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漢代,脈診更加普遍。《史記》中記載的另壹位名醫淳於髡(也叫,約205-?)師從功成老師楊青學習脈診法三年,接受功成楊青傳給他的《扁鵲脈書》。從《史記》中記載的淳於髡《醫案》(醫案)中可以看出,他看病之前是要把脈的。在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可以看出,脈診在臨床上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和完善。晉代名醫王叔和綜合前人脈學的知識和經驗,撰寫了《脈經》,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該書將脈象分為24種,對每壹種脈象進行了說明,並對各種雜病的各種切脈方法和脈象進行了描述,進壹步將脈診與癥狀相結合,使脈學成為壹門更實用的學問。此後,中國古代脈學著作不斷增加。許多名醫精通脈學。如明代李時珍也對脈學進行了深入研究,著有《湖上脈學》(公元1564年)等書。據不完全統計,清代以前,脈學著作有100多種。雖有重復,但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國古代脈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