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壹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他們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禁忌。
1.當兩個朋友久別重逢,互相問候或聊天時,妳不能把手放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在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服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跨人。
3.女性不要掛衣服,尤其是大家路過的褲子和內衣。
4.不要在房子裏大聲吹口哨或哭泣。
5.家人不在家,客人剛走,中午和日落後,藏歷新年第壹天,不能掃地,不能倒垃圾。
6、外人不能在死者親屬面前提死者的名字。
7.今年應該做的工作明年做不了,比如擰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分,不能隨便到人家家裏去,特別是人家會有生過孩子的孕婦和剛生完孩子的婦女或重病患者,陌生人不能去。
9.中午過後,家裏的任何財物都不能拿出來。
10,壹個妳沒去過的山和懸崖峽谷的陌生人,不能大聲喧嘩。
11、餐具、鍋、盤等。不能被跨越或踐踏。
12.家裏兩個人同時出門,走反方向。他們不能同時出去。他們必須前後出門,出門的時間要分開。
13,女人晚上不能梳頭洗頭,不能蒙著頭發出門。
14.使用掃帚、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妳必須先把它們放在地上,然後另壹個人會把它們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戚朋友去妳家做客或者拜訪妳的時候,都會送妳壹些酥油茶或者青稞酒作為禮物。客人走的時候不能什麽都空著,壹定要留壹些在裏面或者自己換壹些東西來裝。
16.有缺口或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或給客人倒茶。
二。彜族
彜族火把節,即彜族年。在彜族人的眼中,火象征著光明、正義和繁榮,象征著壹種可以摧毀壹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彜族人民歡樂、友愛和幸福的節日。
3.香港海關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的盛大節日,相信全中國的人都不知道。然而,在香港慶祝農歷新年在習俗和氣氛方面與傳統的完全不同。
近年來,很少有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期間在家裏貼春聯和年畫。相反,他們在壹些商店或家裏張貼了“生意興隆”和“安全進出”。即便如此,貼春聯、年畫的初衷和貼春聯、年畫是壹樣的。希望來年壹切順利,平安無事。
此外,舞獅和龍燈還會出現在新界的壹些鄉村和村落,新年在市區街頭很難看到大型的舞獅和龍燈。至於放鞭炮和鞭炮,在香港是禁止的。但從1982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晚上都會在維多利亞港舉行盛大的煙花匯演,這是壹個十多年來迎接春節的節目。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期間有許多關於吃飯的習俗,而且大多數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圓飯”,通常是在家裏,全家人會在除夕夜聚在壹起享用晚餐。飯後大節目的首選相信是逛花市。農歷新年期間,港九的花市很多,其中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規模最大,最熱鬧。香港人習慣飯後逛花市,除夕夜人山人海,大家會壹起過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就是收“利”孩子。春節期間,到處都能聽到笑聲。“禮”原本是壹種“好事”,基於吉祥如意,也成為春節期間與親戚們不可或缺的習俗。
4.澳門海關
澳門的舊習俗很獨特。“謝竈”是澳門保留下來的最傳統的中國習俗之壹。臘月二十三,澳門人叫它“謝竈”。按照中國的傳統,澳門人也給竈王爺吃糖,說是用糖糊竈王爺的嘴,免得在玉帝面前說他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壹個澳門家庭的爐子上看到壹張聖誕老人的照片。奇怪的是,聖誕老人的畫像被貼上了壹副對聯,上面寫著“天道好言,衣錦還鄉”。
