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探究“南龍”的來源
(1)?什麽是“南龍”
所謂“南龍”,是指中國南方傳說中的龍,是相對於中國北方傳說中的龍而言的。在今天的中國,“龍”的形象在哪裏基本都壹樣。是集鹿角、駝頭、蛇身、龜眼、魚鱗、虎爪、鷹爪、牛耳、蜥蜴腿於壹體的猛獸形象。這種龍的形象最初起源於中原地區,如河南濮陽市,有著6000多年前“中國的伊龍”的圖騰文化。後來隨著中國文化圈的不斷擴大,產生了這種龍的形象。據筆者考證,古代中國南方的龍形象與中原地區的龍形象有所不同。中國古代南方所說的龍,其實就是鱷魚。西漢《淮南子元道訓》載:“九疑之南,地事少水多,故民有文身斷,似林蟲。”唐代《史記正義》載:“駱曰交趾周,甌曰秦,文身破以避龍。”也就是說,在古代的南越,越南人“陸少水多”,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與水有關,而水中有“蟲”和“龍”可以傷人,所以越南人就把頭發剪掉,紋身上畫滿了“龍”的形象,就像水中的龍壹樣。這裏的“林沖”和“龍”指的是古代鱷魚之類的生物。因為這些生物大多潛伏在水中,很少傷害陸地上的人,所以經常涉水的越南人幹脆把自己的形象紋在身上,就像他們的兒子壹樣,以博取他們的好感,尋求不被他們傷害。古代越人遠離龍,自以為“龍子”的心理在古代南方地區壹直流傳,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秦朝統壹南越後,越南人民的心理受到來自中原的龍圖騰文化的影響,開始發生質的變化。越南人民逐漸喜歡上了龍,並以“龍子”為榮,也就是後來的華南人民。
(2)誰是“龍母”
所謂“龍母”,是指養龍的老母親。“龍母”不僅是古代中國南方養龍第壹人,也是古代中國南方越人的文化象征。歷史上最早記載“龍母”的文獻是晉代的《廣州紀》:“浦口有母,城西養龍,尾斷。因人喚龍,人見之便見,土富民益。”其次是《南越國誌》:“從前有溫氏和人,住在昌建河中,以捕魚為財。突然在水邊遇到壹個雞蛋,有水桶那麽大,我就把它還回去,放進容器裏。10天後,壹個壹英尺多長的類似宮殿守衛的東西從蛋中出來,因為它被留下來了。五尺多壹點,可以下水捕魚,壹天十頭以上。比兩英尺稍長壹點,妳會得到更多的魚。在不斷的波動中,它徘徊回到身邊。魚治好後,誤斷了尾巴,就遊走了。幾年還是。看到它鮮艷的顏色,他說:“龍兒現在回來了嗎?”因為盤旋遊戲,我壹如既往的溫順。秦始皇聽了,說:‘這龍子也是我德所致。’讓使者用玄玨的禮貌雇用他。愛土,不喜,到始興河,到段曦壹千多裏,龍需引船回,不逾黃昏到敝處。數到四,使者恐懼地停下來,卒不能叫。在江陰,龍子常常以大浪到達墳邊,化浪為沙,形成墳墓。人們稱之為挖尾龍。今人掘尾為船而龍,即此也。相傳她住在城西浦口。壹天,她在水邊撿了壹只蛋,並把它帶回家。有壹天,壹個像“守宮”壹樣的異物破卵而出,等她長大了,就可以給莫問釣魚了。壹天,異物被莫問不小心割掉了,於是她在水裏遊了起來。就這樣,文薇和龍又生活在壹起了。由於文薇與龍有著母子般的深厚感情,文薇被尊稱為“龍母”,這也是中國古代南龍傳說和龍母傳說的最早版本。文獻中的“守宮”就是我們俗稱的壁虎、四足蛇、鹽蛇,鹽蛇是蜥蜴的壹種。文學雲文奇中撿到的巨蛋生下“壹物如守宮”,後被文琪稱為“龍子”,這也說明文學中龍母文琪的形象是由原來的“南”變的
(3)龍的傳說
