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雷州、雷州府的名稱及其轄區的歷史沿革。
雷州市位於雷州半島腹部,是南北陸海交通的咽喉。它穿越遼闊的南海和北部灣,東望菲律賓,西望越南,南與徐聞、海南隔河相望,北經遂溪、湛江。天空與武陵、海通相連,被譽為“南方之地”。雷州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地處亞熱帶。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09 42 ' 12 "-10 23 ' 34 ",北緯20° 26 ' 08 "-265438。雷州有悠久的文明歷史,豐富的人文,豐富的資源,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宜人的風景和勤勞智慧的人民。那麽,雷州市的名稱和區域管轄的歷史是如何演變的呢?公元前355年,楚子雄被派往廣東鎮。此時的“楚火樓”建於雷州半島,以石城墻為界,也是雷州半島最早的古城。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前,趙佗平定南越,實行郡縣制,設立桂林、項、南海三郡。當時,雷州(未命名)屬於項峻。漢朝進化前204年(漢高祖三年),中原地區爆發農民起義,搶地搶掠戰爭不斷。趙佗乘機出兵攻桂林、鶴鄉縣,將桂林、湘鄉、南海合並為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趙佗自稱南越王,雷州城屬於南越國。196年前,漢高祖劉邦派呂嘉南到南越拉攏趙佗,給趙佗“南越王”的稱號。183前農歷二月,趙佗背叛漢朝,自稱皇帝。直到179年(西漢文帝元年),趙佗再次朝貢,恢復了與中央王朝的關系。此時雷州城的管轄權仍屬於趙佗管轄的南越國。112年(西漢丁原五年)四月,南越國呂佳發生叛亂,趙佗已經死了二十年。當年秋,漢武帝命將軍呂博德、造船將軍楊仆領兵鎮壓,直到次年十月才解決。此後,南越分為徐聞縣、高良、合浦三縣。這三個縣又分為九個縣:南海、蒼梧、玉林、合浦、膠頭、舊鎮、日南、朱雅和玉兒。此時的雷州市屬於合浦縣徐聞縣,合浦縣位於徐聞縣(也有說是現在的雷州市雷州市)。公元40年春(東漢建武十六年),交趾郡的姐妹們起兵造反,得到九鎮、日南、合浦等地蠻族部落的響應。起義軍先後攻占了嶺南地區的交趾、九鎮、日南、合浦等65個縣。自力更生才是王道,壹時間轟動全球。此時,合浦縣所屬的雷州落入征方手中。公元41年冬,漢光武帝命令富博將軍馬援和船將軍遠征南方渡趾。直到公元43年4月,遠征壹方的姐妹被殺,十字趾諸郡才被收復。公元43年,合浦縣由徐聞縣移至合浦縣,雷州市仍屬徐聞縣合浦縣管轄。從公元203年(東漢建武二十年)開始,全國地方行政以州、郡、縣三級制建立,壹直延續到南北朝。這壹年朝廷改交趾縣為交州,轄合浦等九縣,合浦縣還轄合浦、徐聞、高良、林雲、朱雅五縣。雷州隸屬膠州市合浦縣徐聞縣。三國時期的演變公元210年,孫權派蔔誌為交州刺史,帶兵入嶺南。此時合浦縣仍屬前五郡管轄,合浦縣令石燮投降蔔誌,加入東吳。膠州合浦縣的雷州轄區也變成了孫權的轄區。公元226年(五年),漢武帝孫權將膠州分為廣州郡和膠州郡。其中,廣州轄南海、蒼梧、玉林、高梁四縣,廣州府設在番禺。膠州轄合浦、交趾、日南、郁兒、朱雅五縣,郡治設在龍變(今越南河內)。此時雷州屬膠州合浦縣徐聞縣。公元228年,合浦縣改為諸關縣,雷州縣隸屬膠州諸關縣徐聞縣。