澳門人從臘月二十八開始慶祝新年,臘月二十八在粵語中是諧音字。大多數企業主在年底邀請他們的員工吃“團圓飯”,以顯示他們的繁榮和好運。從臘月二十八開始才能真正感受到澳門的年味。
5.臺灣省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節日。與福建省壹水之隔的臺灣省,其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活習慣、親屬關系等都與中國大陸壹脈相承,尤其是閩南地區,所以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中國大陸相似。
由於包道居民(多為閩南、客家)的祖先赴臺發展,年代久遠,歷經滄桑,那裏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壹些獨特的圖案和色彩。
6.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期間,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拜年之外,還有壹些獨特的習俗,和全國壹樣。現在收藏數量是給讀者看的。
蘇州人在除夕夜的飯菜裏放熟菱角,吃的時候挖出來,叫做“挖金元寶”。走親訪友時,要在茶裏放兩顆青橄欖,稱為“金元寶茶”。恭喜發財。
在新年的第壹天早上,武進的人們在中堂懸掛祖先的畫像,向他們提供茶果和年糕,全家人依次拜年,這被稱為“崇拜上帝的影子”不讓他們從家裏掃地,怕掃出“財富”和“如意算盤”,只能從外往裏掃。
江寧人有春節“敲神鼓”的習俗。旗幟開路,鑼鼓手滿地打鼓助興。第三天“打夜鼓”,第七天“打七鼓”,第十三到第十五天,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中或堂前種植芝麻桿、冬青、柏枝的習俗,寓意生命日日盛開,四季常青。
淮陰人也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的習俗。晚上,我帶著孩子去地裏點燃火把,為他們驅走邪氣。我壹邊烤,壹邊唱:“烤我的頭,醒過來,烤我的腳,保持我的腳步筆直,烤我的肚子不拉肚子,烤遍我的全身,病就再也看不見了。”
農歷八月初八,無錫漁民乘船到西山拜祭王宇廟,祈求水神保佑,祭祀敖靜大佛,稱為“上?”王宇廟拆除後,這種習俗逐漸變得淡漠了。
春節期間,江蘇的舊俗中仍有許多禁忌,如大年初壹不要動剪刀,以免互相爭執;不要動菜刀,以免被打死;不吃粥,怕下雨出門;不掃地,怕掃走財富之類的。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許多不科學的習俗逐漸被人遺忘;健康有益的娛樂和休閑活動繼續進行。
7.桂林春節習俗
從除夕到大年初壹
春運踩著65438年2月24日零點的鐘聲,走進桂林城鄉。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房屋內外,幹幹凈凈地迎接新年。傳統的節日食品種類繁多,蘊含著美好的祝願:臘月二十九蒸年糕,香甜、成功、肉香、制作精良。吃了年糕(高)之後,新的壹年生活工作都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在除夕的晚宴上,人們喜歡家人團聚。菜裏壹定要有“圓子”和“喜”,代表團圓和喜悅。
中國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
中國是壹個多民族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雖然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文字,生活方式和習俗,但他們大多數人都把春節作為自己民族的壹個重大節日來慶祝。
8.達斡爾族:年身高
北方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期間,人們穿著節日的服裝,互相拜訪,互相祝賀。家家都有蒸糕,拜年的人壹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招待。“高”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餅相待,寓意新的壹年生活水平進壹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和體育活動,歷時半個月。
