13個村落,統稱為“神山巨鎮”。
甘泉角位於神泉鎮東南角。宋代是沙灘上的淡水泉,明代建成泉井。當時的潮汕神童扶蘇為它寫下了壹副獨特的對聯,壹時間成為絕對,擴大了這個春天的影響,並被編上了許多神奇的傳說,使這個春天演變成了“神泉”。清朝乾隆年間的知縣王瑋在井邊建了壹座亭子,在亭柱上刻了扶蘇的對聯,並在碑上題了壹篇文章。清代有壹句神泉寺的傳唱,“天涯何處無奇觀,天涯何處無甘泉”,由此產生了“天涯何處無甘泉”的雅稱。水仙宮,神泉古跡之壹,建於清嘉慶八年(1803),供奉於霞國王。宮內有正殿、明室、次室,有蓋亭,有硬山頂,有“觀舟戲臺”之景。雨花塔,位於神泉港南端,原是漁船的航標。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為七層八角實心塔,高26米。4米,這是古八景的“文筆高標準”。
神泉港西南海域經常出現海市蜃樓,多在春夏之交,暴雨前夕。“海市蜃樓”的出現因時而異,從古代的亭臺樓閣到現代的高樓大廈,也出現過日本侵華的戰爭場景。同樣的海市蜃樓也變幻莫測,場景萬千:時而武士堅忍不拔,銳不可當,馬奔騰萬千,時而屈原,酒旗飄飄,仕女嬉戲,或隱或現,若遠若近,蔚為壯觀。海市蜃樓壹年或幾年出現壹次,壹年兩次。持續數小時,短則十幾分鐘,甚至稍縱即逝。1957三月19海市蜃樓從下午1點到6點45分出現又消失,是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壹次。當地漁民總結觀察氣候的經驗,稱“景離風遠,景離雨近”。
四。方方紀念館
方方紀念館位於紅陽文化廣場,為四層建築,面積約2700平方米..該博物館是為了紀念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的先驅、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久經考驗的* * *忠誠戰士、全國僑務工作的傑出領導人方方而建造的。
方方同誌是紅陽鎮西村人。他年輕時追求真理,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任普寧學生會主席,1926年春成為0黨員。歷任0潮安縣支部書記、普寧縣委書記、汕頭市委書記、福建省上杭中央縣委書記、閩粵贛邊區省委工作人員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委宣傳部長兼武裝部部長、南方工委書記、0中央香港支部書記等。解放後,任0華南分局第三書記,廣東省人民政府第壹副主席,0中央-部副部長,華僑委員會黨組書記、副主任,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當選為黨的七大、八大代表,全國人大壹屆、二屆、三屆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壹屆、二屆、三屆代表。“文革”期間,方方同誌很殘忍——1971九月去世。1979年3月,黨中央為方方同誌平反,恢復名譽,開追悼會。在方方同誌的家鄉普寧市洪陽鎮修建方方紀念館,是普寧1.6萬人民的夙願,是廣大海外僑胞、港澳同胞的心願,是廣大團員和老同誌的熱切要求。前主席——同誌生前寫下了方方紀念館的名稱,前副主席——方方同誌生前也寫下了“方方雕像”的題名。館內展品包括方方同誌革命活動的介紹、照片、實物等300余件。展品展覽分為六個部分:第壹,我與中國淩少懷。總結方方同誌在潮汕地區領導的革命鬥爭;第二,閩西崛起呼聲很高。介紹方方同誌調任閩西後力挽狂瀾,領導閩西革命的英雄事跡。第三,抗日,抗頑,勇敢。介紹方方在閩粵贛邊區任省委職工書記時的政績;第四是撐起國家的南邊。介紹方方同誌對大力發展人民民主統壹戰線、發展人民武裝的傑出貢獻;第五,僑務作風出彩。作為中國僑務活動的傑出領導人,方方同誌為鞏固和發展愛國統壹戰線做了大量工作。六、英名不朽的歷史。表現了人們對彼此戰友及其輝煌業績的尊敬和懷念。
