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隋朝強大的國力相反,這個王朝只存在了38年,就被唐朝取代了。它是如何在短短幾十年內積累起如此巨大的財富的?在如此富裕的情況下,它是如何被唐朝摧毀的?
大致說來,隋朝驚人的財富是通過兩種途徑獲得的。首先,它繼承了北周和陳朝留下的豐富遺產。二、隋朝的相關制度:賦稅制度和均田制。
之所以用“基業”壹詞來形容隋朝的改朝換代,是因為隋朝不同於唐朝、明朝、宋朝,它不是壹個挨打的世界,沒有經歷過浪費金錢金錢和動亂。隋文帝隋文帝通過北周景帝的禪定,開啟了隋朝。北周豐厚的遺產沒有被戰爭埋沒,從容地迎來了變革。北周留下的財富除了物質財富,還有遼闊的疆域和豐富的人口。
然後在文帝和楊迪的統治下,隋朝的人口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這是由於隋朝的稅收制度,稅收與戶籍有著密切的關系。
隋朝的戶籍每年查壹次,每個人的名字都要登記在戶籍上,非常嚴格,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要交稅,但是主要的稅還是以戶為單位征收。但隋朝有壹條規定,男女成年後必須結婚,否則要多次納稅。無奈之下,百姓只好在孩子成年後,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讓孩子盡早結婚。
然而,已婚夫婦被算作壹個家庭。長期來看,隋朝人口不斷增長,戶數增加,隋朝征收的稅收自然也就增加了。隋朝除了按人頭、按戶納稅外,還要交租稅。
這個“租”指的是土地的租金。隋朝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即無主地按人口劃分。哪家人口多,得到的土地就多,租金也相應增加。就這樣,百姓被人口稅、戶口稅、地方稅層層盤剝,最終進入隋朝國庫。
說到隋朝,後人不禁想到“重稅”四個字。
隋代人口的增加也促進了經濟和農業的發展。畢竟在古代,人口是第壹生產力。因為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太平盛世,“民以食為天”這句話自古就適用。但是古代沒有現代社會先進的技術和自動化設備,所以農耕需要人力來完成,隋朝也沒有人口不足的煩惱。
在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下,隋文帝和隋楊迪熱衷於建倉儲糧,包括甲倉在內的“天下第壹糧倉”就出自隋二帝之手。
隋朝人財、糧、稅豐富,自然國力強大。
隋朝國力強盛,不僅表現在隋唐大運河的修建上,還表現在楊迪皇帝的高句麗三征上。
眾所周知,打仗花費很大,但楊迪東征高句麗時,竟然出動了654.38+0萬大軍。什麽概念?戰爭中最重要的是什麽?是儲備壕,裏面都是各種物資和食物。如果把壹般的1萬人的概念換算成糧食,那麽每個人在1天內至少需要1公斤糧食,1萬人壹天需要1萬噸糧食,足以看出隋朝驚人的財富。
然而,僅僅過了38年,隋朝就被唐力皇室取代了。這其中有很多必然的原因,從隋朝的上述做法中可以窺見壹斑。
首先是隋朝的賦稅制度和均田制。雖然在這種制度下,隋朝征收的賦稅如流水壹般,國庫充實而富有。但這只是“藏富於國”,只是隋朝統治階級的財富,與能載舟,能覆舟的人無關。相反,隋朝國庫有多充實,人民所受的壓迫就有多沈重。
縱觀中國古代史,有多少朝代是因為“民怨”而滅亡的?人民和王朝之間出現了裂痕,就像壹棵大樹從內部開始腐爛。無論它如何施肥和栽培,無論它多麽枝繁葉茂,它的死亡只是時間問題。如果這個時候再來壹場“暴雨”,腐敗的速度就會加快。唐朝是隋朝的“暴雨”,從內部開始腐爛。
其次,隋朝人口急劇增加。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避免法定結婚年齡後加倍納稅,人民不得不早早結婚生子,以增加勞動力和土地。但是,隨著人口的膨脹,土地的短缺也會隨之而來。搬運土地的人數是有限制的。超過這個能力就意味著資源的匱乏。如果連最基本的住房和糧食資源都不能保證,必然導致動亂。
隋朝末期,人口已達4600萬。需要知道的是,唐朝最繁華的“貞觀之治”人口也不過13萬。相比之下,我們可以想象隋朝“僧多粥少”的現狀,這也是楊迪堅持征服高句麗的原因之壹。只有廣袤的土地才能緩解國內動蕩的影響。
最後,楊迪三次征征高句麗,開鑿大運河。雖然大運河在未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當代確實是人財兩空,無異於把大廈即將坍塌的隋朝從後面推了過來,加速了它的滅亡。
公元619年,李淵迫使隋煬帝尤楊退位,建立唐朝,標誌著隋朝的滅亡。隋朝積累財富的速度有多快,它滅亡的速度就是這片土地的幾十倍。至此,隋朝的壹切繁華都如過眼煙雲,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中。
後人在評價隋朝和唐朝時,經常說唐朝國力不如隋朝,僅從兩朝的人口和政府財力來比較,確實如此。但到了唐代,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之盛”、“大中之治”。這並不是因為當時的唐朝比較富裕,而是因為這壹時期的政治清明,尤其是貞觀年間。在唐太宗和李世民的統治下,唐朝恢復了動蕩的社會秩序,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朝雖然遠不如隋朝富裕,但卻比隋朝強大得多。這是因為唐朝的財富集中在百姓身上,唐太宗真正意識到“少施於人”讓百姓的生活比容易納稅的隋朝好得多。“藏富於民”才是真正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