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傳世十大名畫之壹。是北宋的風俗畫,也是北宋畫家張擇端見過的唯壹壹幅傑作。這是國寶,現在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彩色。作品以長卷的形式,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北宋時期12世紀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它是當年汴京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狀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五米長的畫卷中,繪制了814個各種顏色的人物,包括73頭牛、騾、驢等牲畜,20多輛汽車和轎子,29艘大小船只。房、橋、塔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清明上河圖》結構嚴謹,長而不重,“闊而不粗,細而不瑣”,顯示了畫家精湛的繪畫技巧。整個畫卷就像壹部震撼人心的交響樂,在跌宕起伏中展開,在熙熙攘攘的場景中逐漸達到高潮,最後回歸平靜。
這幅畫卷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郊區風光、汴河風光和城市市場。展開畫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村舍、農舍、草橋、古樹、船只等。當春天重返大地,柳枝發芽,煥發出勃勃生機,炊煙緩緩升起,遠處有小橋流水,仿佛能聽到涓涓細流的流水聲。壹大早,幾個挑夫趕著驢進城。有轎夫、搬運工、馬等。路上,人在往城裏趕,京郊也有掃墓歸來的人。
畫卷中間是繁忙的汴河碼頭,也是畫卷中精彩的壹部分。熙熙攘攘的汴河兩岸,人流密集,高樓林立,糧船往來。畫面中,有人在茶館休息,有人在飯店吃飯,有人在街上閑逛。壹座精致的大型虹橋橫跨汴河。橋下很熱鬧。橋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壹輛獨輪車和兩頭騾子正向虹橋駛來。
兩個擡著轎子的人在橋面上喊著讓行人讓路,迎面走來兩個騎著馬的達官貴人。船只穿梭在橋下的汴河。有些船在卸貨,有些船在逆流而上。有的停在岸邊,構成了壹派繁忙的社交景象。壹艘滿載貨物的大船緩緩通過橋底。船夫們在船上忙碌著。有人用竹竿撐起船,有人用竹竿撐起橋,還有人雙手抓著麻繩。橋和河岸兩邊站著許多旁觀者。有些人向前看,有些人指指點點,有些人無動於衷,有些人擔心船的安全。
第三部分是以塔為中心的市中心街道,也是畫卷的高潮部分。街道兩旁有許多建築,如政府辦公樓、居民住宅和塔樓,還有酒館、肉鋪、茶館、寺廟、藥店、商店、肉鋪和寺廟。大的店鋪和房子都掛著燈籠,掛著各種牌子,比如正典,太陽店,趙泰成家。街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有騎馬的官員,有叫賣的小販,有坐轎子的家屬,有問路的遊客,有乞討的老人,有提著籃子的僧人等。可以說男女老少,官商無處不在。
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轎子裏的貴族傲慢,飯館裏的紈絝子弟肆意狂歡,街上的小販不停地賣東西,大門口的殘疾老人靜靜地等待著別人的施舍。畫卷的最後,畫家安排了壹個帶著包和手提箱子問路的人。他擡頭望向遠方,給這幅畫卷留下了壹種“言盡味絕”的審美意味。
《清明上河圖》直接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也符合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迎合了許多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感受,因此受到無數人的追捧,並逐漸被北宋朝廷統治者所了解、接受和欣賞。
在這部經典中,張擇端選擇將現實主義的創作思想與浪漫主義的思想緊密結合,運用長卷的形式進行整體構圖,並借助零散的透視,使整個畫面擴大了容量,從而刻畫出復雜多樣的事物,使畫面產生戲劇性的變化,使人物在狹小的畫卷中具有高度的藝術凝聚力和概括力。所以,這是現實主義藝術的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