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的報告,中國有超過1億的精神病人。每年自殺人數為287000人,有200萬人試圖自殺。焦慮、自閉、自閉等心理疾病層出不窮...雖然我們可以找出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等其他原因,但如果深究根源,那就是佛道中的貪、昧、三毒。
精神上的負面影響與金錢有關,但金錢並不能解決這些問題。雖然藥物可以緩解壹些癥狀,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小覷。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實踐來解決。
本文介紹如何面對貪欲三毒之壹的貪欲。
壹、貪婪的危害
貪婪有很多種:對金錢的貪婪,對性的貪戀,對名聲的貪婪等等。只要我們有貪欲,任其自由發展,不受控制地發展壯大,它就壹定會無限膨脹,使我們得不到滿足,被它奴役。短暫的壹生,在對虛幻目標的絕望追求和試圖填補欲望的空白中虛度。當我回顧我的人生時,我發現快樂的時光很少,而不快樂的時光卻占據了我人生的大部分。貪婪不僅會毀了今生,還會毀了來生;妳不僅會毀了自己,還會毀了別人。
以搶劫為例。人因為貪婪,去搶別人的東西,不僅毀了自己的壹生和來世,也毀了別人的壹生。
每個人都想過上幸福的生活,包括動物,但還是有很多人不幸福。主要原因來自於內在精神上的壹種因果關系。當我們想要擁有更多的物質時,欲望只會讓我們付出更多,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實現願望。同時,我們的壓力會更大,我們的生活會更匆忙,我們的閑暇時間會更短。最後,我們的幸福感會被完全剝奪。欲望的初衷雖然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幸福,結果卻毀了我們的幸福。所以要適當調節欲望。
佛祖釋迦牟尼說輪回是痛苦的,但佛祖並沒有完全否認輪回中也有相對的快樂。釋迦牟尼佛常說,不殺生不偷不贏不犯錯,盡力行善,就能享人之福。人與自然的福報是相對的幸福,而不是痛苦。但這些表面的快樂都是短暫的、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永恒的。所以佛祖經常告訴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足夠的勇氣面對疾病和死亡。
世人認為欲望是人類發展的動力。佛教不會否認這壹點。大乘經典裏說,只有發起須彌山那樣的自持,才能成佛。所謂的自我執著,就是對自我的執著。雖然佛教通常禁止執我,因為執我會導致貪婪和瘋狂,但這裏的執我可以成為追求解脫的動力,某種程度上也是壹種欲望。沒有成佛的欲望,就不會學佛,不會渴望解脫,不會發願利益眾生。真正的實踐是壹個龐大、艱巨、漫長的工程,需要足夠的勇氣和動力去實現目標。勇氣的源泉是成佛的欲望。阿羅漢小乘沒有這種欲望,所以沒有成佛的動力,只追求自己的解脫。
欲望可以分為壞欲望和好欲望。善欲是修行成佛的動力。如果世俗紅塵的欲望過度,反過來也會自我毀滅。
當然,我們不能壹開始就放棄所有的欲望,這既不現實,也沒有必要。大乘佛教很人性化。它並不要求所有修行者都是苦行僧,而是倡導壹種不落於中間的生活方式。所謂中道,就是不要太極端。比如我本來有條件過上相對舒適的生活,但是我以為我可以通過苦難來擺脫,我卻故意不吃不喝,穿著破衣爛衫。這些做法不僅對練習沒有幫助,有時還會成為練習的障礙。相反,過著奢華的生活卻不懂得珍惜幸福,也是壹種極端。宜選擇中道,適當控制自己的欲望。
