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項目從籌備之時起,就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註。壹方面依托上海報業集團這壹國有媒體大鱷,黨報性質濃厚;另壹方面,東方早報憑借其對乳制品行業三聚氰胺的重磅報道,與財新網和南方日報壹起成為新聞業的標桿。
可以看出,上海報業希望通過《澎湃》等項目實現多維度的突破。首先是模式。按照邱鑫的設想,《澎湃》應該成為“國內第壹個新聞問答產品”。通過與讀者的互動,可以區分真假謠言,並實時更新驗證結果。這澎湃此次發布的App設計了“提問”和“追蹤”兩大功能。前者幫助讀者提出問題,後者方便讀者閱讀感興趣的相關話題並長期跟蹤。但這些模式和功能上的創新是否成功,取決於能否適應讀者的閱讀習慣,帶來良好的閱讀體驗。讀者的“提問”能否內化為新聞生產的壹部分,不僅取決於用戶的活躍度,還取決於編輯是否有主動性,以及管理團隊是否為這壹環節設置了合適的考核機制。
上海報業在資本結構上的突破也值得關註。據了解,初期投資的“澎湃“項目達到了3-4億元。有些來自政府,有些來自財團。聯想旗下的弘毅投資此前也傳出了入股的消息。此外,核心成員“澎湃“還實現了項目入股,這在其他媒體項目中並不多見。據了解,上海報業旗下的另壹個新媒體項目Interface也找到了兩家上海本地的券商成為股東。不得不說,多元化股權方式是上海報業新媒體項目的最大突破。這種股權模式的突破並非心血來潮。在邱鑫年初的講話中提到,報業集團在未來的資本構成中將考慮吸收文化資本、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和社會資本。在制度安排上,也會考慮采用核心團隊投資持股,設計股債結合的結構安排。
當然,大多數人關心的是上海報業盈利模式的探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的是上海報業的自我定位。在此前的媒體采訪中,上海市委宣傳部長徐琳曾表示,上海報業集團以統籌管理為主要職責,負責制定集團整體發展戰略和國有資產管理運營。上海報業擁有房產、上市公司等資產,這些資產未來顯然會承擔更多的盈利任務。
對於媒體業務,邱鑫有了明確的規劃,那就是報紙業務將面臨“第三次出售”。前兩次銷售是“賣報紙”和“賣廣告”,第三次銷售是“賣服務”。針對這種變化,上海報業媒體轉型的任務就是如何發揮傳統媒體社會資源豐富、信息流匯聚、公信力強等核心優勢,布局紙線下垂直行業,向讀者銷售服務,將讀者轉化為客戶,最終形成取之不盡的金礦。由此看來,在上海報業集團的布局中,“澎湃”等新媒體平臺未來的作用是聚集用戶資源,承擔集團盈利的“中端”而非“端”環節。
或許,對於傳媒行業來說,上海報業集團能否成為轉型典範,本身就是壹個偽命題。因為其特殊的背景,提供了商業媒體羨慕的資源優勢。否則,我們很難想象在平面媒體日漸式微的當下,“澎湃”項目能成功獲得3億、4億元的投資。那麽,“洶湧澎湃”能給我們帶來什麽?
美國知名媒體作家比爾·科瓦奇(Bill kovac)和湯姆·羅森斯蒂爾(Tom Rosenstiel)在《真相》中寫道,未來,新聞消費者對新聞的需求將集中在八個主要功能上:評價者、解釋者、調查者、見證者、賦權者、聰明的聚合者、論壇組織者和新聞榜樣。這些功能與邱鑫對“澎湃”的定位不謀而合。在這樣壹個傳媒業“最壞的時代”,在事件中分清真相與謠言,確實難能可貴,這依然可以成為上海報業集團改革執行者的核心目標之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