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朋友們,妳們村什麽時候拜過師父?
“拜老人”及其歷史淵源的解釋“拜老人”是潮汕地區的傳統民俗,是對神靈的祭祀活動。歷史悠久,祭祀對象眾多,影響廣泛。由於幾千年的民間崇拜和神化,以及歷代統治者的喧囂和使用,領主的崇拜和他的所在(領主的宮殿)都蒙上了壹層神秘的面紗。說起潮汕人的“拜師”,見識太大了。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主人”可以崇拜。範圍之廣,涉及神仙之多,超乎常人想象。正月十五在家祭拜的除了地主,壹年中還有天意(玉帝)、佛(如來佛)、觀音、土地公公、財神、月母。與拜佛等宗教活動相比,“拜師”更具有地方性和靈活性。“拜師”的活動時間以農歷為準。農歷每月的第壹天和第十五天是固定的祭祀時間。這兩天壹般都在家裏舉行,形式比較簡單。主要是祭祀地主和神靈,擺放香爐、燭臺和供品,燒香祈福,然後燒紙。此外,還有各種其他的神的誕生日,形式上是隆重而莊嚴的。例如,在神的生日和土地的生日,尤其是在正月,“拜師”不僅活躍,而且規模大。家裏有祭祀,還要去“主殿”祭祀。我們也應該註意供品。有三種動物:豬、雞和魚。有特色潮汕小吃,發絲、乒乓球、水蜜桃,各種新鮮水果,必備紅燒鵝。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盛大的“迎老人”活動。寺廟應該提供特大香火,邀請歌仔戲表演,有儀仗隊遊行,燃放鞭炮和煙花。“拜師”除了燒香燒紙,還有“要杯”的形式。拿兩個用竹頭或木頭做的杯子,祈禱,落地。如果兩片都是反面,那就是“笑杯”;如果兩邊都是正的,就是“穩杯”,不吉利;如果壹個是對的,壹個是錯的,那就是“聖杯”,這是個好兆頭,預示著祈禱的內容可以實現。這種形式也用於與諸神對話,聖杯意味著諸神同意妳的請求,反之亦然。對神靈的崇拜是中國乃至全人類都存在的現象,潮汕人也是如此。比如《東籬誌》(明萬歷年間二年陳)裏說的“粵俗猶貴,廟堂興盛”。潮汕地區有數以千計的大大小小的寺廟。寺廟裏供奉的神包括自然神(天地之母、太陽神、月神、風雨神、山川之神、動植物之神...)、佛教神祗、道教神祗、帝王、聖賢、英雄、清官等等。在農歷正月初壹和十五,可以看到提著籃子的婦女在寺廟之間奔跑,虔誠地祭拜。神仙在潮汕統稱為“老爺”。為什麽潮人那麽執著於神的崇拜,很多神壹起崇拜?應該說有壹定的地理和歷史原因。潮汕地處沿海,也是蠻夷之地。自古以來自然災害多,文化發展較晚。原始宗教思想的基礎導致了對上帝的信仰,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了思維的概念。當人遇到自己無法掌控的命運時,很容易萌發對上帝的信仰。人們信仰上帝,崇拜上帝,無論是偶像還是自然形象,因為他們認為這對他們有用,有益。其實很難定位拜神這種東西。可以說是封建迷信,也可以說是信仰。信仰是個好東西,人離不開信仰。人總有壹些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撐,但信多了就成了迷信。今天的潮汕人和世界上其他民族壹樣,相信世界上沒有神,但拜個神也無妨,至少在精神上得到安慰。所謂“信其有而不信其無”,基本繼承了社會上漢族人的傳統信仰。由於各種祭祀活動,潮汕的神靈增多,寺廟增多,逐漸成為民俗文化中典型而有特色的壹部分。“大師”的分類和拜重要大師的程序。潮汕人非常重視這個節日,崇拜他們的祖先。這在明代中期已經成為壹種固定的社會習俗,流傳至今。“祖父”最初是舊社會對老板或主人的尊稱,用它來稱呼上帝,表現了普通人對神靈的崇敬。