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徐小明、魏、,2005年春節聯歡晚會。
春節晚會上,小品《匯報唱段》爆笑,發人深省。某辦公室主任因為個人愛好(解決飼料質量會議)翹了壹次男高音講座,公司經理第二天想聽會議精神的匯報。無奈之下,辦公室主任出人意料地急中生智,總結出提高認識、強化意識等五種精神。但是主任在匯報過程中的異常表情和行為,讓經理意識到了自己的會議單,而當經理召集另壹位參會人員了解會議情況時,發現辦公室主任匯報的五項內容完全正確。更可笑的是,在接下來的“滅蟑螂”電話會議中,領導的發言還是這五條。
很容易讓人想起去年9月第壹屆世界大都市高層論壇上的尷尬壹幕——中國市長的發言千篇壹律,毫無特色,而且經常“說自己的城市怎麽這樣,怎麽那樣,都是在中國不同的會議上重復的同壹件事。”結果,“乍壹看,演講很多,但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不多。”前不久,廣東人大代表建議政府工作報告少壹些“進壹步”。為什麽?因為有壹個* * *用了36個“進壹步”!(分別見《中國青年報》2004年9月29日、2005.1.29)這些都說明,壹些領導人的講話不僅在內容和版面結構上,而且在詞匯上,都陷入了嚴重的程式化怪圈。
程式化的發言,其實就是老生常談,空話,或者說“正確的廢話”,既錯誤又無用。這類發言泛濫的原因有幾個:壹是會議太多,領導經常要趕發言,沒有時間去調查思考。另外,他們有話要說,既要說自己熟悉的,又要說自己不熟悉的,只好照著書記起草的稿子,應付了事;第二,思維懶惰僵化。有的領導平時忙著迎送,夾在山海裏。他們幾乎沒有時間或時間“充電”和思考。他們不太了解新信息、新知識和新思想。他們說話的時候只能是“老芝麻爛谷子”。第三,官場文化的影響。從古至今,官場文化都崇尚穩重、圓滑、世故,說話自然追求穩妥保險。他們習慣於手抄東西,附和別人。久而久之,他們就失去了獨特的個性和新鮮的想法,說起來也沒什麽新意。張市長是這麽說的,李市長也是這麽說的。這次會議這樣說,那次會議也這樣說。這樣壹來,沒參加過會議的人幾乎都能猜出會議精神也就不足為奇了。
會議的目的是指導工作,解決問題,所以領導的講話壹定要有針對性,有意義,有針對性,有指導性,有可操作性。程式化的發言讓會議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成為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溫床。不僅老百姓對這種會議越來越反感,與會者也感到厭煩。為什麽有的地方號召開會,人們會感到頭疼?為什麽會上經常有人小聲說,談興挺厚的,或者困了,打呵欠,或者進進出出,甚至逃跑;為什麽很多會議開下去,效果不佳,陷入“會議就是落實,落實靠會議”的怪圈?這些都和程式化的演講有很大關系。
“匯報詠嘆調”對程式化言論的諷刺可以說是辛辣、精辟、穿透:沒有參加會議的人可以確切地概括會議精神,那麽這樣的會議和不開會有什麽區別,又能起到什麽作用呢?希望各級領導能從笑中認識到花言巧語的弊端,切實改進文風會風,多講實際有用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