永遠銘刻在黨員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
方方紀念館6月1999 65438+10月1開館接待客人,成為普寧又壹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動詞 (verb的縮寫)天柱巖
天柱巖位於揭西縣河坡鎮南4公裏的明山東麓。它已經建立了800多年了。奇石突起,天然洞穴作為佛寺,增添了新的空間,風景如畫。1989 7月1被列為縣級文保。1995獲準開業。
巖石所在的明山是三大名山之壹。與相鄰的金山、獨山壹起,成為隋代三山王廟建立的神話源頭。在海峽兩岸都很有名,堪稱“揭西第壹洞”。清代《廣東通誌》載:“邀仙觀建於宋代揭陽縣明希山(今揭西縣)、嘉定中學(1208-1224)。相傳此處藏有羽士。”到明成化八年(1472)秋,住持趙輝集資,鴿子建寺,佛寺僧院初具規模。清乾隆十六年(1751)十二月初壹,揭陽縣正塘沽接受了12人的呈文,其中包括生於九月十六日的楊,稱其祖上有糧田12畝,並於康熙十八年(1679)制石為香油。乾隆五十二年(1787),此寺方丈秘證,蓋十題,修擴建,寺僧更全(今有碑刻)。1950後廢廟。7月1989,1,0揭西縣委批準修復,列為文保單位。燕山門高大宏偉,有正門和左右側門,用橘色琉璃瓦裝飾,鑲嵌瓷尾、動物、花卉,令人眼花繚亂。門柱上刻著石對聯,橫批刻著“羽翼好開賢”。還有壹對大石獅和大石鼓,使山門更加壯觀。
再往前走,正對面是壹個長方形的車庫,用橘黃色的琉璃瓦裝飾,與山背後的綠色森林和靛藍色相映成趣。爬上旁邊的石階,到達建在洞前的佛殿門前。新建的佛堂很漂亮,建了兩個“伸手”。堂脊鑲瓷雙龍對0,有鑲,仿古。作為正殿,洞頂的天然石高於堂脊,在密密麻麻的青林中格外顯眼。佛堂門匾上的石刻寫著:“天竺古巖”。走過佛堂,就到了洞內的正殿。它有350多平方米,可以容納數百人。它三面是天然石墻,底部是壹個石頭壁龕,前面是壹個用石條建造的精致的寺廟大門。天然的巨石覆蓋物上有壹個小洞,深不可測,稱為“米洞”。殿後有壹條迂回的隧道,裏面有壹間石室,如入迷宮。穿過後通道,出到山谷,微風吹來,忽見10米高的天然石雕大佛端坐而笑。擡頭望去,坡上蒼松翠竹,奇花異草,姹紫嫣紅,綠滴飄香,亭臺樓閣掩映在綠海之中。
第六,北標偷看太陽
北標窺日是北回歸線的標誌塔,位於揭東縣帝都鎮雞籠山南麓,是地理上標誌北回歸線經過之處的建築。它由壹個浮雕地球儀,壹個“北”軸承架和壹個觀景臺組成。塔高13.6米,底壇直徑30米。每年夏天的至日中午,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能通過標誌塔地球儀的中軸管在觀景臺中央的石板上投下陰影,吸引眾多遊客觀看“光”。北回歸線是地球上北溫帶和熱帶的分界線,即北緯23° 26 '的緯度圈。我們生活的地球除了連續自轉,還以橢圓軌道繞太陽公轉,這叫公轉。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的交替,而地球的公轉形成了四季的循環。當地球斜著繞太陽公轉時,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形成66.5度的夾角。因此,在地球公轉過程中,太陽對地球表面的垂直照射並不固定在壹個地方,有時直接照射在北半球,有時直接照射在南半球。把陽光直射的最北端連接成壹條假想的線叫做北回歸線。壹年中,陽光的垂直照射點在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移動。只有在每年6月22日夏季至日的中午12左右,才有直接暴露北回歸線的時刻。從這壹刻開始,北半球進入夏季。所以壹年只有壹次才能看到“站在桿子上沒有影子”的天文現象北回歸線是壹條看不見的假想線。隨著標誌塔的建立,人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北回歸線這個客觀實體,感受到這個緯度的存在。對天文、地理、土壤、生物、氣候等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在北回歸線經過的地方,臺灣省的嘉義、花蓮,廣東的汕頭、從化、封開,雲南的墨江都建有標誌塔。截至目前,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北回歸線塔。