王應奎《柳南隨筆》第五日刊行:“前明士紳,只以九卿稱老爺,字林稱老爺,外臣稱老爺,其余稱老爺,鄉人稱老人。”清代四品晶官以上稱大人,五品以下稱老爺。在舊社會,士紳也被稱為主人,仆人稱主人為主人。在潮州人當中,既崇拜原始道教、佛教、民間的神,也崇拜福建、南越當地的鬼神,還有本土的神。所以潮汕地區的神名很多,寺廟祠堂比比皆是。寺廟無論大小,都受朝信規管,統稱為“老爺宮”,神靈壹般稱為“老爺廟”。在潮汕民俗村的小廟裏,有很多潮州人自己創造的神靈。潮人深知“上帝是人造”的奧秘,需要什麽就能創造什麽,非常得心應手。它的形象基於三個方面:古今英雄豪傑,各族姓氏祖先,各種神話傳說。他們有意識地認為這些“自己的”神是最可靠的,能在關鍵時刻給人保護,崇拜的頻率最高。通常所謂的“拜主”指的是拜這些土地神。“大師”是各種神的統稱。其中包括:1。古今大英雄。尤其是那些為當地人民做了好事的人,死後被奉為神靈。第二,祖先崇拜制度。除了祭拜祖先,供奉潮州人共同祖先的“三山王廟”更是遍布潮汕。第三,當地傳說。雨仙廟,如“萊蕪女神”、“風雨聖人”等,是供奉雨神的廟宇。相傳宋代有神童孫道者,被尊為雨神。揭東、潮安、潮陽、饒平四縣有玉賢祠。尤其是揭陽市揭東縣羅瑜鎮的“風雨賢祠”,更是因為與南宋愛國詩人謝翺有關而出名。謝傲(1249—1295),本名高煜,本名Xi法子,是耿樂公爵。他不僅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反抗元朝的民族英雄。同時,他也是揭陽市乃至粵東20多萬謝氏居民的祖先。謝翺祖籍福建長溪。他的祖先謝邦彥是宋代著名的詩人。其父謝曜撰寫了《春秋》和《左氏辨證》,流傳於世。宋度宗鹹淳二年(1266),謝翺隨父遷居臨安時才17歲。他已經能寫詩和散文了,而且他的名聲很好。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六月,元世祖上書討伐宋朝。宋景炎元年(1276)七月,南澗府(今福建省南平市)文天祥號召各方起兵護宋。在愛國義憤的激勵下,謝翺傾其所有,致力於國家的災難,並帶領項勇到文天祥,在那裏他被任命為“顧問參軍”。景延二年(1277),謝翺陪文天祥護送閔,南行,入漳州,再到梅縣,攻取潮陽。當時,隨軍而來的謝翺妻子已有身孕,不久在朝陽後江的船上生下壹子,取名懷虎,字醉仙。後來在揭陽、海豐等地的戰鬥中,文天祥落入敵手,謝翺機智地起飛,潛回潮陽,找到妻兒,隱居在白土村,秘密組織到,組織抗元。王小姐說:“謝翺選擇陰歷二月十六日,即生日,舉行‘長春祭’,是為了使潮汕鄉民忘記宋國,激起反袁情緒。為了讓元兵起疑,就隨便叫它紀念‘風雨聖人’。現在揭東縣玉嬌鎮大郊村的‘風雨聖人廟’,就是謝翺當年所倡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的寄托和體現。”祭祀祖先壹般在每年農歷的春分或秋分舉行,所以常有“春秋兩節”的說法,有的在三月三日或九月九日,有的在冬節。祭祀的前壹天晚上,要在天井裏支起香案,祭祀天地,宰殺壹頭豬和壹只羊。第二天壹大早,鑼開始敲響,告訴公眾。此時,信眾聞聲絡繹不絕,祠堂裏紅燭高燒,燈火通明,鼓樂齊鳴。然後吩咐執事們各做各的,然後把龕主領出來,把神像排列好。入神前,先以焚香送祖,先人跪拜上香。參與者按照他們的世代和年齡被整齊地安排。祭祖之初,首先有舉薦,行首禮,祭祖酒,參與者三拜。然後跪下聽祭文,祭文由禮生念。誦畢,眾將再拜,最後薦米薦茶,獻錢,取錢。祭祖結束後,祭品中的豬羊肉按參加人數分給每人,稱為賞肉。在祭祖期間,壹些人還會邀請戲班表演幾天,這從明朝開始每年都會發生,因此成為潮汕的壹大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