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北京高碑店的舞獅,以獅頭重著稱,重達90多斤。河北徐水縣的舞獅運動雄渾,能躍上五張八仙桌,在桌上表演。
安徽的手獅小巧玲瓏;山東的“大獅子”在硝煙中騰空躍起,既驚險又勇猛;
四川的《高臺獅》《立地獅》以破陣方式的演繹為特色:在少數民族地區,還有舞獅的習俗,青海省藏族的雪獅很有特色。廣東舞獅以其獨特的造型、雄壯的鼓樂、南方武術等特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影響深遠。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舞獅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北是北獅的發源地。徐水縣北裏村獅子會成立於1925,作為民間花會存在,建國後迅速發展。
徐水舞獅的活動時間主要在春節和春廟會期間。在表演過程中,兩個人互相配合。前者頭上持道具扮演獅頭,後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的腰,穿上牛毛制成的獅皮裝飾罩扮演獅身,兩人配合扮成大獅子,稱為泰獅。另壹個人戴著獅頭面具,披著獅皮扮演小獅子,叫小獅子;用繡球逗獅子的人,叫引獅龍。
導獅員在整個舞獅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不僅要有英雄氣概,還要有好的武藝,能表演“前翻獅子”、“後翻桌子”、“雲中翻梅花樁”等動作。獅頭和獅子之間的默契配合形成了北方舞獅的壹個重要特征。徐水舞獅的基本特點是外形誇張,獅頭大,眼神靈動,嘴巴大。既雄偉又迷人。表演時能模仿真獅子的動作,如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其形狀逼真。還可以顯示“打板凳”、“梅花樁”、“跳樁”
徐水舞獅在中國民間藝術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1953年赴首都北京參加全國民間文藝匯演,多次代表國家出國演出。他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和學生節上獲得了壹等獎。河北省雜技協會於2001年6月正式命名北裏村為“雜技舞獅之鄉”。由於道具昂貴,新人培養困難,徐水舞獅正面臨傳承危機,急需相關部門的搶救和支持。山西襄汾陶琪廟的舞獅活動始於隋唐,歷經宋、元、明、清,延續時間較長。叫做“天塔舞獅”。天塔舞獅具有驚、險、奇、絕、美等藝術特征。鐵塔巍然屹立,動作驚艷;表演過程蘊含科學的力學原理,加上安全防護措施,看似危險實則不危險;獅子的眼睛、舌頭、尾巴活動自如,能在出口處進行吐橫幅等表演,令人驚訝。
天塔舞獅壹絕,集技巧與力量於壹身,以絕技滲透文化。這種高臺表演,配合優美的空中造型,展現了被派遣人的魅力。
天塔舞獅有著獨特的表演形式和高超的技藝。天塔舞獅獲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優秀獎,第壹、三屆山西廣場文化節金獎。
搶救、保護和研究舞獅運動,對美學、民俗學、樂舞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黃沙獅”始創於北宋,主要分布在浙江省臨海市西北山區白水洋鎮黃沙洋壹帶。這裏的民風野性,淳樸而古老,崇尚武藝,舞獅的習俗源遠流長。
這種傳統表演藝術的最大特點是將民間精湛的武術與傳統的舞獅表演巧妙結合,舞蹈與武術融為壹體。它不僅可以在地上打滾玩耍,還可以在高臺上表演各種搞笑動作。演出時,演員在八仙的桌子上空飛行的同時,還表演“過堂”、“翻桌”、“爬下”、“吊桌腳”、“疊羅漢”等翻桌動作。跳桌在整場演出中難度較大,40多張桌子呈梯形重疊。跳至最高時,九重臺約30尺高,“絕”字落在最高九重臺的四腳上——臺腳朝天,壹個藝人在這四腳上大踏步,脫下鞋襪,表演絕技。