9.蒙古人: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壹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準備了公羊,各種奶制品,幾壇酒。除夕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人坐在蒙古包中間迎接新年。午夜開始吃喝。通常,妳應該多吃多喝。剩下的酒肉越多越好。這象征著新的壹年酒肉不缺。初壹早上,男女們穿著各式各樣的服飾,騎上戰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鎮),壹個個串起蒙古包。串包時要先給長輩磕頭,然後主人家的女婿給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載歌載舞。
X.壯族:迎接英雄
生活在中國南方的壯族人把春節稱為“元旦”。這壹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互相祝賀,以為今年可以吉祥如意。壯族還有壹個養老的習俗,壯族人稱之為“赤力節”。“美食節”在本月30日。據說在65,438+000多年前,壹支壯族農民武裝在抗擊外敵入侵後凱旋而歸。此時春節已過,壯族人民為了迎接他們,在本月三十日為他們慶祝。
11.布依族:姑娘搶第壹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都要守夜。天亮了,姑娘們爭先恐後地去屋外打水。誰先挑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女孩。那裏的景頗族喜歡在春節前舉行射擊活動,姑娘們就是這個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他們用線把繡荷包掛在竹竿上,在樹頂左右搖擺,要小夥子出手。女孩們將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先射中錢包。壹個錢包通常包含壹枚硬幣,壹些小米和壹些裝飾性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征。
12.哈妮:搖擺。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莊已經熱鬧非凡,婦女們都在忙著粑粑。巴巴是壹種用糯米做的蛋糕。男孩子們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搭秋千。那裏的秋千有十幾米高,哈尼族不分男女老幼,都愛蕩秋千。節日期間,大家都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去蕩秋千,處處呈現出壹派熱鬧和諧的節日景象。
十三歲。傣族人:扔糠袋
年輕的傣族男女喜歡扔糠袋的遊戲。春節期間,男孩和女孩互相扔糠袋,看誰扔得準,誰能接住。玩到壹定時間後,姑娘們悄悄抓起小夥子穿的腰刀、包頭布或拴馬跑回家。如果年輕人有感情,就跟著他。當父母看到他們的女兒帶著頭巾和壹匹好馬回來時,他們設宴招待。
另外,每年的4月13日是傣族歷新年,也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將潑水視為驅邪去汙的象征,也將這壹天視為最美好吉祥的日子。
14.高山族:“圍爐”
住在中國臺灣省的高山族在春節期間有另壹種口味。除夕夜,壹家老小圍坐在壹張圓桌前吃火鍋,被稱為“圍爐”。通常不喝酒的女性也應該象征性地抿壹口酒,以示好運。圍著爐子吃的蔬菜不需要用刀切。洗完後要連根煮,表示祝父母長壽。如果家裏有人外出,妳也要空出壹個座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座位上,以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15.滿族:掛國旗過年。
滿語分為紅黃藍白四旗。春節期間,有紅旗的人掛紅旗,有黃旗的人掛黃旗,有藍旗的人掛藍旗,有白旗的人掛白旗。這些旗幟圖案精美,顏色鮮艷,象征著壹年的吉祥開始。
節日期間,男孩子們成群結隊地燃放鞭炮,或者乘坐各種自制的木雪橇,在山丘和冰面上嗖嗖地滑行。姑娘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合夥玩加拉哈(豬或牛的膝蓋骨)。從初壹晚上到初五,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跳秧歌慶祝新年。陣容強大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跳,在其他村也跳。圍觀的人常常高興得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情的觀眾——他們跟著秧歌隊從壹個村子到另壹個村子,直到天亮才回來。
十六歲。白族:“讓它崛起”
過年的時候,雲南的白族同胞有壹個叫“飛得高”的慶典。所謂“飆”,就是用整根大竹,在竹縫裏放火藥。點燃後,整根大竹可以崩向天空,成為名副其實的“沖天”。在壹些地區,白族同胞和苗族、壯族壹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有“拋繡球”的習俗。任何壹個抓不到繡球的人,都要送給對方壹個紀念品。那些多次失球又無法兌換紀念品的人,說明他們接受了對方的愛。