城西浦口龍母傳說,在中國人與龍和諧相處的系列傳說中獨樹壹幟,書寫了人與自然共存的傳奇。首先,傳說起源於壹個特殊的地理位置。它起源於周秦時期的南越。是南中國土生土長的傳說,不是外來的傳說,具有開拓南越文化的性質。從此,華南人自稱“龍子孫”、“龍的傳人”就名正言順了。其次,傳說產生的時間敏感而特殊。整個龍母系列傳說經歷了從周末到秦代春秋大壹統的解體過程。其深刻意義在於龍母傳說從地方走向中央,大壹統時代才有大壹統的神。所以龍母是秦朝統壹後的民間信仰之神,也成為南越從混亂走向統壹,從愚昧走向文明的這樣壹個特殊的文化符號。最後,這個傳說還充分展示了倫理和人道主義精神。與“批判龍麟”、“葉公愛龍”等把人和龍當兒戲的龍傳說不同。以龍母之恩、龍子之恩等最樸實無華的事跡,展現了仁、孝、俗的精神。南越的龍母傳說和中原的三皇五帝傳說壹樣,可以建立壹個地區。
第二,分析龍母文化的來源
(1)龍母的故鄉
《廣州紀》、《南越誌》等歷史文獻記載龍母名為“城西浦口”和“段曦”,可見這兩個有文字記載的地方是龍母的故鄉,也是中國南方最早版本龍傳說的發源地。其實文獻中記載的“城西”是壹條河流的名稱,指的是今天廣東省雲浮市的降水河,“城西浦口”指的是降水河的出水口,指的是降水河與西江交匯的地區名稱。“段曦”是指段曦縣,建立於西漢。這個縣的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粵西的大部分地區,城西河流域在當時段曦縣的管轄範圍內,所以南朝文獻也稱龍母段曦人。後晉《舊唐書》載:“都城,漢端西郡。東百步有城西,又名零溪,亦為養龍溪。”元代《蕭通寺》載:“死而鄉民葬於河左。”明嘉靖《德清縣誌》載:“(周東)距靈溪八十裏,名城西,發源於新興縣,北流壹百余裏,經儒林、福祿二裏入河。入海口處有壹石崖,高十余尺。水從上面流下來,電位下降,所以也叫沈澱。古有暖者居水口,後無者有鬼神,故拜之。於是,黃猿聽到了雲龍旁山上的鐘鼓聲,就拿著吃剩的果子去吃。”又曰:“有黃猿,州出城西。”明嘉靖《廣東通誌》載:“成之水何以出有城西浦口婆婆,養龍,尾被斬。因為人們呼喚龍,當人們看到它們時,土壤就會變得肥沃和有益。是古越城縣的水渠爺,靈溪,口有懸崖,高十余尺。水從上面流下來,勢如峰。& lt州誌>誤將溥為文。陳憲章的詩:‘山有樓圍,河有鏡平。船在破曉出航,冬日裏雲開霧散。鼓到河中心,如果石角是水平的。嶽城歌後,我無話笑活。”清乾隆《東安縣誌》雲:“青旗山,城東北六十裏,旌旗遮日。在,龍母寄住程,也就是她的土地。之後搬到妙月城當鏡山。森林茂密,裏面有被馴服的三條腿鹿。公務船到了,要先唱歌。康熙四歲,饑腸轆轆,村民到廟裏求山木救濟。如果他們答應了,自然會找到對方,成為浮雲。”根據歷代完整的文獻記載,可以準確認定龍母文薇的故鄉——廣東省雲浮市雲安區都陽鎮沈澱村,無疑是龍母壹生生活的地方,也是龍母去世和安葬的地方。這是周秦時期龍母傳說和龍母文化的源頭。
(2)龍母的生活經歷
關於龍母文薇的歷史文獻沒有提到她的生活經歷,即使偶爾提到,也會說明她不可先考。文獻中壹般稱龍母為“蒲木”、“文薇”、“文貴”、“龍牧”,說明龍母是以壹個年長寡婦的身份出現的,是周。但後人根據歷史文獻對龍母的不同稱呼,推斷出龍母的不同姓氏,如《廣州紀》中稱龍母為“普母”,推斷龍母為普姓(如明嘉靖《德清縣誌》);而《南越誌》中推斷龍母為溫姓(如明嘉靖《廣東通誌》)的,筆者認為“普母”可能只是壹個住在長滿香蒲的河裏的老婦的名字,而“”則是壹個姓溫的老婦的名字。當然,這些名字都是後世文學作品的描述,不壹定準確,或者說歷史上的龍母沒有任何姓氏。此外,在後世的許多文獻中,龍母身世的記載以各種形式得到了豐富和完善,如以龍母為寡婦、織女等。這些無非是後人對龍母這壹文化符號和歷史人物形象的揣測;像福建梅州的媽祖林家,從最初的“巫女”形象,到後來的“季節女仆”形象,再到最後的“天女”形象,這些都只是後人對祖先的各種描述和幻想。
