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召猿人:在河南南陽南召縣發現的壹具猿人化石,證明約50萬年至60萬年前河南就有人類居住。
2.許昌人:2007年在河南許昌發現了距今約65438+萬年的古人類化石。它的發現,與其他遺址的合作,為中國人不是起源於非洲提供了壹定的證據。
3.賈湖遺址:位於河南舞陽,距今約9000年。這裏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樂器、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刻有相似文字的符號等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成果,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被認為是“人類從愚昧走向文明的第壹道門檻”。
4.裴李崗文化:距今約8000年,因在河南新鄭裴李崗村發現而得名,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壹。
5.太昊陵:距今約7000年,位於河南周口淮陽縣。它是黃三排名第壹的太昊伏羲陵,也是中國18大名陵之首。始建於春秋,唐宋時期擴建,明清時期完善,有51個禦祭。淮陽,古稱“萬丘”,是伏羲的都城和安息地,也是神農的都城。被認為是中國姓氏文化、農耕文化、龍圖騰的發源地,是華夏和東夷的聖地。
6.仰韶文化:因發現於河南省三門峽市仰韶村,距今約5000年至7000年而得名。這是同時期最廣泛、最典型的古文化,仰韶村的考古發掘也是中國現代考古的開端。
7.黃帝故裏:河南新鄭是國內史學界公認的軒轅黃帝出生、創業、建都之地。中國人從春秋時期開始在新鄭軒轅丘祭祀人類的始祖黃帝,壹直延續至今。“黃帝故裏祭祖大典”也因為得到全世界華人的廣泛認同而成為中國第壹大典,在提高中華民族凝聚力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8.二裏頭文化:因發現於約4000年前的洛陽偃師二裏頭而得名,被學術界認為是夏朝的都城。這裏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
9.鄭州商城:位於今鄭州市中心,是商代早期的重要都城。這也是鄭州成為古都的原因之壹。
10,安陽殷墟: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和甲骨文的發現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居20世紀人類10考古發現之首,殷墟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甲骨文是壹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常用字約5000個,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壹流傳下來的文字。“十壹五”期間,我國將在安陽建設世界上唯壹的漢字博物館——中國漢字博物館。
11.白馬寺:位於洛陽,始建於東漢。它是佛教傳入中國後修建的第壹座官辦寺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證。
12、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北魏遷都洛陽後發掘。它既是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龍門石窟進行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尤其是奉先寺的魯舍那大佛,其“東方微笑”集神性與人性、陽剛與陰柔於壹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龍門石窟也因其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3、少林寺:位於登封,是禪宗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佛教傳入中國後,少林僧人將其與中國的儒道思想融合,創立了禪宗。禪宗這壹中國佛教,迅速傳到日本、朝鮮、韓國、東南亞等全國各地,對中日兩國的花道、茶道、柔道、武士道等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少林武術天下第壹,少林天下第壹。少林僧人在交流中吸收了世界武術的成果,總結出少林拳、少林棍、易筋經、鐵布衫等700多種武術絕技,對其他武術流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少林拳衍生出來的拳種只有四五十種。少林的積極入世,使其與中國歷史緊密聯系,並在南北朝、隋、唐、北宋、明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少林寺森林也因其社會責任而成為“天下第壹寺”,少林武術四處傳播,並在實戰中得到進壹步發展。少林與時俱進,對外開放,積極入世,使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歷經磨難的今天,禪宗和少林武術依然生機勃勃。如今的少林和尚將互聯網、營銷等現代文化融入少林文化,讓少林快速走向世界。少林成為了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典範,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代名詞。
14.中嶽廟:位於嵩山,是五嶽中最大的道教建築群,古建築514。中嶽廟建於秦朝。後來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皇帝在模仿故宮之後又加以擴展。現存的中嶽廟是乾隆皇帝仿北京紫禁城建造的。因為酷似故宮,所以被稱為“深山中的故宮”。五嶽山為道教所封,中嶽廟是五嶽山中最大的道教建築,所以中嶽廟被認為是嵩山地位的象征。
15、嵩陽書院:位於登封嵩山,是宋代四大書院之壹。範仲淹、程頤、程顥、司馬光等大學者曾在此講學,司馬光撰寫的《子同治鑒》有部分在此。它在洛陽附近,二程在這裏融合了儒釋道,初步建立了影響中國八百年的理學。
16、應天書院:位於商丘睢陽區(北宋稱應天府),是宋代四大書院之壹。“學生千裏來”“遠近學者皆歸”,意為應天書院。北宋著名文學家範仲淹曾在此求學,定居商丘,任應天書院主教。
17、登封觀星臺:位於登封,始建於元代,距今約800年歷史。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臺之壹,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天文遺址。偉大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在這裏取得了領先西方301年的天文成就,由此制定的“授時歷”被中國、朝鮮、日本沿用了360多年。今天,基於此,我們國家正在這裏建設“中國天文博物館”,展示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