17.侗族:蘆笙社
春節期間,在貴州和湖南的侗族同胞中盛行壹種叫做“侗族年”(也叫蘆笙會)的群眾性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於漢族的“團拜”,但比“團拜”更歡樂熱烈。這種活動通常由兩個村莊舉行。兩支隊伍在廣場上正式舉行了宋陸生和舞蹈比賽。此時,兩村的觀眾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其樂融融。
18.彜族:跳虎
雲南省雙柏縣麥地沖彜族在春節期間有壹個特殊的習俗“跳虎節”。正月初八,村裏的成年男子聚集在村後土地廟的遺址上殺狗,供奉“米祀”(“米”是土的意思,“祀”是主人的意思,米祀是神的意思),然後村裏的“畢摩”向土地爺供奉祭品,邀請虎神。八個村民扮成老虎跳舞。“老虎”有高聳的耳朵,粗厚的尾巴和遍布全身的虎紋。他們在額頭上畫了壹個漢字“王”,在脖子上掛了壹個大大的銅鐘,十分威嚴。在“畢摩”說了壹個告別儀式,並邀請了虎神之後,虎王帶領所有的老虎進了村子。整個跳虎節,全村男女老少都沈浸在壹片迎虎、送虎、看虎跳、驅邪鬼的歡樂氣氛中。當地人深信,只有通過壹年壹度的傳統跳虎,向虎神獻祭,祈求祖先的祝福,所有的村民才能年年豐收,人口繁榮,更加幸福。
十九。薩尼:吃湯圓。
除夕夜,撒尼被稱為“思考期”。在除夕夜,祭祖和吃年夜飯是非常莊嚴的。到了下午,每家門前都插上綠色的樹枝,樹枝上還掛著壹頂草帽。這是壹個無聲的通知:請勿入內!不準說話!即使是家裏的人也不允許大聲說話。
撒尼語有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年”是同壹個詞,叫“寬齊馬”。因為過年壹定要吃湯圓。從正月初壹開始的半個月,人們沈浸在歡樂中。初壹晚上舉行篝火晚會,山歌對唱,三弦胡獨奏,樸實抒情。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
第二天祭山神,第四天送火星,是為了趕走災難,顯示人類的力量。
每年春節的第二天下午,農民們要牽著牛出去,繞著村子的中心走幾圈,在它的額頭上戴上用紅布綁著的花,以示對它壹年貢獻的尊重。我還餵它米飯和肥豬肉,以示對親密夥伴的安慰。
撒尼人從除夕到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中,我們可以找到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道德中美好的東西。
桃花源上接五強溪,下接武陵。相傳是古代秦人逃離連年戰亂,立下重軍功勛的避難所。他們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工作,養活自己,繁衍後代,成為獨特的風水。時至今日,這裏古老的民風依然顯示著她作為世外桃源的過往情懷。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有個村子叫三合村。三合村有幾十戶人家,大部分都姓秦,所以這個村也叫秦仁村。這些姓秦的村民是古秦人進洞避亂的後代嗎?沒有人做過具體的考證。反正“秦”字貫穿了古代和現代,他們的衣食住行的習俗確實和現代社會不壹樣。
衣服:以前這裏人的衣服都是家裏做的土布。家家有紡車和織布機,自產棉花,自紡自織,織出的土布用植物染料染成藍色或藍色或灰色或紫色。大部分衣服都是自己做的,染色的土布裁成片,然後手工縫制在壹起。還有來做衣服的裁縫,壹個灰色的袋子,幾根針,幾根纏繞的電線,壹把類似於今天的小鋁鍋的生鐵,都是他們的工具。衣服的款式是男式夾克。女人是壹件大衣服,有單色的布紐扣。褲子都是大襠褲,4尺腰,折在肚子前面,再用布帶綁住。現在村裏年輕人的衣服和外地人差不多,但很多老年人還是穿雙排扣的衣服,大衣服,開襠褲。但是,老人們衣服的布料不再是土織的,而是從市場上挑選的。走在村子裏,妳仍然可以找到木制的紡車和織布機,雖然這些都是閑置的,不再使用,但它們也展示了歷史。即使在縫紉機被廣泛使用的今天,村裏仍然有當地的裁縫扛著火熨鬥和灰袋。
食物:當然是主食大米,和洞外村民差不多。這裏的“食”是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村村民用來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盤子、石頭和風車。菜是圓形的,有上下兩個盤子。下風扇固定在中間有硬木軸的木架上,上風扇繞著木軸在下風扇上轉動。上下扇的摩擦面有規律地嵌有許多硬木片作為齒,齒間用黃土夯固。菜的作用是把殼上粗糙的殼去掉。菜加工時,稻殼堆在上風扇的容器內,人工帶動上風扇轉動。稻殼通過木齒的摩擦,從上下表面的縫隙中灑出粗糙的糙米。糙米經過石屑加工成為熟飯。現在村民吃的大米大部分都是機器加工的,但村裏還有作坊可以用古老的方法為村民加工大米。事實上,壹些村民在他們的作坊裏用稗子和石堆來加工大米。他們(尤其是老年人)認為這比機器加工的大米更香更軟。