“誇父亭”和“鄧亭”的名字都與太陽有關。古書《山海經》中有壹個感人的神話:誇父是人的意思。在古代,遇到幹旱,他就想去征服,去追太陽。他渾身冒汗,口幹舌燥。他喝盡了黃河的渭水也不解渴。他想喝海水。在他到達之前,他在路上渴死了。誇父丟棄了藤條,插在地下,也就是變成了壹片茂密的鄧林。鄧林就是陶林。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位於我們的沿海城市,“誇父亭”等景色與《山海經》中誇父追日的神話故事十分吻合。
七、郭氏大廈
棉湖郭樓,位於揭西棉湖,是清初富商郭來所建。該建築位於棉湖古鎮翰林樓右側,永昌古寺左側,面對巍峨的鐵山加比峰,與美麗的胡雲湖接壤。湖橋亭臺樓閣鑲嵌,名勝古跡交匯。與星島書院、翰林府、雲苑、永昌古寺等壹起,形成了壹個壯觀的建築群。郭的建築特別宏偉。是遠近聞名的建築,有“潮汕最古民居”的美譽。此建築建於清雍正二十年(1733)十壹月,1746年竣工。整個建築占地5460平方米(約9畝),寬52米,深105米。四花巷五院,後面有壹座高4.25的瓊樓。其建築格局仿宮殿形式,其中99間原有房間經後人修繕加建,共計100間,稱“易”。
整個建築用貝灰混凝土(據說是用少量紅糖中和的)夯築而成,堅固美觀,院子裏還有壹些小房間。
庭院,庭院的墻壁建有長窗,優雅非凡。樓前有廣場和高樓圍墻。在廣場的右側,有壹個“會元公館”,這是該建築的主人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客人的地方。在“慧遠居”的背後,還有壹間書房,人們稱之為“舊書房”。後樓正中有清代督軍邱九華題寫“去吳天墀”的匾額。樓下大門中間,有壹個很大的牌匾,上面有壹個湖亭。邱九華受邀授課,為郭樓增添了人氣。經過邱的教導,師叔從“舊書房”搬到了“帶湖的亭子”,被稱為“帶湖的學校”。這所學校最早開設面湖教育,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曾有“百人林,千徒書院”的美譽。建築以後樓為主,墻厚兩尺,大門口有石圈。建築有兩層,高4.25英尺(據說宮殿的高度是4.4英尺,只有1.5英尺)。
所以有“天高腳低”之說),屋檐高聳,屋脊高聳。樓前有長廊,外有欄桿,欄桿遠眺,大理古塔最為醒目;樓內雕梁畫棟,拱門交錯,十層紅瓦。樓中間有聖旨原牌,兩邊有木聯雲:“五六月無暑,三更後有書聲”,也是秋所書。漫步上樓,瀏覽周圍的景色,美不勝收,令人心曠神怡。
8.景明溫泉度假村
國家有機茶生產基地,中國十大名茶示範茶園。位於揭西縣靖西源鎮。被普惠、深汕高速環繞,距揭西縣城25公裏,距揭陽市區35公裏。是集生態茶園、旅遊、會議、休閑於壹體的綜合性景區。2003年2月開工建設,2004年6月開業。
度假區總體規劃面積10072畝,其中核心區52畝。北回歸線穿過這片領土。玉、光、鏡、玉、杯五潮環繞雲、龍、玉、松、孔雀五嶽,亭臺樓閣,曲徑通幽,湖光山色映襯。