紅旗渠18:位於河南安陽,是舉世聞名的“人造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跡”。為了修建這條運河,654.38+萬人在大山裏的懸崖峭壁上辛勤勞作了654.38+00年。他們沒錢,沒飯吃,沒技術,沒政策支持。但是,他們以頑強的毅力,夷平了1250座山頭,修建了上百座引橋,鉆了上百條隧道,終於把生命之河引入了幹旱的土地。紅旗渠總渠長4000多公裏,其土方可以從哈爾濱到廣州築起寬2米、3米的石墻!紅旗渠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傑作。
(2)定都河南的王朝
1,伏羲:伏羲居之首,都城和淮陽葬於河南周口。
2.神農:神農是古代另壹個重要的皇帝,他的都城也在淮陽。
3.軒轅:軒轅是黃帝,居五帝之首。他在新鄭出生、創業、建都。
4.夏朝:夏朝是中國的第壹個朝代。夏多次遷都,有二裏頭、偃師、洛陽、陽城(今登封、鄭州,也在洛陽附近)、楊寨(今禹州、許昌)三大國。
5.商:商朝多次遷都,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三處:洛陽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和朝戈(在鶴壁淇縣)。
6.西周:西周有兩個國家,壹個是濠京(在今陜西),壹個是洛陽。
7.東周:東周都城洛邑(今洛陽),延續數百年。
8.西漢:西漢的主要首都是長安(今Xi安),但早期洛陽也是首都。
9.東漢:洛陽是東漢的首都。東漢末年,董卓在長安挾持獻帝數年。
10,曹魏:曹魏早期定都許昌,後來曹丕定都洛陽。
11,西晉:洛陽,其首都。西晉末年,皇帝被帶到長安,關了幾年。
12、北魏:北魏初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為都城,後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13,隋:文帝定都長安,遷都洛陽。
14、唐:長安為唐主都,洛陽為東都。唐朝末年,朱溫帶著唐朝皇帝到洛陽待了幾年。
15,武周:武則天篡奪唐力王位,建立武周,定都洛陽,稱洛陽為神都。
15、後梁:後梁定都開封,後遷至洛陽。
16,晚唐:洛陽為其都城。
17,後金:後金定都開封,曾有洛陽為短期都城。
18、後漢:後漢的都城是開封。
19、後周:後周的都城是開封。
20.北宋:北宋首都開封。
21,金:金曾以北京為都城,後遷都開封20年,直至去世。
(三)河南與“中國”的名稱
河南不僅被稱為“中原”、“中州”,歷史上還被稱為“中國”、“中土”。今天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但歷史上最早的“中國”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地區,這是歷史學家的知識。
“中國”壹詞在西周和周武王時期的意思是“中央政府的國家”。3000多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洛陽附近)(今登封嵩山有壹處周公測影臺遺址)用土規測日影,發現夏季至日中午周圍景物中沒有日影,以為是地心,於是周朝稱中國,附近建有洛邑。因此,洛陽被歷代文人視為“天下第壹”。
大量文獻也可以證明“中國”壹詞起源於河南。“中國”二字曾見於《詩經·民勞》:“中國也是都城”,當時的都城是東周的都城洛邑(今洛陽)。又見《詩·雅·民勞》:“惠中國,隋四方。”又見《六月詩·瀟雅序》:“當瀟雅廢,四洋侵,中國弱。”從出土文物來看,1965年陜西寶雞縣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何尊”中最早發現了“中國”二字。文章說:“只有王在周初遷居他處,並從天上向回報。四月,王為京房童子,曰:昔在王二烤,王受此(命)。只有吳王,自為大邑商人,告天曰:禹居在中國,其來也。”可見,這裏的“中國”指的是周朝疆域的中心區域,即成州,也就是今天的洛陽地區。史記?劉景川說:“當妳成了王,周公屬傅,妳卻成了周洛邑,也在天下之間,諸侯朝貢四方。”洛邑之所以被稱為“中土”或“中土”,是因為它在人間生活了數周,這應該也是河南後來被稱為“中州”、“中原”的原因。
其實中國這個詞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含義。壹般指統壹時期的全國,分裂時期的中原(今河南地區)。隨著皇帝統治領土的變化,中國的範圍也不同了。
由於河南不僅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也是這片廣袤土地上千百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壹詞逐漸成為正統國家的代名詞。歷史上,無論是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還是失去中原的漢族政權,都自稱“中國”,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編輯本段]八。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從表面上看,她是壹種地域文化。在深層次上,她不是壹種普通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和脊梁,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歷時近20年,完成了國家重點出版項目——《中原文化大典》55卷,兩米多厚。限於篇幅,以下僅從《中原文化淺顯讀本》《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壹書中節選部分內容,簡要介紹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壹)龍文化
龍是智慧、勇氣、吉祥和尊嚴的象征。河南是龍的故鄉。被譽為人類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天的周口淮陽創造了龍圖騰,實現了古代眾多部落的第壹次大融合。被稱為人類另壹個祖先的黃帝,為了團結黃河流域各部落的思想和精神,在今天的新鄭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今天,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這就是他們來的原因。從出土文物來看,河南發現的龍文物歷史悠久,最為真實。距今6400年的濮陽龍邦是中國最早的龍圖像,被考古界譽為“中國的壹條龍”。中國第壹個都城偃師二裏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至少在3700年前就被學者命名為“龍”,等等。這些龍文物從夏、商、周、漢、唐、明、清壹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可以說是北京故宮各種龍像的祖先。起源於中原的龍形象,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團結的精神支柱。