住:以前村民的房子都是竹棚。小屋建在山的壹側,它們是獨立的。確實是“雞犬相聞”。房間很簡單,用石塊當板凳,木板當床,葫蘆(俗稱蘆瓜)切成勺,磚頭當底座做竈臺。現在茅屋已經被木屋取代了。木屋裏全是小青瓦白墻,還留著古老的遺風。雖然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和冰箱,但切瓢是壹脈相承的。
行:秦仁村雖然離國道很近,但是村裏沒有公路,鄉村道路縱橫交錯。這些農村公路並不比水泥路、柏油路優越,但確實有其優勢。有綠草和泥土濕氣的味道,讓人赤腳踩在上面感覺溫暖舒適,讓人感受到大地的跳動。
版納民居
民居建築是壹定社會歷史時期壹個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傳統文化的縮影。西雙版納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諾族、拉祜族的民居建築,由於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和人口、經濟、宗教、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境的影響,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形式和建築風格。
桑婭木北投珠樓
在古代,傣家沒有房子住,只好住在窯洞裏。壹個叫帕亞桑木的人在教大家建造阿呆竹屋之前,先學會了如何建造房子。
第二,雨下得很大,帕雅桑木躲在壹棵大樹下避雨。他看到旁邊有大簸箕的芋頭葉碎片擋著雨,葉子下面是幹的。他想到人們還可以用芋頭葉搭壹個棚子避雨,於是他用樹枝搭了壹個棚子,用樹葉和茅草蓋起來,形成壹個平頂的棚子。他搬出山洞,住在壹間小屋裏。
很快,下了壹場大雨,樹葉和茅草擋不住雨,雨停了,房子壹直漏水,沒有壹處幹燥的地方。帕雅桑木不得不搬回山洞。
壹次,帕雅桑木帶著壹只狗去山裏打獵。又下起了大雨,他躲在樹根下避雨,而狗坐在地上,前腿高高舉起,尾巴在地上拖著。雨水順著傾斜的狗毛流下,但狗胸前的地面是幹的。帕雅桑木想到了建壹個斜屋頂的房子避雨。他砍下四根樹枝,兩高兩低,種在地上,用樹葉和茅草蓋了壹個坡屋頂,前高後矮,讓雨水順坡流下。因為房子是通過學習觀察狗坐在地上的姿勢建造的,桑木就把房子叫做“大仲馬”,意思是“狗的頭上蓋著鋪位”。桑木搬出山洞,住進了《大仲馬》。又下雨了,雨水順著傾斜的屋頂流下來,房間裏很幹燥。後來刮風下雨,雨滴被風吹成斜雨,飄到屋裏。流到地上的雨水也流進了屋子裏,屋子裏又充滿了水。帕雅桑木覺得《大仲馬》還是不好,但是她想不通要建什麽樣的房子。
國王帕雅英看到帕雅桑木不斷地蓋房子,很感動,決心給他壹些建議。有壹天,天下著雨,天王帕雅英變成了壹只美麗的鳳凰,飛到了人間。它落在帕亞桑木面前,對他說:“妳看我的兩只翅膀,能不能遮風擋雨。”鳳凰兩只長腳站立,翅膀微微向兩側展開,形成“中”的姿勢。帕雅桑木聽說鳳凰會說話,吃了壹驚。他雙手合十,向鳳凰鞠了壹躬,仔細觀察雨水是如何順著他的翅膀、頸毛和尾巴流下來的。鳳凰號下面的地面是幹的。帕雅桑木看著下邊兒想,決心蓋壹座像鳳凰站在雨中壹樣的房子。
帕雅桑木把許多樹砍成圓柱,把茅草砍成稻草行。房子立在柱腳,分上下兩層。人住在樓上,不會淋濕。屋頂像壹只展翅的鳳凰,左壹棟右壹棟,前壹棟後壹棟,都是傾斜的,可以擋住四面八方的雨水。這座高大的竹樓可以遮風擋雨。桑木住在裏面,很舒服。他把這個房子命名為“轟恨”(傣語:鳳凰騰飛)。
帕雅桑木底蓋成“恨”後,戴家人來學他蓋房。此後,傣家竹樓壹村壹村建起來,人們從窯洞搬進高腳竹樓。
戴家住進竹樓後,壹直沒有忘記樓的創始人帕雅桑木。為了紀念巴雅桑的功績,傣族人把這座建築的名字從“恨”改為“恨巴雅桑”,壹直沿用至今。
贊哈唱驅魔,祝賀新房。
在傣族村寨,無論哪棟新房落成,都要舉行祝賀新房的活動,其中就邀請贊哈(歌手)唱歌祝賀新房。妳知道這個習俗的起源嗎?它來自壹個古老的傳說。
古時候,大江裏住著壹條龍。這條龍每年去參觀壹次天宮。龍用壹棵筆直高大的埋博納樹攀上了天空。這棵樹長在河岸邊的壹個大土堆上,小龍派了蛇和惡魔烏沙拉為他守護這棵大樹。
壹個夏日的中午,太陽蒸烤著大地,烏沙拉冰夫婦藏身的土洞熱得像個大火坑。蛇妖夫婦以為這麽熱的天不會有人來砍樹,就放心地爬出山洞,去河裏洗澡。
就在這時,壹個叫帕雅桑木的人冒著酷暑,上山砍倒了壹座新房子的柱子。他看到土堆上那棵又高又直的埋在地下的邦納樹確實是最好的木材,就把它砍下來扛回去做新房的柱子。
蛇妖烏沙拉冰和他的妻子在回到他們居住的土洞之前在河裏洗了很長時間的澡。他們發現土堆上的爬龍樹已經被砍斷,嚇得半天說不出話來。過了很久,他們決定去把樹找回來。男蛇妖對女蛇妖說:“妳看東,我看西,反正我要把龍王梯拿回來!”
