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八景是什麽?各位,謝謝。
1.湘橋張春湘子橋,原名廣濟橋,位於潮州市東門外。以其“十八梭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開合橋”。相傳唐代,韓愈的侄子韓湘子在橋上立碑“洪水止於此”。因其景色如瀟湘,故稱湘江、湘橋。橋東臨筆架山,西臨樓下東門,臥漢江。它有800年的歷史了。南望豐臺,北望金山,東臨筆架山,西臨鳳城市場,四面八方美景盡收眼底,心靈盡收眼底。春末漢江漲,橋上如長龍臥波,江水洶湧,船帆星羅棋布,墩上水花四濺,似斷鷺躍過梁,紅浪直沖鳳臺,又似萬朵桃花,於是成了“湘橋春起”的景象。2.韓慈橡樹在潮州筆架山上。相傳韓愈退潮時,經常光顧此山,空間聯盟迷妳版親手種下壹棵橡樹。後人景仰韓愈,在橡樹四周設置圍欄保護,修建漢亭、漢廟,並將山名改為漢山。宋十六年(1189),潮州郡知縣丁雲元重修韓文公廟,後多次毀壞修繕,成為現在的寺廟。傳說韓愈親手種下橡樹,就在廟前,直指藍天,形似華蓋。春夏之交花開,紅白相間,但不常開。橡樹花開,當年潮州的秀才畢業。潮人認為橡樹開花是吉祥之兆。花多了,進士就多了。花少了,中間的人就少了;不開花,就沒有人畢業。在他的筆記中,阿明王朝的人譚謙也記錄了人們向橡樹祈禱的湧入。宋孝宗在潮州的時候,王大寶壹個勸而不做的大夫,給韓木贊寫信。但橡樹早已被毀,明嘉靖年間郭被任命為潮州知府,使人尋找橡樹,從此壹去不復返。3.鳳凰雨在潮州市(今湘橋區)東南的韓江沙洲,原名“老鴉洲”。它建於明朝第二年(1568)的隆慶。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以改建後的鳳凰臺為核心的鳳凰島公園。根據古鳳凰臺的傳說,鳳凰山上的鳳凰經常出沒於這條河中央的綠色沙洲。到了明朝末年,潮州知府侯必登認為這裏是鳳凰居住的地方,於是將老鴉洲的原名改為鳳凰島,並在鳳凰島修建了壹個十丈高的平臺,命名為鳳凰臺。重建後的鳳凰臺是壹座古老的梯田建築,古樸而宏偉。鳳凰臺前後廣植花木,常年綠樹成蔭。在臺上眺望,藍天萬裏,白雲悠悠,鳳凰山遠遠望去連綿不斷,高踞天際;近看竹竿、葫蘆、筆筒三座山,環衛古城,盛夏,微風習習,暑氣消;萬壹下雨,就像銀珠、陽光、雨滴,體現了樂趣;雨過天晴,就成了“鳳凰有雨”的壹景。4.在潮州北部的韓江小沙洲上,有優雅安靜的寺廟和寶塔。因遊艇常系於此,故有“寶塔威州”之稱。因塔旁的龍瀑景色,故又稱為“龍瀑”。佛塔在清朝就倒塌了,寺廟也荒廢了。唯壹的塔基礎後來被洪水沖毀,周曉被漢江整治炸飛,沒有留下任何遺跡。歷代文人出於懷舊之情,對明朝萬歷年間知府郭所建的鳳凰塔(即枯溪塔)感同身受。鳳凰塔,因鳳凰山而得名,是壹座七層八面的大塔,也有很大的風景。鳳凰塔的獨特風格引起了歷代名人的贊譽:“舟如飛梭,在江中編織錦繡風光;塔是壹支筆,是壹篇世界文章。" 5.金山古松,原名“馬丘松翠”,現位於潮州市金山中學。宋末,瑪法帶兵與潮人壹起抗擊元兵,最後與部下死在山上。後人在山上修建瑪法墓以示紀念,並在墓周圍種植松柏,越發蒼翠,故名。