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華嚴寺的衰落,恢復重建是因為著名古建築專家梁思成的作品。早在20世紀30年代,梁思成、、林、莫等先生就從北平乘火車來到大同考察古建築。第壹站是華嚴寺。梁先生的《大同古建築考察報告》中說:“大同古雁門遺址為北魏平城,為道教武帝居所。時至今日,孝文帝南遷洛陽,90多年來壹直是南北朝佛教藝術中心之壹......梵寺以碧名聞名,有華嚴華杉兩寺,遠近聞名。”
換句話說,沒有梁先生的實地考察和留下的大量珍貴資料,大同古城不可能重建,華嚴寺不可能恢復原貌。山西人心懷感激,在大同建了梁思成紀念館。
華嚴寺,位於古城西南角,占地6萬多平方米。它是遼金時期規模較大的寺廟建築群,因其作為遼國皇家祠堂的性質而地位顯赫。1961年被列為全國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初秋,張繼駐足華嚴寺,觀察感受皇家氣勢,莊嚴肅穆。廟前寬闊的廣場壹側,牌坊巍然聳立,古色古香的街巷建築新穎奇特,大街小巷的店鋪都充滿了復古的味道,就像引誘遊客或香客來壹次回到古代的旅行。定睛壹看,我高興了,明白了大同文化人的善良和聰明:要去華嚴寺,就要在寺前“熱身”。
在遼金時期,大同(顧平市)是壹個不同的首都。平城華嚴寺,建於遼清八年(1062),是奉安歷代皇帝的石像和銅像。遼代末期,由於戰亂,部分寺廟建築被毀,金田娟三年(1140)重建。全寺坐西向東,山門、普光明堂、大乘大雄寶殿、薄伽丘藏殿、華嚴塔等30余座單體建築分別排列在南北主軸線上,布局嚴謹。
屢建屢毀,屢毀屢建。元末戰亂中,華嚴寺損毀嚴重。明初重修,華嚴寺壹分為二,成為上華嚴寺和下華嚴寺;清朝順治五年,又是壹場戰爭。只有大雄寶殿和薄伽丘藏殿幸存下來。到清末,華嚴寺千瘡百孔,壹片荒涼。
知華的華嚴寺,從明朝開始就分為兩部分。進寺先去普光寺,再去華嚴寺。
普光寺金碧輝煌,門前的對聯頗有禪意:“天下從來沒有富貴榮華,就在這裏說吧。人生熙熙攘攘,名利自古難放。”正殿寬七間,重檐歇山頂,正面出寶霞。寺內的造像、壁畫、平棋沈箱,都是按照早年遼金時代的特點進行復制重建的。
下華嚴寺,以薄伽梵歌派藏殿為中心,有遼代造像、石經樓、亭式藏經閣、天宮亭閣等建築。主殿是《博伽梵歌》的藏殿,意思是佛教的藏殿。五間寬四間深,單檐九脊。山脊兩端,有高達3米的琉璃吻。屋頂坡度平緩,屋檐深遠,古樸典雅。
佛壇上有29尊遼代彩塑,北面原像為往昔佛,即燃燈佛,威逼二弟子四菩薩;中部以佛祖釋迦牟尼為本尊,揚言侍奉二弟子四菩薩;南方本尊是未來佛彌勒佛,有六菩薩受威脅;三尊佛像前坐著四尊佛,自北向南分別是觀音、文殊、普賢、地藏。
沿著薄伽梵歌教派藏經閣周圍的墻壁,有兩層亭子式的藏經閣,共38個。後窗處有五座木宮亭閣,以拱橋相連,左右壁上部以兩側拱橋相連。墻分上下兩層,下層有門,裏面有櫃子。據傳,這座藏經閣中有1.700余封、1.800余卷明清藏經,其中1.700余卷佛經刻於明代永樂至萬歷之間,佛經的皮書用絲棉裱起來,是佛經的上品。我不知道真相,因為我沒有機會看到。
我知道這裏的舍利塔是根據遼史地記載修復建造的。是繼應縣木塔之後,中國第二大純木質榫卯結構的方形木塔。它高43米,頂部是壹個金色的盤子,底部是壹個荷花池。寶塔由檀香木雕刻的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和嬌嬌菩薩的雕像層疊而成。塔下有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宮,由100噸純銅打造,內有舍利子和千余尊佛像。
上華嚴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分為山門、渡殿、觀音閣、地藏閣、兩廂廊等兩個殿宇。布局嚴謹,錯落有致。
大雄寶殿是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教寺廟之壹。寺前平臺正面有石階,四周有勾欄,左右為明代建造的六邊形鐘鼓樓。正殿朝東,寬九間,深五間。廟的前檐有三扇木板門,都是壺門單檐。主脊上的琉璃吻非常大,由八個琉璃構件組成。據說北吻是晉代的原作,南吻是明代的。是中國古建築中最大的琉璃吻獸。
大殿正中有三尊五方佛像,是明宣德二年進京雕刻後放在這裏的。佛像面部扁平,發髻鑲嵌珍珠,二十天庭立於兩旁,姿態各異。
寺內四壁貼滿了21幅巨型壁畫,據說是清朝光緒年間所繪。畫面高6.4米,長136.8米,描繪了5000多人。其內容均為佛教故事,如“七地九會”佛教故事、吉祥童子圖、法傳圖、千手千眼11觀音圖、華嚴三聖、水月觀音圖、羅漢圖等。,全部包金,五顏六色,精美絕倫,保存完好。
出了大雄寶殿,可以在平臺上四處看看。華嚴寺大殿莊嚴肅穆,塔身拱形,整體布局真的是莊嚴典雅。
走進鐘樓,我們靠近鼓樓,所有的門都是關著的。張繼傻傻地看著:如果妳在寺廟裏,如果妳能在寺廟裏遇到佛教事件和課程,或者妳能聽聽暮鼓晨鐘,妳的世俗之心就會靠近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