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關於除夕有什麽傳說嗎?

關於除夕有什麽傳說嗎?

除夕,壹年的最後壹天,也叫“除夕”,因為它是“月窮歲盡之日”,北京人俗稱除夕。老北京的人壹直把“除夕”當作正式的除夕,因為這是“壹夜連兩歲,五小時分兩年”的時候,很多送舊迎新的重要慶典都在這壹天舉行。

除夕的慶祝活動實際上在那天中午之前就開始了。桌上點起了香燭,壹片肅穆的氣氛隨之而來。20多天的準備,大多是為了除夕的慶祝。除夕的主要內容有:

對於佛寺:

在老北京,幾乎家家都有佛堂,供奉的神是觀音、關勝、財神。但是,佛教寺廟的規模差別很大。有地位的家庭可能是小樓或者正殿,貧窮的家庭可能只有壹個小小的佛龕。佛寺無論大小,除夕必供。獻桌也叫收桌。桌子上供品的質量和數量自然隨著佛寺的大小而變化。最豐富的供品是“唐久”,即九種供品,分別是:豬頭、公雞、羊肉、饅頭、蜂蜜供品、套餅、鮮面、水果、百果、花糕、年飯、素餃子、素菜等。此外,祭壇前還要有通常的“五供”,即壹個香爐、壹對燭臺和壹對花瓶(筒)。燭臺插素蠟,香爐插手指粗的“子午香”(或藏香)。以上供品在午前放在壹起,中午點蠟燭,俗稱“起香”。從這壹刻起,香火就不能中斷,直到“破五”。

擺好天地桌子:

這是臨時的桌子,是專門為除夕設計的。壹般沒有大佛寺的房子,特別註重天地表,因為平時很少祭祀佛祖,年底獎勵佛祖壹次。另外,這張桌子主要是用來接神的。天地表的內容與常年佛寺的內容不同。除了常見的掛錢、香燭、五祭、大祭之外,它所崇拜的偶像大多是臨時性的,比如《百分》,這是壹張木刻版的偶像專輯;《天地三界十八佛八神》是用大黃流蘇紙木刻彩印的通體大典。福祿壽三星寫真等。上面的壹些圖像是收神後燒盡的,比如“百分比”。其他的要到初五甚至元宵節才燒。

桌子的位置不統壹。如果房間寬敞,可以放在屋內。如果家裏沒有地,可以放在院子裏。傳說這壹夜是天上的神在下界的時候,所以民間有這種接神的習俗。

祭祖也是年夜飯的內容之壹。

如果家裏有祠堂,儀式會隆重很多。如果沒有祠堂,也要拿出神像(或牌位)和遺物,在屋內西墻設壇祭祖。大多數漢族人做魚缸是為了祭祖,而生活在北京的南方人更註重祭祖。用八碗大菜,中間放火鍋,根據靈位放杯子筷子。滿族先民用桃糕、芙蓉糕、蘋果、菜蠟、檀香等。蒙古旗手用黃油炒黃麥,撤供品時用香炒,用糖分食。不忘祖先是傳統美德,所以似乎不應該屬於迷信。郊區的農民也有在這壹天晚上邀請他們的祖先回家在墓地過年的習俗。直到第六天,他們燒錢錠,送走祖先。

吃團圓飯是除夕必不可少的壹部分。

購買的年貨大部分是食品。準備工作包括烹飪新年菜肴。壹般年夜飯前,食物分門別類地做熟、煮、炒、燉,做成成品或半成品,只供全家人品嘗。當然,主食是餃子。至於餡料的好壞,就看家庭生活了。壹年壹度的團圓飯,雖然熱鬧,但是時間太多。現在的人為了節省時間,不註重自制力。相對開放的廣州自1985春節以來,出現了扶老攜幼到酒樓吃團圓酒的現象。

觀察年齡的習俗早在晉代就非常流行。

當時當地習俗中記載,除夕夜,大家常年不睡,等待黎明,稱為“守歲”。守歲時點的蠟燭叫“守歲燭”,是壹種特別粗的蠟燭。其實,守歲是壹項消磨時間的綜合性活動。大家吃飽喝足之後,還沒到拜神的時候。俗稱守歲。意思比較文雅,說守歲就是珍惜時間或者祈求長輩長壽。不管怎麽說,大部分都是在守歲的時候以娛樂為主,比如打麻將,打牌,推牌九等。,這樣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就到了神仙交朋友的時候了。也有關於守歲的傳說。古時候有個叫“崇”的小妖,除夕夜出來禍害小孩子。父母為了保護子女,養了“寵”,因諧音又叫“守歲”。文人大多以寫詩抒懷的方式來保持自己的年齡,有的感動現場,有的總結自己的舊作,有的展望未來,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這種守齡是積極的,有意義的。收神就是分新舊年,但是收神的時間並不統壹。有些人孩子壹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些人在孩子“對了”的午夜就開始接神,有些人在孩子“對了”之後才這樣做。有的家屬還沒到,可能要拖到醜陰之時。

接神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家中最年長的人主持。

因為神仙住在天庭的不同方位,下界自然來的方向也不同。至於見誰,從哪裏來,要事先查“憲書”,然後帶領全家人在院子裏捧香,按照他們的指點去見神靈。比如辛未年的《憲法書》中註明“財神正東,財神正南,汝神東北,西神西南,太歲神西南”。朝方向磕頭後,站好,直到香火耗盡,再磕頭。最後,把香根、神像、元寶取下來,放進院子裏早已準備好的錢、糧盆裏焚燒。燃燒時,松枝和芝麻稈壹起燃燒。收神時鞭炮齊鳴,氣氛異常濃厚。