黃沙舞獅是武術的結合體,娛神娛人,剛柔相濟,具有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寄托著人民的美好期望。從除夕到二月初二,藝術家們會挨家挨戶去表演。黃沙嶺中心區黃沙洋及其流傳地的人們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丁興旺、喜慶吉祥、平安祥和,都祈求舞獅能給自己帶來好運,消災減福,歡天喜地地度過節日。
黃沙獅具有民俗學、社會學、美學和人類學的研究價值。隨著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社會的審美觀念和文化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現在能表演黃沙獅子的老藝術家不到10。這種極具觀賞性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正面臨著斷代和滅絕的危機。醒獅屬於中國舞獅中的南獅。歷史上,它脫胎於唐代的宮廷舞獅。五代十國以後,隨著中原向南方的遷徙,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到了明代,廣東出現了舞獅,起源於南海縣。在廣東、廣西和東南亞國家的華僑中流傳;主要分布在廣東佛山、濉溪、廣州等縣市。
舞獅是壹項集武術、舞蹈、音樂為壹體的文化活動。表演時,鑼鼓齊鳴,舞獅者先打壹個南拳,叫“開樁”。然後,兩個人扮演壹只獅子,手舞足蹈,另壹個面帶微笑,手持葵花扇,把獅子吸引到舞臺上。舞獅者的動作多為南拳馬步,獅子的動作有“睜眼”、“洗胡須”、“舔體”、“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臺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其中《采青》是《醒獅》的精華,有壹個起步、傳承、轉折、組合的過程,富有戲劇性和故事性。“采青”歷經變遷,衍生出多種套路,廣為流傳。
濉溪舞獅表演逐漸從傳統的地獅發展到凳獅,從凳獅發展到高臺獅和高桿獅,從高桿獅發展到樁獅。打樁獅子的難度也在增加,比如走鋼絲,空中跳躍。最高樁接近3米,最大跨度3.7米,充分體現了“新、高、難、險”的特點,被譽為“中國壹絕”。廣州沙坑舞獅的道具造型特點是:獅頭高而窄,眼睛大而可旋轉,嘴寬而有筆,背寬,鼻扁,腮滿,牙齒可隱可露。有三種表演:便士獅子、舞獅和小獅子。獅子的喜、怒、悲、樂、動、靜、驚、疑八種狀態,通過跳、動、閃、撲、旋、跳等高難度動作在地面或樁陣上演繹,展現了獅子的兇猛和力量。
自古以來,廣東獅子就被視為辟邪避害的吉祥之物。每當有節日或重大活動時,都會有舞獅助興,經久不衰,代代相傳。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醒獅隊。壹年四季,開幕式總是鑼鼓喧天。逢年過節,獅子隊上街采青,巡回演出。群眾獅子藝術在鄉鎮的普及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廣東獅子已成為廣東特有的民間舞蹈知名品牌。舞獅活動也在海外華人社區廣泛流傳,成為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具有深遠的文化價值和意義。舞獅源於佛教,最早以“花會”的形式出現,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在農村的房前屋後,橋的兩邊,公共場所等,仍然有不同形態的石獅。人們將獅子視為辟邪之物和吉祥的象征,在祭拜祖先時,以舞獅的習俗寄托對豐收與和平的美好祝願。舞獅壹般在正月或喜慶節日由特定的獅班達組織舉行。每次獅子班進村演出,都有專門的使者,喇叭、鑼、鼓、鞭炮,熱烈非凡,預示著吉祥的到來。