公元242年(赤武五年),朱雅、郁兒兩郡叛亂,東吳出兵平叛。後來,諸關縣的徐聞縣和丹棱縣的轄區被統壹劃為朱雅縣。當時朱雅縣的管轄範圍包括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縣屬徐聞縣,隸屬膠州。此時,雷州屬徐聞縣、朱雅縣、膠州市管轄。晉朝南北朝演變公元280年(金太康元年),司馬燕調兵遣將,晉武帝滅吳棟,天下大壹統。中國有19個州。第二年,朱雅縣並入合浦縣,隸屬膠州。當時徐聞縣屬於合浦縣。此時雷州屬膠州合浦縣徐聞縣管轄。公元471年(宋七年)二月,廣州、膠州合並為越州,轄合浦等九郡,州設在合浦縣。當時雷州屬徐聞縣合浦縣越州管轄。到公元479年,合浦縣也從合浦縣遷到徐聞縣。祁勇明年將在合浦縣徐聞縣設立康杞縣。康杞縣轄樂康1縣,後改為康杞縣。康杞縣轄雷州半島全境,隸屬於越州。這時,雷州屬康杞縣、康杞縣、越州。公元523年(梁普通四年),在越州縣設立河州,州屬縣。第二年,康杞縣分為康杞、範沙、莘縣,不久又建立了磨羅、阿羅、雷川三縣。至此,康杞縣分為六個縣,雷州下轄賀州、康杞縣、雷川縣。隋唐演變到公元589年(隋開帝第九年),縣分為遂康縣和海康縣(今雷州市),海康縣的名稱由此而來。第二年,又增加了鐵扒縣(今麻章區湖光鎮老縣村)。到目前為止,雷州半島有八個縣,分別是海康、遂康、莫洛、阿羅、雷川、鐵扒、莘縣、範沙,都屬於賀州,州設在海康縣。公元607年,廢州改為合浦縣、徐聞縣,實行縣級建制。摩羅、阿羅、雷川三縣劃入海康縣。此後,徐聞縣歸海康縣管轄,縣設在海康縣。公元616年,高良同鎮守西安寶車策劃兵變,當時雷州半島被西安寶車占領。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冼夫人之孫、高州刺史馮昂領兵擊敗冼保車,海康郡歸馮昂管轄。第二年,撤銷徐聞縣,設立南河州,下轄海康、遂康、鐵壩、範沙四縣,州設在海康縣。唐朝貞觀元年,有道、州、縣三級建制。改南河州為東河州,屬嶺南路。此時雷州市屬嶺南路東河州海康縣。公元634年(貞觀八年),東河郡刺史陳文玉請朝廷改東河郡為雷州,雷州之名由此開始。唐天寶元年,雷州改海康郡。唐元年,復縣為州,海康縣改為雷州,轄海康、徐聞、濉溪三縣。宋元演變於公元971年(宋開寶四年)。趙匡胤、宋太祖派貴州道行壹營調遣潘美平定南漢,不久將雷州為雷州軍。公元997年,全國實行路、州(府、軍)、縣三級建制,天下分為十五路。雷州軍隸屬廣西南路,轄海康縣。65438年至0280年(元至17年),實行省、道(州、軍分區)、縣四級建制。成立海北海南路宣傳安撫部,位於雷州市,隸屬湖廣省。第二年,雷州軍改為雷州路、淩海康、濉溪、徐聞四縣。到1258,雷州市成立了海北海南路廉政來訪部。明清演變為1368(明洪武元年),雷州道改為雷州府,轄海康、濉溪、徐聞三縣。第二年,國家實行省、地、縣三級建制,改廣東道為廣東省。明朝洪武九年,行省改為公共事務部,原屬湖廣省的雷州半島與海南島、合浦合並為廣東布政司。不久,廣東被重新劃分為嶺西路和海北路。靈溪道位於肇慶,轄高州、肇慶兩地。海北路位於雷州,轄雷州、連州。1647年(清順治四年)二月,清兵入粵,此後雷州府戰事不斷。當年3月,兩廣總督童養嘉平定高、雷、連三屆政府。12月,雷州鎮連長黃如海、雷州鎮總參謀蔡奎從裏到外占領雷州政府,自稱包公。公元1648年9月,廣東提督起兵反清,派連長嚴占領高、雷、連、瓊。在1650,李鳴鐘(編號海是和雷宗的主要官員,他帶領軍隊占領了。