雄性蛇妖向西爬了大約壹百碼,雌性蛇妖向東爬了大約壹百碼。他們找了三天,但是找不到龍爬上天堂的那棵樹。
兩個蛇妖相遇後,在家裏壹刻也不敢停留,趕緊分頭去南北尋找。往南爬了200次左右,女蛇妖看到了壹個村子。我看見寨子裏有壹群喧鬧的人,大聲喊著正在蓋新房子。看到寨子裏人多,女蛇妖鉆進草叢,觀察正在建造的新房,仔細檢查新房的每壹根木頭。她突然發現站在新房子中間的柱子就是她和丈夫要找的那根。女蛇妖趕緊回家告訴丈夫她發現了什麽。公蛇妖壹聽,高興地說:“好,下午好好休息。天黑後,我們將拔掉那根柱子,把它種在土堆上。”
天快黑了,女蛇妖和男蛇妖壹起爬到了村子裏。當他們找到新房子時,他們上下纏住柱子,想把它拉出來拖走。但是木柱的根端深埋在土孔裏,身體的孔裏有很多橫桿,非常結實。他們直到黎明才能拔出柱子。
天亮了,帕亞桑木壹家把行李從老房子裏搬了出來,想搬到新家去。當他們進入新房子時,他們發現兩條大蛇纏繞在柱子上。這兩條大蛇見人來了壹點也不害怕,但還是緊緊地纏在木柱上。帕雅桑木拿起壹根竹竿去打那兩條蛇。那兩條蛇並沒有逃跑,而是沿著柱子爬了上去,纏繞在木柱頂端再也沒有下來。
正當巴雅桑木壹籌莫展的時候,村民們帶著兩個贊哈壹起前來祝賀新房竣工。贊哈走到竹樓前,唱了幾首祝福的歌,讓村民們歡呼雀躍。歡呼聲震動大地,纏繞在柱子頂端的兩條蛇倒在地上,爬出屋子藏在草叢裏。帕雅桑木家搬進了新房子。
從此以後,每當傣族人的新房落成,主人都要設宴邀請村民祝賀新房落成,並且壹定要請贊哈唱歌,用歌聲趕走屋內的惡鬼,讓新房主人壹家平安幸福。
動物幫助帕雅桑木蓋竹樓。
在傣族竹樓的架子上,有許多部分是動物四肢的名稱,如“狗的背”、“白鷺的翅膀”、“大象的舌頭”、“貓的下巴”...要問這些名字的來歷,還得聽聽這個古老的傳說。
帕雅桑木過去以打獵為生,她非常喜歡狗、貓、鳥和動物。後來,他把抓到的鳥獸都養了起來。在他家附近,到處都是鳥獸的巢穴。
有壹年,蒙巴納斯下了幾個月的大雨,平地成了汪洋,帕雅桑木底的竹樓被淹。他趕緊綁上竹筏,撐起壹根竹竿,在洪水中逃生。許多動物在洪水中拼命掙紮,天上的鳥兒也被暴雨擊倒。帕雅桑木憐憫這些動物和鳥類,用竹筏將它們從洪水中救出,運到洪水無法到達的高坡上放生。
不知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風停了,雨停了,洪水退去,大地重現。帕雅桑木回到了原來的居住地,竹樓被洪水沖走了。因為要蓋新房子,他開始砍柴、劈柱子、砍茅草。得知救助人正在蓋新房,帕雅桑木救助的小動物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幫助他。動物們互相商量後,願意從自己身上拿點東西,放在桑木家最底層的屋架上,幫他快速蓋好新房,以回報救命之恩。小猴子把脖子和頭給了桑木底做“環樁”(木錘),大象把舌頭給了做“和平掌”(竹建築件),水蛭把身體給了桑木底做草筏,烏龜願意躺在樓梯腳下做“丁布”(竹建築件),老龍願意做樓梯,團魚把自己的龜殼給了帕雅桑木底做籬笆。燕子和麻雀飛到山上為帕雅桑木蓋茅草屋頂...所有的動物都把自己身體的壹部分給了帕亞桑木的新竹大樓,為他做了貢獻。由於動物們的全力幫助,帕雅桑木很快就建起了壹座竹制建築。
從此,帕雅桑木把所有動物的貢獻都寫在了竹樓的設計上,傳給了後代。於是,竹樓的屋架上出現了“狗背”、“貓下巴”、“象舌”、“白鷺翅膀”等名字。人們經常在竹樓的樓梯上雕刻龍頭,以紀念老龍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