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大多實行土葬,散居在城鎮的也實行火葬。
在韓國社會,父子關系是壹切人際關系的基礎。重父愛孝,長子贍養父母。社會上的老人受人尊敬,人們鄙視不孝不敬的人和行為。韓國老人去世後,親屬三天不準洗臉、理發、吃幹糧,必須穿喪服。親友前來吊唁時,先在遺體前三天磕頭,再與死者親屬相互磕頭。葬禮必須在同壹天舉行。給死去的人穿上新衣服,燒掉舊衣服。三天後下葬。安葬前,請風水先生選擇墓地。墓地應位於山坡向陽的壹側,頭朝向山頂,腳朝下。埋葬後,墳墓被提供了供品和跪拜。以後要連拜三天,飯前祭祀:第壹天祭祀叫“第壹雲”,第二天叫“拜雲”,第三天帶祭品去墓地叫“第三雲”。以後每逢生辰、忌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都會祭祀逝者。
韓國葬禮包括從葬禮開始到葬禮儀式結束的所有儀式,如死、招魂、收屍、送喪、攻臉、變裝、喪、喪、三危祭、死哭祭、瀟湘、大祥。祭祀只包括禁忌祭祀、季節性祭祀和常見節日祭祀。以前人們壹般會停三天、五天甚至七天,現在壹般會停兩三天。過去,棺材放在靈堂裏,由村裏的年輕人擡著。現在壹般都不需要喪了。農村用牛車,城市用汽車,城市已經實行火葬。以前請風水先生選墓地,現在基本沒有這個習慣了。只是村裏的老人去附近的山上選擇合適的地方安葬,壹般是向陽的山坡。
在喪中,有壹道程序叫“飯含”。米包是指在進入棺材前,將米粒放入死者口中。壹般結婚時帶的米都是用的。柳葉做的勺子分左中右三次。從第壹勺開始,依次叫“百石”、“千石”、“石灣”。然後放入三枚銅錢,依次稱為“百兩”、“千兩”、“萬兩”。飯畢,屍體用白布條或麻布綁好,放入棺材。
為了依靠集體力量辦理喪事,曾幾何時,在朝鮮族聚居的農村,出現了壹種民間組織,如“殯儀服務契約”,以團結鄰裏,發揚互助合作精神,解決喪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