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葉縣的全誌說,東海寺在城西北十八裏處。韓誌筆記:臨朐(臨朐市,在萊州市北朱王村)有壹座海水神社,宋開寶六年重修,神社已初具規模。前面立了壹個石坊,上書“朝宗”。歷代的修復都有不同的稱謂。明起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稱嶽瀆,盡行封爵,改稱東海神,特許國事,並派官員通報。
在海水寺的基礎上,最早的“東海寺”建於北宋時期(公元973年左右)。相傳宋太祖趙匡胤在萊州被殺,壹路被敵兵追殺。只剩下他壹騎,匆匆躲進海水寺,已是疲憊不堪。於是我許下了壹個宏偉的願望:如果我能避開這個難關,我壹定會重建這座寺廟。果然諸神保佑,但敵兵什麽也沒看見就闖進了廟裏,毛安然脫險。趙匡胤即位後,派大將鄭子明到萊州修建“東海廟”,每年春秋或遇有國事,派官員祭海。
作為歷代祭祀東海之神的特定場所,海神祭祀儀式自舜時代就已存在。三代之後,諸王拜天地拜海神。自秦漢以來,歷代君王都在東海舉行大規模的祭祀儀式。其規模和規格堪比泰山和曲阜,被認為是中國三大祭祀之壹。
此後,元明兩朝相繼增建,已具相當規模。然而,明鄭德七年(公元1512)不幸毀於戰火。嘉靖、萬歷兩朝再次擴軍。上壹次大規模修建東海寺是在清朝。清朝皇帝重視東海殿的祭祀活動。康熙和乾隆都曾贈送禦書,並撥款維修寺廟。尤其是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七月,停泊在廟島(今長島)的英軍戰船派兵入侵萊州,企圖登陸,卻壹次次被海浪擊退,連續五天海浪不減,英軍被迫離開。後來皇帝聽說了,從軍方撥款重修東海殿,說得好聽。
在這裏土生土長,70歲的老人告訴記者,“小時候聽老人說海神波塞冬的雕像可以有10多米高,遠遠就能看到。要說那些東西留到現在,比蓬萊閣好很多倍。現在這裏只剩下兩堵破墻了。”
經過幾代人的精心修繕和擴建,東海寺已成為中國沿海地區壹批面積遼闊、規模宏大、布局有序、氣勢雄偉,集古建築藝術、雕塑藝術、繪畫藝術和民俗風情於壹體的古建築群。是當年山東三大古建築群之壹,堪比泰山岱廟、曲阜孔廟。
坐北朝南的東海寺,據說占地40多畝。它有三個庭院,中間是正殿,前面是廟門,後面是寢殿。大門前有壹根高高的旗桿,三門四柱的白石方上橫寫著“朝宗”二字。布滿門釘的朱紅色大門,由巨大的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
石獅蹲在兩邊。民間傳說,東海寺在明代隨著萊州府城大規模擴建。正殿的規則是仿照北京紫禁城太和殿設計的。據說只比太和殿矮了三層,被歷屆政府用作祭拜海神波塞冬的場所。每壹次擴張都被法院指定了用途。
據介紹,寺內的禦碑亭藏有清康熙皇帝禦書《海天浴》碑文30余篇。豫北亭前,東南有鐘樓,西南有鼓樓。兩側九廊,壁上繪有“海山雲龍像”壁畫。禦碑亭後是正殿,寬五間,深三間,鋪黃色琉璃瓦,鑲藍、綠、紫邊。屋檐下橫掛著壹塊巨大的牌匾,上面寫著乾隆皇帝手書的“萬牌朝宗”四個大字。大殿中央是東海之神——東海龍王的雕像。正殿四壁上有壹幅海神龍王“出宮入海市蜃樓”的彩繪,描繪的是海神龍王以禦詔充軍的方式發號施令,出宮求雨。風女、雨師、雷公和電母眾神壹起展示了他們的偉大力量,雨後,眾神將阻止並帶著波塞冬的龍王凱旋而歸。這就是著名的“海神壁畫”。壁畫場面宏大,精神壯麗,神形各異,氣勢磅礴,造型生動。據說是唐代畫家吳道子所作,又被稱為“葉縣八景之壹”。
正殿後院有個“龍王”寢殿,也叫“母廟”。寢殿東南有壹座“風雲雷雨寺”,內有風、雲、雷、雨四神的圖像。西南面是祖母廟,即祖母廟,裏面建有祖母拄著拐杖,身旁蹲著壹條白狗,俗稱“打狗婆”。相傳是趙太祖趙匡胤為報答孫媽媽的美餐,紀念孫媽媽而建。寺東北有壹座“邵麗閣”,俗稱“望海樓”,是海神廟的最高點,登高可飽覽東海風光。廟裏還有其他的小神廟。寺廟周圍有楊樹、柳樹、香椿、榆樹、松柏等樹木千余株。自北宋重建東海寺以來,農歷正月十八、四月初三、六月十三、十月初三是祭海神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