欲望就是貪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貪婪包括對財富、情欲、名利甚至解脫的渴望。狹義的欲望只是對名利等的壹種貪求。我們要適當的控制自己的欲望,否則會造成很多痛苦。尤其是貪婪給人帶來的痛苦,危害更大。比如夫妻壹方出軌,另壹方卻舍不得放手,會導致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打擊。輕微的,當事人患有抑郁癥,生不如死,嚴重的,甚至可能走向死胡同。在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控制欲望了。既然對方已經不喜歡自己了,再痛苦也只能傷害自己,何必呢?所以早在2500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就說過,破壞別人的家庭是非常嚴重的罪行,叫做惡,被列在十惡之列。在2500年之前,這個問題並沒有那麽突出和嚴重,但現在它確實是壹個非常嚴重和普遍的社會問題。
當然,世俗的人不那麽容易放下,但如果能按照佛教的方法去做,也沒那麽難。很多人因為不知道方法而愚蠢的選擇了死胡同。如果有辦法,放下並不難。婚姻結束了,就讓它自然結束吧。控制自己的貪欲,理性對待情緒變化,就能走出情緒困境。控制貪婪不僅對現實生活有很大的幫助,還能引導我們走向解脫。
以前很多人認為物質發展,生活問題解決了,就沒必要學習佛教和傳統文化了。但是現在我們發現這些精神食糧和安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人和動物不壹樣,豬吃飽了就能睡覺,沒什麽好擔心的。解決了溫飽問題後,人會有更高的追求。如果沒有,那就痛苦了。這些痛苦不是錢可以解決的,迷信當然也解決不了。必須通過自己的訓練來解決。訓練方法有很多種,壹定要找到壹種明智理性的。
二、貪婪的原因
就像當溫度、濕度、空間都具備的時候,種子就會長成幼苗,這就是所謂的內業。貪婪有三個原因:
第壹,每個人都有貪婪的種子。只有不止壹個地方的菩薩和阿羅漢摧毀了貪欲的種子。即使是普通人沒有貪念的時候,即使是深度睡眠的時候,貪念的種子也壹直存在心裏,只是貪念不明顯,這才是最大的根源。
第二,外在因果報應。比如看到隔壁鄰居的車比自己的好,就會產生壹種貪念:我壹定要買比他家好的車!當妳沒有看到鄰居的車,後續的想法就不會產生。所以,看到鄰居的車是這種貪念的外因。
心理學家的壹份調查報告顯示,每天看壹個小時的電視,壹周肯定會多花4美元。因為電視廣告會讓我們不明智地買回我們不需要的東西。此外,信用卡消費也會超過現金購物的金額。因為刷卡的時候知道要付錢,但是感覺不是那麽明顯,所以無所謂。另壹方面,現金則不同。可以看到錢包裏的錢越來越少,這都是心理作用。
有了外緣,就可能有各種煩惱,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不理性,這也是最關鍵的。外界因素* * *造成的煩惱,佛教稱之為非理性。也就是不理智,不合理,不現實的想法。
如果妳能在看完電視廣告後控制自己的心態,讓自己不貪心,那麽即使每天看各種廣告也不會有購買的沖動。
第三,避免麻煩的方法
三因累積之後,煩惱就會出現。如何解決它們?
第壹,從根本上根除我們心中的煩惱種子,只是我們還沒有這個能力。
第二,避開外沿。
比如不看各種廣告,不看鄰居的車,也可以減少壹些欲望,避免壹些欲望帶來的痛苦。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出家人或者真正的修行者,應該盡量在偏僻安靜的地方修行,那裏沒有豐富的物質,外界因素帶來的煩惱自然可以避免,但這不是最好的辦法。
第三,消除不合理的意圖。
比如以前看到新推出的電子產品,買不起就覺得很慘,買了就很囂張。我以為我很偉大:“名牌包包手表只有我買得起,其他同事都沒有”,以至於我自大到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最後走下坡路,拋棄了家人。
雖然有些商品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沒有,確實會很不方便,但是商品的品牌往往關系到面子和虛榮。在滿足虛榮心的問題上,我們需要控制非理性。
對人的貪婪也是如此。比如我喜歡壹個人,對方卻不喜歡我。當妳陷進去的時候,妳可以把眼前這個人形象化,然後靜下心來想:這個人真的有我想象的那麽有魅力嗎?我為什麽喜歡他?是外貌,才華,金錢,權力,名氣,還是其他?