(二)漢字文化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誌和中華文明的顯著標誌,對朝鮮、韓國、日本甲骨文等國家的文字文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四千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是壹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出現和每壹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地區。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人物是在河南創作的。第壹個完整的中國文字系統——甲骨文,在河南出土。同樣幫秦始皇寫《小傳》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纂世界上第壹部字典,總結漢字生成規律,統壹詞義分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中國文字學的傑作。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標準字體“宋體”產於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術也是在這裏發明的。
(三)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國姓氏的搖籃,無論起源如何,都與中原有著密切的聯系,並衍生出大量的姓氏。在中華姓氏大典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有1834個起源於河南,占總姓氏的38%,其人口占今天漢族總人口的84.9%以上。前300名姓氏中,171根在河南,占57%;在按人口排列的65,438+000個姓氏中,無論是以李、王、張、為代表的中國四大姓氏,還是以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氏,都有78個姓氏起源於河南,它們的根都在河南。近年來,河南舉辦了以“同姓同根,萬姓同源”為主題的姓氏文化節,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響應,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尋根、朝聖、祭祖的熱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特有的文化現象。
農業文化
農業最早出現在中原。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許多特色農耕技術和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許多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實物證據,特別是打磨過的石磨棒,成為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眾所周知,黃三的首領伏羲教人“織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人稱“神農”,教人播種收割,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用疏浚的方法治水,促進了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推動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河南人郭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理念傳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和發展,農業技術的發明創造,農業的制度和觀念,都與河南息息相關。
(5)商業文化
招商局、商業、商業文化起源於中原,這是考古學、歷史學的知識。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有比較自覺的商業意識,產生了中國商業文化中的許多第壹。商朝的王海被認為是商業的鼻祖,即他是第壹個用牛車把貨物拉到很遠的地方做生意的人。第壹儒商老夫子,河南浚縣人。他不僅做官,而且善於經商致富。第壹個熱心公益事業的人,被後人稱為“商聖”的範蠡,就是南洋人。在他幫助越王勾踐滅了吳國之後,他悄悄地隱退,把自己的才能投入到商業中。第壹位愛國商人是新鄭人高閑。在他做生意的路上,他被秦始皇入侵,並以他的十五頭牛為代價從秦軍退休。此外,中原還創造了中國商業的許多第壹。比如,中國歷史上第壹批職業商人誕生於西周的洛陽,政府頒布的第壹部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誕生於春秋時期的新鄭,以“城門簽”為代表的最早的關稅征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商丘。第壹個有戰略思想的工業商人是東周洛陽的白圭,第壹個商業理論家是今天商丘的計然。最早的商人訴訟條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鄭國,也就是今天的鄭州。世界上第壹個真正意義上的百萬人口以上的國際大都市是北宋的汴京(今開封),當時人口達到654.38+0.5萬多。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壹盛況的真實寫照,而倫敦這個歐洲最古老、最發達的城市之壹,當時只有5萬人。清代鞏義的康百萬家族,書寫了“富不過十二代,四百年不敗”的商業神話。可見,中原商業文化在中國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六)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國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河南淮陽表演八卦,後來的周文王在河南安陽友利城監獄寫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易經》。