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婺源(啟功鎮到婺源縣)
時間久了,我還是會想起路上遇到的壹個村子,離婺源縣城只有十幾公裏。村裏的房子都是典型的徽派房子,白墻白瓦上長著青苔。我猜他們可能有幾十年的歷史,應該有兩三層。山墻凸出的馬頭墻也讓建築看起來更高。
房子近似正方形,磚雕門是壹扇黑灰相間的窄木門。門前有十幾米的空地。有人種果樹,有人堆柴火。空地也毗鄰縣道,中間有壹條寬約壹米半的小水渠。門對面將建造石板或水泥預制板作為通道的橋梁。幾個孩子光著腳在渠裏走著玩,壹個洗衣婦坐在青石板上。運河裏的水很清澈,看起來很涼爽,偶爾會有幾片樹葉漂在上面。有人家門前有壹圈活水,裏面養著幾條紅鯉魚或者鯽魚。
我心裏感到壹陣喜悅。小橋流水人家的感覺還是挺好的,但是很少見到年輕人。也許和很多村子壹樣,他們都已經進城謀生了。在熙熙攘攘的宰熙市,他們會偶爾想起這樣壹個安靜的村莊嗎?
路邊有壹棟破舊的徽派老屋,壹邊沒有馬頭墻。可以看到房子的木梁框架,這是徽派民居很好的橫斷面。房子是典型的南方穿鬥式結構的木結構建築,比擡梁式結構節省木材,適用於房子空間不大的建築。雜草和磚塊散落壹地,似乎廢棄已久。
我在網上預定了壹家青年旅社,那是壹棟兩層的復式建築,在縣城的北面,緊挨著興江。當我拎著我的駱駝包上來的時候,客廳裏已經放假的大學生們正在愉快地聊天。胡阿姨開了這家青年旅社,帶我去了閣樓。房間裏有兩張壹米二的小床,窗戶朝南開,可以看到大半個縣城。閣樓的平臺上搭了壹個衣架,地上放了幾個長方形的花盆,有點像馬槽。
婺源縣城南青年旅舍
從七公鎮到婺源縣,騎了壹百公裏。雖然路程不遠,但也在山裏走了很久。我的腿又酸又腫,膝蓋因為長時間的彎腰拉直,疼得不得了。我扶著墻上的樓梯,就跪下來撲到街上,怕膝蓋撐不了壹會兒。
天快黑了,所以我出去找吃的。壹瓶冰啤酒,壹碗米飯,壹碟炒肉,25元,有點貴。回來的時候,路過壹家酒店。外面停著幾輛旅遊大巴,壹群戴著旅行社帽子的中老年人。這個時候,我還是很羨慕他們的。畢竟壹個人旅行有時候真的會很孤獨。
李坑景區
晚上,閣樓極其悶熱。我開窗,開門,甚至用濕毛巾降溫,但還是醒了很多次。直到天亮,我才騎著自行車來到十幾公裏外的李坑景區,這是離縣城最近的景區。李坑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李姓聚集的古村落。其建築特色是典型的徽派建築,與山水融為壹體。
60元的門票還是有點貴。進景區大門其實就是村口,要走幾百米才能到李坑村。期間要經過壹座“古橋”、壹座佛寺、文昌塔,再走過壹片白墻黛瓦的徽派仿古建築,才能到達真正的“李坑村”。
李坑村牌坊
所謂古橋,不過是新建的壹座小橋,原是中樞橋舊址。相傳宋代大觀B&B學者李侃捐資修建此橋,因其官名任中書,故稱中書橋。在宋代,放棄壹個中職校只是壹個空職校,沒有權利。不遠處是招攬生意的木筏船,船夫懶洋洋地坐在樹蔭下乘涼。李坑門樓上的雕刻比較簡單,按常理也是三開間。壹眼就能看出是為了近年來旅遊業的發展而設立的。遠遠的看到文昌塔還是感覺有點古老。進了文昌塔所在的院子,看著嶄新的木門,突然覺得很無趣。我伸手摸了摸柱子,是水泥的,更失望了。
在塔內沒見到多少工作人員,幾個櫃臺擺放了太極八卦的算命、風水書籍。看來景區對這個不在核心景區的仿古建築並不是很在意。所謂文昌,即雲紋享有通信,教育繁榮,也是明星的官方名稱。我們也稱之為“文曲星”。歷代文人都有崇拜文曲星的星官,很多地方都有文昌閣或文昌塔。之前去過鵝湖書院,文昌閣曾經矗立。可見古代文人對文昌閣的重視,文昌閣與文廟相連。據說,耕田打柴,捕魚讀書的李坑,出了100多位官員和富家賈,村裏中國人代代相傳的作品近30部。文昌星的崇拜度自然不低,可惜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對人類的天賦關註不多。