(3)龍母的遺骸
龍母文化是指龍母傳說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龍母的亞生態傳說、龍母的紀念地、龍母的信仰和習俗等。作為龍母文化的起源地,都陽鎮沈澱村有上述文化遺存。龍母子生態傳說中,沈澱村有龍母馴鹿、龍母治水、龍母潛水牛、龍母金魚、龍母八仙、龍母洗澡龍洞、龍母穿越鐵場等傳說。龍母紀念地方面,沈澱村有城西祠堂、龍母墓、城西河、青旗山、龍脊山等地。龍母信仰習俗方面,沈澱村曾有過龍母過生日、龍子過生日、賽龍舟等習俗。這些與龍母傳說密切相關的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它們最初發源於降水區,後通過西江水道傳播到整個嶺南地區乃至海外,在不同地區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壹個龐大的龍母文化圈。
第三,探究龍母信仰的來源
(壹)圖騰的異同
龍母信仰說到底是壹種“母親依靠兒子,母親尊重兒子”的信仰。這種信仰既強調龍母是主神,龍子是次神,又強調龍母的神位和力量來自於她所豢養的龍子,所以龍母信仰本身就含有古代龍圖騰崇拜的影子。說到古代的龍圖騰,分為佛教龍神、普通龍、凈水龍、洪水龍。
1.佛教龍神:顧名思義,這種龍是佛教典籍中的龍神。這種龍在佛教中並沒有很高的地位,壹般是作為阿羅漢中最勇猛有力的保護者出現,所以有“八龍”、“八龍”、“九龍浴佛”、“龍象”等說法。這種龍神壹般是佛。
2.普通龍:這種龍壹般是傳說中的生物,生活在江、海、湖、溪中。毋庸置疑,這種生物和其他生物壹樣,沒有過人的能力和神力,偶爾也會給人類世界帶來災難,所以往往會被人類法力高的強大者征服。比如民間傳說禪宗六祖在韶關南華寺牽走惡龍,將龍女帶回新興的龍山溫泉,端州知府包拯在龍河邊牽走惡龍。
3.純水龍:這種龍是單純的水龍神,壹般是各水域傳說中的水神,如四海龍王、涇河龍王、井龍王等。這種龍壹般都有比較規範的宗教編制,引起了壹定區域的信仰,但這種信仰的影響力並不大,只能在小範圍內發揮作用。
4.水驅龍:這種龍是廣義上的水龍神,有神獸的影子,有各種求雨、祈福消災的功能,而且自身的神力不會局限在壹個地區,可以出沒於任何地方,所以這種龍可以大範圍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形成壹個巨大的信仰圈。
在上述四大龍圖騰中,水峪村所崇拜的龍圖騰屬於最後壹種。這種圖騰崇拜,加上龍母傳說的神聖光環,自然就產生了對龍母的獨特信仰,形成了壹個龐大的龍母信仰圈。上世紀80年代初,在離沈澱村不遠的六合村發掘了壹座漢代墓葬。墓中出土的隨葬品有明顯的龍圖騰崇拜現象,說明都陽地區的龍圖騰信仰自秦漢以來就已形成,這與周秦時期的龍母傳說密切相關。
(2)龍母信仰習俗
