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羅盤 - 閑話嶺南古鎮古村落中的祠堂

閑話嶺南古鎮古村落中的祠堂

閑話嶺南古鎮古村落中的祠堂

外婆有話說

廣東的古鎮古村承載著厚重的嶺南人文歷史底蘊,地域文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與悠悠鄉韻相融合,成為獨具韻味的壹方景致。

它們有著濃郁的嶺南風格,又揉和了中原遺風,還帶有南洋飄來的歐美風情。而祠堂,無疑是嶺南古鎮古村的中心,壹個不容忽視的特質。

祠堂是在祭祀這壹功能上誕生的名詞。據歷史記載,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祠堂,遠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便開始萌芽,到宋代才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才發展到高峰。

對於嶺南地區來說,祠堂真正意義上的被大規模建立,是在明代以後。嶺南祠堂建造的第壹次高峰期,是隨著嘉靖年間“大禮議”的推恩令為契機,以繁榮的商貿經濟為充裕基礎,以宗族制度建設不斷推動為內在動因,而引發的。

嶺南祠堂建造的第二次高峰期,是在康熙中葉時局穩定之後,

清政府實行廣州壹口通商政策在全國範圍內阻礙了社會發展進程,但廣東卻因此而獲利,經濟迅速繁榮,積累了大量的宗族財產,也迎來嶺南修建祠堂的契機。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裏,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壹個村落就生活著壹個姓氏壹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而祭祖不僅是生者和死者之間建立聯系的重要渠道,而且是凝聚同姓子孫的重要方式。當然,“祠堂”在嶺南人心中已經遠遠不只是壹個“地方”,而是宗族成員對祖先、對家鄉血濃於水的感情寄托所在。

“明孝道、敦教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堅守,到了如今,祠堂已經逐漸褪去以祭祀先祖為主要活動的外衣,它變成了宗族活動中心,民俗節日、婚喪嫁娶、村內議事等,但凡對於宗族來說別有意義的活動,都會在祠堂裏舉行。

在多次的遊覽中,我發現,盡管都是嶺南古鎮古村中的祠堂,但它們在體量、建築風格和裝飾上還是有壹些區別的。這許與嶺南民系文化有關。

眾所周知,嶺南地區有三大民系文化:廣府、客家以及潮汕。他們都是隨著北方移民而來,最後與古越族人相融而居。北人南遷給嶺南地區帶來的不僅是先進的生產技術,還有早在漢時就被“獨尊”的儒學思想。而嶺南祠堂建制背後所蘊涵的“明孝道,敦教化”,正是儒家文化的產物。

在對於祠堂的主要功能和寓意上,嶺南地區的三大民系不謀而合。它們都以祭祀先祖為祠堂的主要功能,並在建築工藝的審美上,雕刻有寓意美好、幸福與吉祥的元素。也在祠堂選址上,***同傾向於“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左右對稱”這些絕佳風水的要求。

然而,在歷史的演變中,三大民系的祠堂因地域文化的不盡相同,呈現不壹樣的風格。

客家祠堂:裝飾大多樸實無華,莊嚴肅穆。堂中匾額多以追溯先祖祖籍地而命名。

廣府祠堂:外觀要來得更為活潑輕松,用色濃重,裝飾豐富多彩,部分雕飾深受佛山陶瓷工藝的影響。

潮汕祠堂:除了具有其他祠堂的***性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分布之廣,也是受到近海開拓文化的影響。

千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客家人遠離中原故土,顛沛流離,壹路跋涉往南方遷徙。為了防禦自保,客家人壹般是按姓氏建築圍屋過聚居生活的。作為客家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客家宗祠為文化空間,包括 宗族 譜牒以及祭祖儀式活動等在內的客家宗祠文化集中表達了客家人的基本價值理念,典型地體現了客家文化的這些精神品質。

祠堂是客家人崇先敬祖的重要場所,是客家人居住地最顯著的建築。壹般來說,祠堂越大,顯示這個家族的人口繁多,人丁興旺,所以祠堂也是客家人姓氏地望的標誌之壹。每壹座客家祠堂都有堂號(也叫堂名)。

堂號是壹個家族的源流世系,也是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誌,家族興旺繁衍的象征;是客家人尋根溯源與崇敬先賢的體現,也是客家文化中用以慎終追遠、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誌。

像廣東河源的蘇家圍、廣東梅州的圍龍屋等,不但留有中原建築的遺風,還獨具客家地域特色。

廣府祠堂從整體上看,其平面布局和空間組織對外封閉,對內開敞,采用嚴謹的中軸對稱布局,以蘊含珠江三角洲地區自明代以來倡導的倫理和禮制秩序,結合天井組織院落和建築,跌宕起伏,井然有序,構成有機的整體,裝飾設計奢華。如建成於1894年的廣州陳家祠,集中了廣府建築裝飾藝術大成,其上的“三雕兩塑壹畫”,即石雕、木雕、磚雕、灰塑、陶塑、壁畫,造型生動、工藝精美,是公認的廣府的傳統建築裝飾藝術傑作。其綺麗絕美的屋檐裝飾設計更是最吸引遊客矚目的地方。

塱頭古村位於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村裏最讓人覺得震撼的,是壹字排開的18座祠堂古建築群,那恢弘的氣勢,確實是單座祠堂無法與之相比的。

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帶,經濟比較發達,許多旺族多聚居在此,舊縣城也多聚族而居。因此,城鄉居民均有濃厚的氏族觀念,聚落建築也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

潮汕祠堂的建築、石刻、 潮州木雕 、 嵌瓷 等工藝考究精湛,祠堂所承載的族譜和家史,與 潮汕民系 族群息息相關,潮汕祠堂,是海內外千萬 潮汕人 記住鄉愁的心靈聖地。

潮汕人歷來重視祠堂的建築,這是壹種“懷抱祖德”、“慎終追遠”、也是後代人“ 飲水思源 ”、“報本返始”的壹種孝思表現。同時祠堂也是潮汕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的場所,也是壹種孝思的表現。

潮汕祠堂遍布 潮汕地區 各鄉鎮村居,總體數量以萬計,大多建造考究,歷史悠久。歷史上維系宗族親緣的祠堂,仍是潮汕農村地區重要的宣教場所。忠、孝、仁、義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長輩在祠堂中教育子孫的重要人生課題。己略黃公祠就是其中之壹。

這座祠堂的名字有點拗口,第壹次來的遊客多不解它的名字由來,查了很多典故才得知:這座祠堂建於清光緒十三年,由曾任廣西思恩知府的宗親黃鵬飛所建,由於黃鵬飛號己畧(“畧”通“略”),因此這座祠堂被稱為己略黃公祠,是黃氏宗族祠堂。

祠堂修建之初只是壹個建築,但傳統的歷史文化在漫長的歲月裏,壹點壹滴地滲入到整個建築內部。歲月帶走的是新鮮的漆彩,是耀眼的鎏金,卻帶不走它那宗族文化的源流。

遊嶺南古鎮古村,品味祠堂古韻,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