周公在《禮樂制·洛邑》中建立了壹套法律法規體系來教育人際關系。百家爭鳴多是河南人,他的活動區域主要在河南。老子和莊子都是道家的人,都是河南人,他們分別在河南寫出了影響深遠的《道德經》和《莊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先驅。他雖然出生在山東,但祖籍是河南商丘,孔子講學遊說的主要活動區域在中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商鞅、申不害都是河南人。此外,墨家的墨子,縱橫家的蘇秦張儀,兵家的吳起,聖人的呂不韋都是河南人。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原,以河南為中心向全國傳播,並迅速成為壹個有影響的思想流派,最終與儒、道壹起構成了中國思想文化的核心。東漢洛陽人王充的《論衡》是壹部唯物主義哲學的傑作。南北朝時期,河南人範鎮在《神滅論》中系統闡述了無神論思想,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少林寺僧將儒釋道合二為壹,創立了影響深遠的禪宗。洛陽人程顥、程頤開創的宋代理學將儒學推向了壹個新的思想高峰,成為宋元明清以來的主導思想。從整體上看,中原思想文化傳遞著壹種剛健進取、自強不息、中庸之道的人生哲學,既蘊含著“更新換代”的創新進取精神,又體現了友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態和性格,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對世界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7)科學、技術和文化
中原地區科技文化相對發達,具有內容廣泛、發明創造實用、歷史發展傳承等特點。例如,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它的冶煉和鑄造技術不僅達到了那個時代的最先進水平,就連現代人也驚嘆不已。三門峽出土的西周青銅柄鐵劍是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器物,被譽為“中華第壹劍”。鄭州發現的漢代冶鐵高爐是世界上最早的橢圓形高爐。東漢時期,河南人杜世發發明了“水排”爆破技術,比歐洲早1000多年。陶器和瓷器也首先出現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馳名中外,鈞瓷五彩繽紛,古樸典雅,不僅代表了歷史上制瓷技術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和藝術價值。俗話說“壹件鈞瓷不如壹家萬貫”,正說明了這個道理。有“聖人”之稱的東漢太史令張衡,比西方早1700年發明了“地動儀”。當代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創立的“亨廷頓理論”比“宇宙理論”先進得多。在唐代,壹位來自河南的僧人壹行不僅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還提出了“恒星自行運動”的觀點,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了1000年。他和他的同事們進行了世界上第壹次子午線測量,這成為古代天文學發展的裏程碑。中國的四大發明都是在中原孕育和發明的。
(8)中醫藥文化
中原醫學文化以整體治療思想、病理多角度觀察、治療技術獨特、用藥和諧而著稱,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國粹。黃帝被後世公認為中醫的創始人,戰國時期編纂的《黃帝內經》至今仍是中醫工作者必讀的指導性醫學著作。東漢南陽人張仲景,提出六經辨證理論體系,是我國第壹部集理論、方法、方藥於壹體的中醫經典專著,被譽為“中國醫方之祖”。洛陽龍門石窟“方子洞”現存北齊中醫全方118張,治療疾病37種。這些藥方是中國最早的石雕藥方。北宋首都開封有商醫局、禦醫院、醫秘庫、太醫局、翰林醫宮等機構,在當時都是首屈壹指的。放置在“醫學宮”中的精心制作的“針灸銅人”,成為世界針灸醫學發源地的象征。可以說,中醫文化起源和發展於中原,這裏匯聚了中醫大師,誕生了中醫名著。
(9)詩歌文化
河南是中國文學的發源地。中國最早的散文集《尚書》是東周洛陽的史家們編成的壹本書。在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河南省的作品有100多首,占總內容的三分之壹以上。魯迅說,在秦朝,河南上蔡,只有李斯可以稱得上文學家。漢魏時期有“漢魏文章半洛陽”之說。洛陽賈誼首創騷體賦,張衡《二井賦》為漢賦之最,賈誼與晁錯將西漢政治理論推向高峰。漢魏“建安七子”中的阮瑀和楊穎都是河南人。左思的《三都賦》名揚天下,留下了“洛陽紙貴”的佳話。宋詞的故鄉是開封,“梁園文學”的主陣地是商丘,二者都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東晉以後,漢族南遷,以謝靈運山水詩、江淹抒情賦為代表的中原文人的作品,促進了江南文學的繁榮。唐代最著名的三位詩人中,河南有兩位。詩聖杜甫,河南鞏義人。他以陰郁失意的筆調反映了壹個時代的滄桑,他的詩被譽為“詩史”。白居易是壹位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詩人,河南新鄭人。他的詩歌《長恨歌》、《琵琶行》成為傳誦千古的佳作。韓愈,孟州人,“八代之衰”,居“唐宋八大家”之首,達到了中國散文的巔峰。岑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等河南人也以其傑出的文學成就躋身於著名詩人之列。
(10)武術文化
武術文化,又稱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鮮明特色。中原武術文化技術天下第壹,德傳中國。少林功夫生動地展示了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傳說和幫助戚繼光抗擊日寇的輝煌業績,使少林寺遠近聞名,成為中華武術聚集、傳播、發展的地方,使少林成為中國武術的品牌,也成為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品牌。太極拳是由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創立的中國武術文化的又壹重要流派。其特點是剛柔相濟,目的是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它已經傳播到五大洲,成為億萬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