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西廂記為什麽叫花間美人?

西廂記為什麽叫花間美人?

明代戲曲理論家朱權稱之為“花間之美”,所謂“花間之美”,主要是贊美《西廂記》情節的曲折和文字的優美。

這種花中之美的魅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西廂記》的風情之美,表現為對生命張力的情感認同。《西廂記》對生命力的肯定和弘揚,具體來說就是對青年男女自由戀愛以及兩者結合的肯定和謳歌。這種肯定和謳歌,不能不說是草原文明的滋養和哺育。自宋代以來,朱成理學逐漸占據了文化的主導地位,在婚戀問題上主張“饑為小,恥為大”。與朱成的理學相比,當時蒙古貴族所體現的草原精神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力,即敢於真誠地面對生存和欲望,少了虛偽,少了矯情。成吉思汗曾指示將領:“人之最大樂趣,莫過於制伏烏合之眾,擊敗敵人,奪取壹切,騎上他的駿馬,取他美麗的妻妾”(《史記》)。

王實甫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和熏陶,但他深刻體會到草原文化作為人的旺盛生命力和活力,這種生命力和活力在漢族文學中被喚醒,成為“壹代文學”元曲的主旋律,是兩種文化、兩種文明相互交融後的壹朵絢爛之花。王實甫以其燦爛的鮮花之筆,熱情謳歌和贊美了《西廂記》中青年男女的自由戀愛。歌中如“藍天黃花西風緊,北雁南飛,誰在晨曦霜林醉,總留人淚”等。,這些都是長期流行的。不僅如此,王實甫還從文學的角度描寫了青年男女。鄭振鐸的《文學大綱》指出,以前的小說、戲曲“像這樣曲折的愛情故事,除了西廂記,中國再無第二部”。由此可見《西廂記》的偉大與創新。

二是《西廂記》的風霜之美,表現了對家庭倫理的理性尊重。重視人倫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涵之壹。《西廂記》不回避矛盾或鬥爭,但如何處理矛盾、如何鬥爭、如何改造先進與落後,是是否構成和諧的重要標誌。

草原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生命力,但它的野蠻和落後也不時可見。中國文獻中所載的“母報小姑”(以及母小姑的亂倫之旅)是原始而庸俗的。王師傅對性愛很開明;王實甫非常重視人際禮儀,這是他對中原文明的倡導和弘揚。俗話說“窮則思變”,世界上怎麽會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呢?就是所謂的感恩養育之恩。所以,概念有對有錯;無論進步還是落後,孩子首先要對父母有壹份理解和愛。愛情是美好的,父母的愛也是。之前的《西廂記》故事裏有壹些不和諧的音符。董希祥舉例說,鶯鶯父親去世不到壹年,和母親的棺材埋在壹起,路被普救寺堵住了。後來,他覺得張生愛上了他,私下和他結合了。在這種情況下,愛情總是不夠和諧。王實甫把劇情改成了27日的祭祀(喪期結束前的祭祀),這是他的細心,也讓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更有人情味,更有人情味。《西廂記》的和諧美源於對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很多家庭問題和內部矛盾不是用白熱化的方式解決,有利於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後來,在贏得了壹段恩愛的婚姻後,張生聽從了老太太的安排,放棄了自己的柔情,立即赴京備考,追尋自己的夢想。這不是壹個妥協的問題,而是壹個尊重和理解母親的問題。這種尊重和理解在當時的情況下體現了壹種和諧的人性美。老太太最後對張生的認可不就說明思想落後的媽媽也是可以改變的嗎?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鬥爭和革命的最終目的不是消滅某人,而是改造某人,使之產生進步和文明的觀念。

第三,《西廂記》的文體美表現在雅俗共賞的語言追求上。古代實行愚民政策,人民文化素質低,但也需要和懂得藝術,《西廂記》的粗鄙說明它是人民的藝術。粗鄙是元曲和《西廂記》的本質特征。庸俗是自然,也是真實。王國維說:“元曲的美在哪裏?總之,這很自然。古今之大文學,皆勝於自然,而非元曲。”(宋元戲曲史)總的來說,元雜劇都是通俗自然的。《西廂記》與元曲的風俗相比,顯示了她的高雅,在元曲中獨樹壹幟。因此,吳梅說《西廂記》是“閻連葉言”的壹派。

《西廂記》的雅俗共賞,體現了作者對普通人藝術需求和理解的肯定和尊重。王師傅不媚俗,在藝術的享受上,滿足了大眾文化品位提升的需求。元雜劇把作者的理想和感情寄托在俗中,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但在大眾性上,雅俗共賞,註重提高大眾文化的品位,這在當時並不太重視蒙元文化,需要更多的洞察力和洞察力。

到了明朝,世道變了,大力恢復科舉,復興文化,實行文化專制。很多後人肯定王實甫的“雅”,其實只是文人的“雅”,與王實甫有質的區別。但無論如何,任何時代、任何朝代都要弘揚文化和文明。註重人類文化品位的提高,是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要求。元代貴族對元曲和中原文明的積極接受,證明了“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他們所征服的民族高文明所征服,這是壹個永恒的歷史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