接神後,芝麻稈從街門鋪到家門口,人在上面走,發出響聲,稱為“踩歲”或“踩特”。

家庭崇拜是接神後的第壹件大事。先給祖先的偶像磕頭拜年,再按年齡磕頭。此後,長輩照例要給晚輩“壓歲錢”。

過年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壹般這期間大人都忙著準備,想玩多少玩多少。除了壹年放壹次鞭炮,他們最想要的就是壓歲錢。

傳說壓歲錢也和除夕出來害孩子的“沖”有關。因為“沖”怕銅錢包裹的紅紙不再害孩子,所以叫“壓沖錢”。其實長輩給晚輩錢是壹件幸福的事,所以壹直傳承至今。

元旦,北京人俗稱“大年初壹”。在家庭的集體崇拜之後,男人們在這壹天的主要任務是出去拜年。

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就有了。唐宋以後很流行,有些不用親自去的人可以用名帖祝賀。東漢時稱為“刺”,所以名片也叫“名刺”。明朝以後,很多人在門口貼壹個紅紙袋,用來收藏名帖,叫做“門本”。

清代拜年的形式比較復雜。這是因為各行各業的人有不同的社會地位和習俗。拜年也叫“辭職”。有特殊關系的人,新的壹年辭職壹定要遵守規則。例如,史靜的大臣必須向皇帝辭職;諸侯大宅裏的“塗層人”和“政府哈拉”,必須向這個大宅的主人辭職;這個種族的晚輩必須帶著“桿子”、“板子”、“電影院”去族長家辭職;無論已婚未婚,女婿都要去嶽父家辭職。

除了以上,壹般?NFDBE?親戚、同行同事、鄰居之間拜年。拜年過程中,遇到長輩壹定要磕頭三次。旗手和漢人磕頭的方法也有區別。旗人只磕頭不鞠躬,漢人磕頭前後鞠躬。在祭奠的過程中,如果主人不在家,他會在教堂敲三個頭,就像主人在地板上壹樣,叫“敲起來”。在京郊農村,有的業主雖然在家,但有的“敲門”,業主在感謝。如果是供奉同行的家,那就必須改日參拜。

清朝官場,拜年比較講究,為了不白來來回回,舉行“團拜”。這種集體拜年有很多好處,所以生命力也強,民國以後更受歡迎。即使是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六十年代,每逢春節,各單位、團體、工廠等。,除了舉辦飯局之外,還有壹種集體崇拜的趨勢。其實人與人之間在節假日互相走動,溝通感情,交流思想,是壹件好事,但不應該流於形式,浪費時間。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拜年形式不斷出現,比如電話拜年,既快又好,不耽誤時間,很有發展的潛力。

值得壹提的是,老北京的拜年是男人的事。女人五歲生日前不準出門送問候。即使是近鄰也只能在院子裏說話,不準進屋,這就是所謂的“禁忌”習俗。每到除夕,在院子裏撒芝麻稈,就相當於宣布“禁忌”的開始。在第壹個月的第六天,婦女們開始互相祝賀。

元旦期間,除了上述的“禁忌”,還有很多其他的俗俗禁忌,有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可笑的。按照明朝的習俗,元旦在床上打噴嚏更是禁忌。如果妳在床上打噴嚏,主今年會生病。如果妳想打噴嚏,妳必須趕快起床。除夕夜,外面有人叫妳的名字,不要答應,說是鬼叫妳。新年伊始,洗漱後的第壹件事就是在街口偷聽行人的第壹句話來預測來年的黴運,這叫“聽告白”在餃子裏放壹個小錢包,誰吃了誰就有好年景。把門栓上還是釘上?在院子裏連續扔三次,叫“摔壹千塊”。

有些習俗歷史悠久。比如器皿壹旦破了,就趕緊說“和平歲(破)”吧。除夕夜,我們不掃地,不倒泔水和垃圾,怕掃出或倒出財神。刀剪不動就打打殺殺或者吵架。還有就是不吃藥的習俗,不然會病壹年。(其實需要吃藥的人都已經病了,再耽誤病情就更糟了!至於元旦吃素,現在可能很少了。誰不是大魚大肉?

有些習俗就更無聊了,比如不吃粥,不然出門會遇到大雨;出嫁的女兒這個時候不要回娘家,不然會窮的。不要和別人吵架,不然壹年都不會有好運氣;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要罵大街,否則妳今年會倒黴的...雖然這些禁忌很無聊,但是可以避免。只是孩子不懂,不管忌諱與否,不開心的時候難免會說“臟話”。如何應對這種“小孩子的話”,人們也想出了絕妙的解決辦法,用紙莎草紙(現在的衛生紙)擦嘴。就是把孩子的嘴當屁股,說話像放屁,不算數。

無論有多少禁忌,人們在節日期間總是心情愉快,因為節日的氣氛和景象是如此令人興奮。新年伊始,各家都在展出自己的年貨,所以菜很豐富,酒也很齊全。在新的祭拜節上獻上三杯酒,實在是壹件樂事。

壹般貧困家庭都會想盡辦法過個好年。雖然貧富懸殊很大,規模和形式也千差萬別,但美景人人有,窮人和富人各有各的樂趣。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財力和愛好,在節日之間尋找樂趣。有些“景點”根本不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