直到1654年12月,清廷才派京南孤山鄂真巨馬拉將軍率65438+萬大軍南下,與尚可喜等聯軍會師,高、雷等被清廷送回。1669年,設立高雷連,分頭鎮守公路,隸屬高州府,轄高州、雷州、連州、羅定州。1730年,高州、雷州、連州合並為高連路,位於高州。1738年,廢除高連路,設立郜璉路,管轄高州。雷州、瓊州合並為雷瓊路,管轄瓊州。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海康縣分東北、西南兩角,10鄉,即都督、鹽德、鹽河。轄白沙、杜南、大埔、路楠、條排、郭利、條賢、南山、富柳、安廟、稍斜、安瀾、湯唯、五郎、迎風、官河、瑙、條堡、淡水等19社。宣彤元年(1908)壹月,海康縣所屬的19社被劃分為8個區。宣彤三年九月,辛亥革命爆發,雷州知府朱興義獨立,通電響應。海康縣令劉謙棄印而逃,連夜將該縣收歸日本。民國時期,海康縣分為3個區,49個鄉,451個保險公司。第二年,海康縣劃分為四個聯防區:壹、二、三防區為原壹、二、三防區管轄區域;第四防區為附市聯防區,包括第壹防區的蘇樓巷、夏河、官南、白源、東陽等五個鄉鎮的1鎮。1932實行新縣制,全縣設3區46鄉413保險公司。65438年6月至0947年6月,海康縣分為東、西、南、中、市五區。東區有東裏、新寮、調風、高磊;西有唐家、楊家、海天、七水;南部有北河、龍門、房身、烏石、秦都、英利。中心區有附城、白沙、南星、松竹;市區有雷城鎮和東陽鄉。當時的神堂、吉家、客路屬於濉溪縣西南地區。建國後演變為1949 165438+10月27日,仍名海康縣,隸屬雷州人民行政督察署。65438年2月5日,縣城解放,隸屬廣東南路專員公署。設置1個鎮和6個區,包括27個鄉鎮和128個行政村。1950年9月,海康縣劃歸廣東省高磊地區管轄。1952,11年6月,海康縣隸屬廣東省粵西行政區。1953年3月,海康縣分為1鎮和10區。1954年底,全縣重新劃分為1鎮和12區(含3個漁區),共137個鄉。1956年2月,海康縣劃歸廣東省湛江地區管轄,原三區新寮、龔港、東宋、北裏、金雞、甲坪6個鄉劃歸徐聞縣管轄。同年3月15,原屬濉溪縣的吉家、神堂劃歸海康縣管轄。1957年4月,徐聞縣第四區青桐、那布鄉劃歸海康縣。同年5月8日撤區並鄉,全縣1鎮無34個鄉。1958 165438+10月16、海康縣建制撤銷,南渡江以南劃歸雷南縣,南渡江以北劃歸貝勒縣,均屬廣東湛江地區。當年“公社”前,鄉鎮機構精簡合並,14個鄉,3個鄉鎮。1961年3月9日,恢復海康縣建制,隸屬廣東省湛江地區。5月29日,全縣劃分為13個區,區內設鎮和49個公社。1963,17年3月撤銷區,縣設19公社。4月25日,1979,海康鎮變更為雷城鎮。到目前為止,全縣有20個人民公社,下轄415個生產大隊。1984月,廢除公社制度,分區設鄉。全縣有18個區,3個區級鎮,297個鄉,17個鄉級行政區,2256個自然村。從1987開始,縣城部分鄉鎮撤並建鎮。1994年4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海康縣,設立雷州市。壹個縣級市委托湛江市管轄。雷州城壹直沿用至今。此時,全縣有雷城、白沙、府城、南星、龍門、英利、刁峰、東麗、高磊、北河、烏石、七水、房身、唐家、吉家、楊家、客路、神堂、秦都、松竹21個鎮,449個行政區(居委會),此外還有東方紅、幸福、南廣、火炬、金星、豐收、勇敢7個國有農場,龍門、吉家、唐家3個國有林場本文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