第四,面對貪婪具體修改法律
面對貪欲,修行法門有兩種方法:壹是世俗真理的修行;第二,取義修行。
世俗真理的實踐
修行世俗真理也有兩種途徑:壹是不潔觀;第二,無常的概念
1,不純。
在小乘佛教中,有各種各樣的不潔行為。通過這些修正,可以抑制貪婪。下面簡單說壹下不純觀的培養。
首先,靜下心來想壹想:我所有的失戀和離婚帶來的痛苦,都根源於貪婪。因為我貪戀對方,所以會造成痛苦。如果我不貪心,我也不會這麽慘。讓我痛苦的是我自己的內心。傷害我最大的禍根是我自己,不是別人。
我們過去通常的做法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因為他沒心沒肺,不忠誠,因為他喜新厭舊,這讓我很沮喪,把我逼上了絕路等等。,但實際上是我們自己的心在堅持。
很多人相愛的原因往往是外貌。我們從壹開始就這樣。只要我們的眼睛看清楚了第壹反應,我們就不會繼續觀察,立刻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請妳想壹想,什麽是外貌?
眼睛看到的其實是皮膚。佛經裏也有說,如果沒有皮,大家直接看到皮裏面包著什麽都會覺得惡心。沒有人喜歡肌肉,骨骼,血液等等,皮膚只是覆蓋在這些東西上的薄薄的壹層。這個人體真的是妳想要喜歡的嗎?經過這樣的觀察,最後真的找不到喜歡的對象。
2,無常觀。
鑒於對金錢的貪欲,我們可以認為:雖然這個人目前很有錢,但是他的錢是怎麽來的,就不得而知了。說不定下個月他就沒錢了,連人都可能被關進監獄。這不是危言聳聽。每天報紙電視網絡都有這樣的新聞。
對於人的堅持,我們可以這樣想:雖然這個人現在很帥很漂亮,但是如果兩三年後他(她)會慢慢衰老,他(她)的長相會越來越差。
佛陀的方法是公認的邏輯推理,而不是教條式的信仰。佛陀告訴我們,皮膚下有36種不潔之物,如細菌、微生物、寄生蟲等,像螞蟻的巢穴壹樣又臟又亂。不僅如此,所謂的美醜也只是符合大眾的審美而已。也許在外星人或者某些種族的人眼裏,人類公認的美女可能就是醜女。即使是美女,看久了也會產生審美疲勞。更何況,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女會變老,美女不再年輕。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深刻的認識到,真的沒有絕對的,真正的美,帥,漂亮等等。這時候我們的心會放松壹點,不會過度糾結和焦慮。經過進壹步的觀察和思考,妳可以慢慢放棄原來的堅持。
當然,不要這樣對家人。畢竟我們都活在世上,沒必要完全放下現有的因緣。但是,如果家庭能適當做到這壹點,就不會導致離婚和家庭破裂,妳也可以適當控制自己的貪欲和控制欲。
快樂和痛苦的主人不是上帝,而是他自己的心。想通了,就開心了。失戀或者離婚都沒關系。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比較自由自在。
在智慧燈和四法印的修行中介紹了無常概念的修行細節,麥彭仁波切說得非常清楚。在小乘佛教不凈觀的修行中,不凈觀也得到了徹底的闡釋。
剛開始可能有點排斥,不習慣,不願意修。這時候我要說服自己,壹定要修復。這是我唯壹的選擇。繼續受苦是沒有用的。不值得繼續執著於這樣的人。我想拯救自己。
修不凈觀和無常是很有用的。如果妳能定期觀察這些做法,至少不會走到死胡同。但如果只是燒香拜佛,而根本不修行,佛教徒在精神沖擊面前也可能會走向死胡同。有些人明明知道這些道理,卻做不到。那是因為我們的修行不夠強。