清初,由於統治者對瑪法的事跡諱莫如深,故改名為“金山古松”。傳說從前,在山頂上有壹種古松植物。它的樹是粗壯的,它的皮膚像龍鱗,它是挺拔的,達到100英尺的高度。秋天和冬天,它又高又綠,任何時候都有美麗的風景。直到清初,古松被滅。但“金山古松”這壹景點並沒有因為古松的毀滅而失去,而是因為埋葬在青山中的古代英雄的忠誠而流傳下來,成為壹道風景。6.西湖漁排在潮州的西邊。西湖和葫蘆山相依。湖水是綠色的,風景非常美麗。曾經有壹位外國遊客遊過西湖,感嘆道:“我的家鄉太美了。“山上還有人題寫《湖光山色圖》,可見西湖景色之美。以前漁排出沒湖面,有漣漪,有漁歌,有白鷺在水中,很有詩意。西湖的魚兼具溪魚和塘魚的鮮美,“鮮而不腥”。漁夫撒網捕魚,滿載而歸後泊在岸邊,掛網晾衣,飲酒歡笑,滿心歡喜。這就是西湖漁排的由來。如今,隨著西湖被打造成公園,漁排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舟船,又是另壹番景象。7.米色佛燈米色景區和米色佛燈是金山東邊的壹組亭子的地板。這裏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古城墻環繞金山,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曲徑幽深。東臨迅速衰落的漢江,高蘭是壹道獨特的風景,是南方壹絕。迎蘭亭是景區的第壹景,亭身圓而尖,頂部為黃色琉璃瓦,圓形石凳供遊客休息。漢江塔背靠城墻,面向漢江。它有兩層樓高,三個房間寬。屋頂用金色的瓦片和紅色的柱子和墻壁裝飾,非常壯觀。著名學者饒宗頤題寫了《漢江塔》。田璇館是壹座大型木結構建築,有拱門和橫梁,紅墻黃瓦,金碧輝煌,而且是兒童節。亭北側高聳的石佛燈塔高7米,仿唐代石質經典建築造型,三層六角,四周雕有佛像、蓮花、雲紋圖案。米色佛燈,指的是以前掛在亭前桅桿上的燈,以前晚上照得很遠。由於該段漢江急轉彎,船只看到航標燈就會知道潮州府城就在眼前,必須小心穿越激流。登上米色景區山頂,站在古城墻北端的“觀瀾閣”上,頓覺心胸開闊,天地壹體,大有“取遠山吞漢江”之勢,山川美景近在咫尺。景區內山上的古井,就是被譽為“廣東第壹井”的金山古井。史載:“井深百余尺,可飲萬人。" 8.鱷魚渡秋風潮州城外北堤中間有個古渡,叫鱷魚渡。這壹段河面很寬。過去的秋時節,渡船往來於兩岸之間,可以壹面風三面航,壹派“輕舟為清風,載西載東”的秋風美景。相傳唐元和十四年(819),韓愈被貶為潮州府刺史,文娥江(今漢江藝兮段)經常有鱷魚出沒,人畜相害,所以作為驅趕鱷魚的紀念。這裏每年秋天,來自四面八方的帆船都可以在河上航行。鱷魚遷徙到海上後,潮人感受到了韓愈的德行,於是稱之為“鱷魚渡秋風”。過了亭子就毀了,景色不復存在。20世紀80年代,海外華人捐資在舊址修建了壹座鱷魚館。整個亭子用花崗巖砌成,兩層四柱,回廊欄桿,端莊典雅。館內有鱷魚祭祀臺,題寫“鱷魚渡秋風”和“鱷魚祭祀臺”。亭內有壹條栩栩如生的石鱷,背上立有石碑,正面鐫刻韓愈祭鱷全文,背面鐫刻鱷魚渡亭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