文昌閣
路過佛寺時,沒有看到駐守寺內的僧人,只有賣香的小販和拜佛的遊客。這還是壹座現代的仿古建築,歇息在山頂。核心景區前有壹個嶄新的徽派仿古建築群,是壹條空蕩蕩的商業街。開業的店鋪不多,可能是新建的。
佛寺
走出古色古香的商業街,拐個彎就很熱鬧了。突然看到的是古老的徽派民居,白墻黑灰斑駁,高高的馬頭墻格外顯眼。壹條從山上流下的小河將村落風貌分成兩半,房屋沿著地勢依次建造,層次感很好,實現了山川與人的統壹,這與中國人壹直追求的天人合壹的理念類似。
徽派建築的發展史與徽商的崛起密切相關。
惠州位於安徽省南部山區。歷史上,中原人口多次南遷,其中壹部分在徽州定居。他們經常群居,把中原的宗族文化帶到了徽州,與當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徽州文化。
李航
但是隨著移民人口的不斷增加,原本山多地廣的徽州很難再靠種地養活這麽多人,於是壹部分人不得不外出打工經商以求生存,徽商由此誕生。
聚居在壹起的徽州人,自然把血緣、宗族作為經商的資本,在異鄉打拼,確實需要從族群上聚在壹起取暖。最終與潮商、晉商並稱為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商幫。
他們的主要產業包括鹽、茶、典當、木材等。,還有糧食、絲織品、文具等等。
在古代農耕社會,重農抑商是歷代王朝的既定政策。按照“士農工商”的順序,“商”在最後的位置。
徽商致富後,往往選擇回鄉買田,把錢和資本還給土地。同時,他們會大規模的建房,要麽是為了自己的晚年,要麽是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要麽是“不滿載而歸,總會回來建房的。”
我認為商業貿易伴隨著文化的交流與沖突,徽州民居不可避免的吸收了江浙地區建築的壹些因素,包括揚州、蘇州、杭州等徽商聚集的地方。這些因素與徽州的地方特色相結合,形成了今天特色鮮明的徽州民居。
文昌閣醫院
徽州村落的選址,踐行了古代流行的風水觀念,選擇背山面水,實現了負陰陽的格局。
李坑也是這樣,每家每戶,尤其是靠近河邊的房子,都是對著水開的。古人認為水也是財富的象征。流水進村,意味著財富進村,但水總是往下流,所以要把流水“鎖”起來,防止財富流走。通常的做法是在村口下遊建壹座跨水小橋,上面建壹條氣象廊,這是壹個視覺上的“鎖”。
剛進景區的時候,看到的小橋感覺也像個噴頭,進了核心景區也有個噴頭,應該是李坑的原裝噴頭。
走上石板路,徽派民居豎起的馬頭墻沿著山勢壹層層排列,很有層次感。
它的三級馬頭墻覆蓋著藍色的瓷磚,形狀像壹匹馬的鬃毛。從遠處看,它真的像壹匹馬在馬仔山之間奔馳。路上遊客很多,如果不是三三兩兩,就是帶著旅行社帽子的遊客。背著畫板畫素描的學生,也成了景區的風景點。用壹點墨水,幾筆就能勾勒出壹個山墻。
徽州馬頭墻
清澈的水流聲沒有被周圍嘈雜的人群淹沒。當妳靜靜聆聽的時候,依然會聽到流水擊打在圓圓的鵝卵石上的聲音,像壹條可愛的舌頭。幾塊石板用村民曬幹的幹菜或壹些谷物搭成壹座小橋。城裏的遊客顯然很驚訝,紛紛拿出相機繼續拍攝。
河邊有幾棟房子正在翻新或新建,原木色的柱子和混有水泥的磚墻,許多古老的建築技術已經被廢棄。有些房子的頂層和下面的墻之間有明顯的分層,原來兩三層的徽派房子加了層,方便更好的盈利。婺源發展旅遊業以來,很多像李坑這樣的古村落在經營過程中被非法改建,破壞了很多古建築的原貌,而且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