(2)取義的做法。
取義的做法,就是用空的觀點對待自己的煩惱。
1,第壹修正案
先把執著的人形象化在自己面前,然後靜下心來想:
我到底喜歡這個男人什麽?其實雖然在我的視野裏,他是這樣的人,但實際上他並不存在。就像汽車是由各種零配件組成的壹樣,除了零件,沒有真正的汽車。所謂的車,只是自己的壹種錯覺。同樣,人是由皮膚、肌肉、骨骼組成的,所有的東西都是壹個壹個分解的,甚至每個細胞、神經元都是分解後的,就像在屍林裏看到的場景壹樣。如果這些東西都是人,屍體也應該是人。可見身體不是我喜歡的人。
我喜歡的是精神嗎?不盡然!我永遠不知道對方在想什麽,所以我無法喜歡對方的精神。可見我喜歡的和愛的都是假象。經過這樣的分解,即使沒有悟空的證據,對消除執著也有很大的幫助。
壹直在想:我現在需要的是給自己的堅持降溫。如果堅持不斷升溫,妳將無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可能把自己逼到絕路,不劃算。對於壹個完全不喜歡自己,不在乎自己的人來說,為什麽要這樣去嘗試死亡呢?這真是莫大的諷刺,只能證明妳的愚蠢。這種循序漸進的思維壹定會有非常好的效果。可以慢慢放下對方,重新安排生活工作學習,勇敢面對未來。
心理方法只能暫時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像吃了鎮靜劑止痛壹樣。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用佛法的方法,靠令人信服的理論。等我們想通了,痛苦就再也不會發生了。
就這樣,小乘修行者成功地控制了自己的貪欲。這表明這種方法是有用的和準確的。
2、第二修正案
這個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當我非常痛苦的時候,我會冷靜下來,告訴自己,雖然我覺得難以忍受,很痛苦,但痛苦是什麽?我們肯定會說,受苦的是我的心,是我的精神。那什麽是精神?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痛苦和精神是分不開的,精神變成了痛苦的狀態。如果妳靜下心來,進壹步看精神本身,妳可能會恍然大悟,就像看到了空。至此,精神上的痛苦現在消失了,根本沒有所謂的痛苦和精神。
這時候,失戀的人不會恨對方,反而會感謝對方:如果對方不嫌棄自己,每天帶著自己環遊世界,吃海鮮,喝紅酒,總有壹天,我們還是會分道揚鑣,前面的路肯定是地獄,怎麽可能有覺悟的機會?正是因為對方拋棄了我,我才有機會去修行,去開悟。我怎麽能不感謝他呢?苦難的另壹個好處是,苦難過後,妳會變得更加同情和體諒別人的苦難,然後努力把自己的方法告訴大家,讓更多的人走出困境。
沒有觀察的時候,就像做夢壹樣。夢見逃跑、被追殺、被拋棄等各種痛苦。觀察之後,就像從大夢中醒來,壹切都消失了,不存在了。
當然,要達到這樣的狀態,需要壹個條件,那就是往前走。雖然前行的修行很枯燥,但是人們並不喜歡,比如磕頭,奉茶,念誦金剛杵百字經壹百遍等等。但如果妳喜歡它的結果,妳就要為它的過程付出代價,這就叫因果關系。不種因,求果,是異想天開。
這就像壹個農民在種莊稼,雖然這個農民真正需要的不是耕種,而是豐收。但為了收獲,我們必須耕耘播種,我們必須勞動和汗水。同樣,如果妳想有壹天頓悟,不要忽略過程,認真去做,不要省略任何壹個環節,達到標準,才有可能看得清楚。