龍母信仰習俗起源於秦漢時期,後經歷朝歷代不斷豐富和完善,延續了兩千多年。在農歷五月初七、八月十三的“龍母生日”和七月二十壹的“龍子生日”期間,西江流域的善男信女們會來到城西祠堂,以各種方式慶祝他們的生日,如燒香、舞獅、舞龍、開壇、向神靈敬茶和水果、進行神聖的遊行、唱神聖的歌曲、表演神聖的戲劇和慶祝他們的生日。兩次“龍母生日”和壹次“龍子生日”,被山新合稱為“城西三生日”。“三生”期間,城隍廟內外人山人海,民俗活動很多。就連西江水道上的船只經過城隍廟前的河道時也會燃放鞭炮,可見龍母信仰對嶺南社會的影響。龍母信仰習俗就像是雲浮的壹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雲浮的壹張文化名片。嶺南文化因為傳承而更加多姿多彩。
(3)信念的分布
龍母信仰的起源是都陽鎮水峪村。在龍母死後的兩千多年裏,龍母信仰早已在中國流傳,並在其他遠離沈澱的地方生根發芽。龍母信仰是壹種水神信仰,所以這種信仰分布的地區多為水鄉,如西江流域的南寧、梧州、肇慶、佛山、中山、廣州、香港等城市。大多建有龍母廟,當地出現了關於龍母的傳說,而這些傳說大多與水有關,是龍母水神信仰的具體體現。在龍母之鄉雲浮,也有密集分布的龍母信仰,如鐵廠龍母廟、雲霧山龍母廟、馬王塘龍母廟、春崗山龍母廟、通崗龍母廟、仁村龍母廟、萬中龍母廟、北曲龍母廟、沙朗龍母鳳廟、六都白馬寺、連潭張公廟等。此外,龍母信仰也由陸路北上,如韶關伏羲龍母廟、新余長山寺等。這兩座寺廟都建於唐代,是已知最早的龍母信仰所在地,為傳播龍母文化做出了特殊貢獻。以上都是沈澱龍母信仰的傳播地。分別是鳳陽鎮沈澱村的文化淵源,以及風水城西的祠堂。
第四,探尋龍母研究的源頭。
(A)追溯既往
龍母傳說的研究,大概始於近代的榮昭祖。在隨後的幾十年裏,許多民間專家學者也加入了對龍母傳說的研究。他們研究了關於龍母傳說的歷史文獻,得出了相關結論,於是出現了大量關於龍母傳說的文章。但大多數專家學者研究的材料本身就有缺陷,卻將其視為正統文獻,最終得出龍母是廣西人、龍母是先秦百越女首領的結論。在我看來,這些結論是不成熟和荒謬的。龍母傳說文獻中,金代《廣州誌》和南朝《南嶽誌》為正統,後金《舊唐誌》和宋代《太平宇宙誌》為權威,明嘉靖《德清府誌》和明嘉靖《廣東誌》為客觀。綜上所述,《廣州誌》、《舊唐誌》、《德清府誌》、《兩廣誌》都明確記載龍母出自成(即降水),而《南越誌》記載龍母死後葬於江陰,即西江以南。因成在西江之南,為陰天,故又有《太平宇宙錄》、《南嶽錄》之稱。由此可以確認,在大量關於龍母傳說的歷史文獻中,龍母的出生地、生活地、葬地都在西江中遊南岸的城西浦口。所有與此相反的說法,都是宋明以後壹些學者編造和曲解的神話。
(二)異音雜理論
自宋明以來,壹直有龍母生在廣西,長在德清越城的謬論,與傳統文獻有出入。對於這種謬論及其荒謬性,筆者在之前的文章《龍母原故事》中已經有詳細的解釋,在此不再贅述,但我要解釋的是“越城龍母”。或者對龍母傳說有所了解的人,都聽過“越城龍母”,從而誤以為龍母是今天肇慶市德清縣越城鎮人,但這其實是錯誤的。唐宋時期有龍母住在壹個“越城”的說法,但這個“越城”並不是另壹個。古人所說的“越城”是指以“越城”命名的城市,而不是今天人們所認為的越城鎮。古代降水地區也屬越城管轄。唐《嶽城廟》載:“老溫姓也,嶽城人。越城是南秦的越夷之城,稱為龍母。”可見秦代有“閱城”之城,龍母屬於“閱城”;劉宋以後,西江流域相繼建立了樂城縣和越城縣。當時縣的轄區有大有小,有南有北。起初縣治在今天的高要區,有壹段時間嶽城縣的轄區不包括德清縣的嶽城鎮。可見,當時的越城縣並不僅限於金悅鎮。