度假區本著“仰望天空,享受生活休閑”的發展思路和功能定位,按照“行、運、住、食、娛、購”六大要素,配備各類旅遊設施。主體區有景明長城、水世界、動物觀賞園、景明寶塔等20多個景點,集中了度假區自然景觀和旅遊資源的精華,體現了度假區的主要特色和功能。“特保景”區域主要包括景明茶園、茶館、茶山畫廊等景點,展現了中國茶文化的深厚底蘊。景明茶園:占地2500畝,梯田生態茶園種植了烏龍茶等20多個優良品種。是全省首個集種植、生產、加工、銷售、旅遊、科研為壹體的現代化茶葉生產基地。水世界;占地2200畝,有9種不同風格的遊船,如意大利貢多拉遊船,動物船和水上自行車。動物觀賞園:占地110畝,有東北虎、黑熊、小熊貓、孔雀等鳥類80余種。景明長城:位於景明假日樹中間,仿八達嶺至山海關而建,全長1.6km。有唐僧弟子去西天取經,有十八羅漢像。多功能服務中心:有溫泉休閑區、高爾夫練習場等設施的娛樂中心,有中國民歌和新潮口味的美食中心。擁有各類客房和8號別墅258間(套),擁有2000多個座位的景明文化廣場和可同時容納近千人的風格各異的多功能會議廳。
九、赤松觀龍洞
在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惠城鎮西北八公裏處,有壹條狹窄的小路通往古逸仙廟,古稱“龍洞”。這裏風景優美,幽靜雅致,自然風光秀麗,民間傳說:當當地幹旱缺水時,只有這裏的泉水整天汩汩流淌!地理先生考慮選這個地方很久了,但是羅庚的盤子壹放,指針就不動了,太不可思議了。在這裏真的很神秘。
相傳清朝乾隆年間,惠來縣靜海鄉人宋朝月,確有其人。與道友遊潮州九邑,惠來有十八景,知昆侖山落脈。在西方,葵峰是王天淩,雙乳峰住在虎頭山,普陀巖,五蓮峰山有壹個玉盒來呈現寶藏。仙人南遊追龍驅鳳,見了龍鳳,到了“龍隱洞”。至公元1994 165438+10月,當地道友集資300多萬元,修復古寺,成為“龍藏洞赤松寺”,經揭陽市宗教局批準,惠來縣宗教局核準登記開業。農歷1996年8月23日,黃大仙誕辰,舉行龍藏洞管委會揭牌儀式,盛況空前。它還接待了3萬多名來自國內外的客人,並舉行了三次“羅田大宴”法會。約654.38+0.5萬人參與信徒。目前“二鏡真宮”已在赤松寺建成,並於4月20日舉行奠基儀式,1997。邀請了汕頭大學和汕頭風景園林的高級工程師設計,參考了聖賢魯班的模型。被定為天地三才的鞏坤宮,分三層設計:上層為天壇狀的崇雲宮;中間層是堡壘狀的八卦迷宮;底層是壹座宏偉的地下宮殿。三層宮殿,有24個屋頂,36個飛檐,72個角和椽,99個洞,8根柱子和6扇門,是獨壹無二的,前所未有的。還計劃修復山腰上的觀音童淵宮、孝殿、功德殿,並在山頂重建“田沖廟”,供奉三清至尊、李道明天尊、呂純陽等八仙。
X.惠來西萊寺
西來寺位於廣東省惠來縣西35裏龍溪西岸西溪鎮上村。這是壹條古老的潮汐道路。《惠來縣誌》記載唐代高僧將禪師從石中搬離成功,元元時期入潮。他途經隴西西鄉時,正巧村民幹旱求雨,唐朝的和尚馬上求雨。如果沒有雨,他會得到祝福。真心,下雨的時候,村裏人稱之為——”“祠堂建立後,世代祭祀。明朝嘉靖四年,楊孟勛集資修建僧院,雕刻大聖像,名為祠堂,香火旺盛。清順治丁醜年間,柯士鎮守陳萬全建前亭;康若冰申遺的那壹年,待童氏之後,重建了這座寺廟。乾隆年間,知縣楊和旅遊府馬席寧又修築了更多的城墻。戊戌變法中的龍江守府陳登奎、楊昌又對其進行了修繕。己亥年,城貢生蔡石池撰《重建龍江河祠堂序》,記載修建緣由。歷代文人寫詩寫對聯,多不勝數。寺內還有乾隆十七年的《縣主張祖父禁示》,記載了龔升蔡振聲、蔡世江父子修建西來橋的善舉。
西來寺正殿為大祖殿,旁有對聯:“龍溪大師,千古威儀,載歌載舞千年,祝您聖誕快樂。”東邊是大雄寶殿和客堂,西邊是祠堂和僧寮。每個和尚都成了法師。29歲出家,化名許雲。他進駐西溪來寺後,勤於修行,為當地百姓治病消災。1982去世,享年67歲,眾人哀悼。西溪學校停課壹天,許多僧人日夜兼程千裏來到西萊寺參加葬禮。
1983年,維修法師繼任方丈,在海外華僑和國內信眾的支持下,對西來寺進行了修繕。1994年,智雲大師住在此寺,建有兩層亭,右邊是景。
放棄1995年,林川大師擔任方丈,在鮑彤亭前200米路口二樓修建三門牌樓式山門,紀念大典之德。1997年,傳順法師成為方丈,籌得10萬元。
在古廟前支起壹盞路燈。整個寺廟的總面積為4783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