對有些人來說,離婚是沈重的打擊,但對有些人來說,離婚也是壹種宿命。同樣的情況對有些人來說是逆境,對有些人來說是順境,等等,比如失戀,生病等等。《智慧燈之光》裏有很多方法,比如如何面對快樂和痛苦,如何把病痛變成修行等等。解脫還是地獄,取決於此生的幾十年。有了佛的智慧,才有可能達到忍辱成功的境界。
壹切法空如夢,這壹點在六祖壇經、密宗,尤其是大圓滿中表現得非常清楚。憲宗寫的《包姬靜》中有壹篇是《葉佳品》,講的是葉佳和釋迦牟尼佛的壹段對話。這款產品在中文版的《寶濟經》中剛好缺失,而在藏文版的《寶濟經》中卻有。尊者葉佳問釋迦牟尼佛他的心是什麽樣的?釋迦牟尼佛告訴他:過去的心已經消失,不復存在;未來之心尚未誕生,不存在;而當下的心,依然不存在,是空的。這雖然是名門經典,但是很透徹,很清晰。金剛經裏也有這麽壹句話:“過去的心得不到,現在的心得不到,將來的心得不到。五祖這麽壹說,六祖恍然大悟,心是不存在的。如果妳能突然意識到這壹點,失戀離婚都是值得的。
不失戀是不可能實現的嗎?當然不是。先練壹練,再從中學起,再進壹步練禪定。就算沒有打擊,也能證明悟空的本性。這樣不是更完整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逃避困難和痛苦。釋迦牟尼佛不僅沒有讓我們逃避,反而教會了我們很多勇敢面對的方法。訓練自己的意識,最好能證明悟空。證明悟空之後,妳可以變得非常強大,不受任何外界影響。之後我會想,雖然我很強,但還是有那麽多眾生不懂道理,沒有經過訓練,我就去幫助他們。這叫普度眾生,墮落眾生。我們天天說“化眾生”,其實完全可以付諸實踐。
我們生活在幻覺中。當我們相信這種錯覺的時候,它會給我們帶來暫時的快樂,痛苦,恐懼等等。但這壹切都是發自內心的。壹旦知道是幻覺,就不會那麽執著,慢慢就釋懷了,至少不會吃太多苦,不會產生痛苦。
《入華釋》裏有個故事:從前有個王國,有個算命的很準。他告訴國王,七天後會有壹場雨,這場雨是有毒的。誰喝了雨水,誰就會發瘋。國王聽了這話,蓋上了自己的井蓋,防止雨水進入,但沒有通知其他人。七天後,真的下雨了。當人們喝下雨水時,他們都瘋了。只有國王和他身邊的幾個人不瘋,但所有瘋的人都說國王瘋了。國王忍無可忍,最後喝了雨水,和大家壹起瘋了。
這就是現在的事實。全世界70億人都在追求相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任何人只要發表壹些不同的看法,很多人都會認為他有精神病。其實我們都是精神病。當每個人都有心理疾病的時候,這種心理疾病就合法化了,合理化了。所謂合理合法,符合大眾的想法。從開始到現在,這就是世界的規律。釋迦牟尼佛打破了這個規律,所以很多人想不通,說佛教是錯誤的,消極的,悲觀的。原因和前面的故事壹樣。
佛祖釋迦牟尼能理解我們。他早就猜到我們會這樣反對他,所以他在佛經裏說:世人肯定的,我就肯定。我不會與世界爭論,但世界會與我爭論。意思是:普通人沈迷於幻覺和迷茫,所以會把幻覺當成現實,以至於痛苦不堪。而是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是錯誤的,固執地堅持自己的錯誤,以至於無法擺脫。
希望大家以後面對各種痛苦的時候,不要總是怨天尤人。世界上沒有痛苦,痛苦與我們無關,純粹是別人帶給我們的。或多或少,我也有責任。即使不是今世的錯,也和前世的錯有關。學會承擔責任,勤修,化解痛苦,教育眾生,才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