臨城的青獅,是20世紀初居住在長興的河南人引入當地的。據老藝術家講,古代有壹只“青獅”。它既勇敢又善於戰鬥。為了保家衛國,忠貞不屈,為漢奸內亂辯護。皇帝為了獎勵它,給了它皇位,“獅王鎮宅”由此而來。後來經過流傳和演變,人們紮獅子,跳獅子。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臨城青獅活動頻繁,演出範圍廣泛。除了在全國各地演出外,其曲目還涉及安徽、江蘇等地區。
臨城的青獅壹般是由“銳風”鑼鼓進入(也可以演奏特殊的音樂)。“綠獅”是綠松石色,有壹個小獅頭,每只獅子由兩個人裝扮。前者雙手捧著獅頭道具,戴在頭上,後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的腰帶,身披麻毛交織而成的獅皮。鑼鼓壹響,壹對獅子(壹雌壹雄)歡天喜地地跳起舞來,表演十分靈活。他們的動作包括跳躍、跳躍、獅子直立、獅子親吻、抓撓、獅子爬上桌子、獅子在桌子前跳躍、獅子在桌子下側身跳躍、獅子翻滾等。舞獅者的動作非常困難,他必須經過不斷的艱苦訓練才能勝任。
除了正月“拜門”,臨城的青獅還有壹種“打地”的表演,即每逢佳節在農村村頭集體表演,工頭表演“喊彩”,即讓獅子跳舞,說唱壹些吉祥話(俗稱“求好運”),但沒有正式的曲調,領頭的獅子還要表演“含彩”,即主人在棍子上綁壹個紅包。“打谷場”裏有壹種被當地人稱為“背包”的表演。青獅舞者將在原有表演的基礎上結合壹些武術和雜技,技巧更高,場面更精彩。總的來說,整個舞獅的表演時間約為15分鐘,鑼只有在三場表演結束後才能關閉。舞獅在涼州流行了很長時間,到了唐代傳到長安,成為宮廷樂舞中不可或缺的節目。當時,西涼藝妓表演的舞獅是宮廷宴會、迎賓使節和慶典中的主要節目之壹。
在涼州,除了春節,舞獅經常被用來在其他節日裏娛樂人們。壹般的舞獅是兩個人配合裝扮成壹只大獅子,俗稱“泰獅”;壹人扮演小獅子,俗稱“小獅子”;另壹種是武士,扮演指揮調度的角色。至今涼州壹些地方,武士還扮成“胡人”,手持繡球為引,先踢後滾,跳來跳去引誘獅子跳舞。打繡球的武士和打獅子的人,必須有強健的體魄,精湛的武功,熟練準確的配合,才能得心應手,表演自如。舞獅前和舞獅期間,要燃放鞭炮為獅子加油。壹陣鞭炮聲過後,在沖天的煙霧中,獅子隨著輕重快慢的鑼鼓聲,擡頭,低頭,回望,跪倒,搖頭擺尾,各種追逐小獅子,趣味十足。聰明的人甚至可以模仿獅子的很多動作,比如舔毛、擦腳、撓頭、洗耳朵、跪拜、打滾,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還有壹種舞獅的玩法,就是兩只大獅子,壹公壹母,公獅子全身金毛,母獅子全身綠毛,每只獅子帶領兩只小獅子表演。演出的節目基本和世界大同小異,但最有趣的是,在演出的高潮部分,母獅有壹場“產犢”表演。分娩前,母獅會進行各種“產前手勢”,如直立、翻滾、搖頭、擺尾、動眼、抖毛等,以示分娩前的陣痛。然後,母獅趴在地上,渾身顫抖,壹副可憐相。這時,領頭獅子的戰士把繡球放在母獅子的頭前,炮手提著鞭炮,點燃後迅速繞著獅子的身體遊來遊去。演出場地的鑼鼓聲更加急促,鞭炮齊鳴。只見母獅在塞爾索的顫抖中漸漸站起來,擡起了雙腿。妳壹擡腿,壹只活潑可愛的小獅子就會從妳胯下滾出來,蹄子亂動,脖子上響著壹串金燦燦的叮當聲。然後,第二個和第三個...能接連產下五六只幼崽。“分娩”後的母獅在做了母親後充滿了喜悅,對幼崽非常親熱和貪玩。看舞蹈的人也歡呼起來。人和獅子相見,彼此交流,忘乎所以,天倫之樂。
涼州舞獅還有壹種驚心動魄的精彩玩法,就是高臺舞獅。舊時高臺舞獅壹般在正月舉行,城市由商會組織,農村由社火會或水系組織。演出前,用特制的長木凳搭起壹個高約十米的方塔。為了保持穩定,凳腳上面還覆蓋了壹層厚厚的麻紙。表演開始時,舞獅者手握繡球,在塔下空地上翻了壹串筋鬥,打了幾種拳腳,然後引出獅子。在鑼鼓聲和鞭炮聲中,舞獅者爬塔邊跳邊爬,用各種動作逗弄獅子。獅子昂首跳躍,在繡球的指引下爬上木塔,爬上樓梯,做出各種驚險動作。特別是爬到塔頂後,有壹場難度很大的精彩表演。表演結束後,舞獅者翻過塔頂,獅子的木凳被壹層壹層拆除,如同雜技壹般。非常驚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