唐朝以後,越城縣的管轄範圍也包括今天的降水區,所以唐宋。明朝成化年間,嶺南大學者陳憲章在城西浦口外的西江上泛舟,寫了壹首《渡城西》詩,詩中有壹句“越城西曲後,我無言而笑”,明嘉靖《廣東通誌》是這樣記載城西河的情況的:“城西河水出,不美浦口有婆婆,城西養龍,斷尾。因為人們呼喚龍,當人們看到它們時,土壤就會變得肥沃和有益。是古越城縣的水渠爺,靈溪,口有懸崖,高十余尺。水從上面流下來,勢如峰。& lt州誌>誤將溥為文。陳憲章的詩:‘山有樓圍,河有鏡平。船在破曉出航,冬日裏雲開霧散。鼓到河中心,如果石角是水平的。嶽城歌後,我無話可笑。”《廣東通誌》載程為“古越城郡水衢”,意即此地屬古越城郡。唐代《元和郡圖》載:“城西河,東壹百步至(越城)郡。“這份文件雖然沒有註明當時嶽城縣在哪裏管轄,或者定位有誤,但還是說明城西在嶽城縣管轄之下。明末清初《天下社稷之病》壹書載:“降水港在州東七十五裏,北岸近江。“其實降水口所在的位置在明代屬於金康鄉,但這份文獻上仍然記載著降水口位於月城鎮,也就是說這個地方在歷史上曾經屬於月城管轄,就像《時代廣東新話》記載的東安縣青旗山屬於德慶州壹樣。直到清代,德慶州官方修訂《德慶州誌》時,仍在《通州圖》中描繪西江南岸東安縣的水皮河(降水河),並標註“水皮為城西”字樣,因此可以確定降水河即城西、城西曾屬越城縣,所以“越城龍母”之說其實是歷史的產物。
(3)研究啟示
沈澱村作為龍母文化的起源地,往往被研究龍母文化的學者所忽略,這無疑是龍母文化研究的悲哀。最早關註和研究沈澱村龍母文化的學者應該是中山大學的文立博士。李博士於2005年考察了沈澱村的龍母文化,然後在他的論文《西江流域的人流與龍母神話》中寫道:“西江岸邊有壹處舊址,當地人稱之為‘城西寺’。2005年被村長領著的時候,看到地基上有香爐。當地壹位姓賓的80多歲老人說,城西寺供奉的‘城西娘娘’是龍母的姐姐。”然而遺憾的是,李博士並沒有發現沈澱村是龍母文化的起源,而是將沈澱村的龍母文化作為嶽城鎮龍母文化的附屬進行研究。當然,他並沒有在論文中比較兩地龍母文化的時間,也沒有認定嶽城鎮是龍母文化的起源地。此後,許多學者開始加入到研究沈澱村龍母文化的隊伍中來,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仍然無法擺脫舊論點的陰影,仍然對《清代地方誌》的謬誤進行研究和下結論。最終的結果與真正的龍母文化相去甚遠。我認為,任何壹種文化的研究,都必須堅持正本清源、去偽存真的學術精神,保持長遠的眼光,胸懷寬廣,以史為據而不靠人,不知道前人犯了錯誤卻仍在前人的錯誤中犯錯,以正確的歷史觀面對壹切歷史問題。只有這樣,結論才有價值,才有意義。
結論:西江是壹條充滿母愛的河流。在西江上遊的貴州省北盤江流域,流傳著壹個傳說,從水裏逃出來的母親養大了竹王。在西江中遊的廣東省城西流域,流傳著龍母養挖尾龍的傳說。無論是“竹王”,還是“挖尾龍”,都是沒有爸爸媽媽的“江流兒”。都是被人類母親養大後人性化,為世界做了很多好事。2000多年前在城西浦口上演的“人龍相戀”的故事,成為了2000多年來華南人民無法忘記的話題。通過代代相傳,逐漸成為壹個流行的傳說,形成了獨特的龍母文化圈。龍母傳說的誕生,成功消除了南北之間的文化隔閡,產生了華南人與“龍”之間特殊的淵源和情結,同時也讓華南人以自稱“龍子龍孫”、“龍的傳人”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