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東海寺寺史

東海寺寺史

中國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古代有崇拜“嶽鎮海瀆”的儀式或文化傳統。追溯起來,這種儀式制度起源於古老的原始宗教。幾千年前,在文明的初始階段,出於對自然的無知和敬畏,古代先民曾經把壹切超出人力所能的自然現象和規律都視為神力的結果,把所有的月、日、星、風、雨、閃電都奉為神靈,占星占蔔也相應誕生,在宮廷和民間流行開來。從周朝到西漢,統治階級利用民眾崇拜星象,宣傳神的力量,從而達到統治社會局面的目的。西漢的天文學家和占星家經過仔細的考察、計算和定位,得出的結論是:朝廷端午祭海的最佳地點應該是在山東萊州的海邊,也就是壹個國家的東面。最好的見證就是史書記載的秦始皇、漢武帝、韓等在萊州祭海。

萊州歷史悠久。夏朝,韓卓風子灌建立了壹個國家,商為國,周春秋為淶子國。戰國時期,城址就在此城附近,相傳因“東來有夜出”而得名。在古代,“夜”和“夷”是通用的,這是後來當地取名“夷”的基礎。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葉縣位於青州東萊縣。金屬東萊國,治所在葉縣。南北朝北魏建立光州,轄東萊、長光、東牟三縣,光州、東萊兩級治都在鄴城。隋朝的義廣州是萊州,不久改為東萊郡。萊州在唐朝,統治地還在鄴城。此後宋金元沿襲唐制,稱萊州。明洪武元年(1368),萊州升為府,府郡皆在鄴城。明清時期的萊州,西鄰青州,東臨鄧州,壹直被稱為“鄧來青”。清代還有壹個“登萊青道臺”,道臺部也長期駐紮在鄴城。民國初年,“萊州”舊名暫時擱置。當時大家都知道有葉縣卻不知道有萊州。當時膠東的“彭(來)黃(縣)葉(縣)”曾被認為是人們可以做生意,過上富裕生活的地方。

天文學家是對生命非常重要的八大星神(神、地主、兵、陰、陽、月、日、四季)。他們根據星星的位置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崇拜。根據陰主(今萊州市三山島)和月主(今平度市大澤山鎮北綏村北)的位置,萊州市西北18公裏的海邊是祭海的最佳地點。

月主和陰主兩座山相距108裏,組成八主兩仙(卓和膠萊河)陣,共同守護東海海市蜃樓。八仙的兩個祭祀地點選在萊州。《山左縣誌》載:“有三人行天下第壹,燕越雀裏,越吉泰山,萊越東海,雀裏為民生聖地,泰山為帝王首訪之地,東海為千戶之市,三者為天下第壹。”作為皇家祭祀的地方,我們祭天祭地祭天壇,祭地祭地祭地壇,祭山祭泰山,祭海祭海祭東海殿。萊州的東海寺與泰山、北京的天壇、地壇齊名。到了宋代,朝廷就有了祭海的習俗,並記錄在案,歷代皇帝都遵循。每年初春,萊州東海寺祭海。皇帝出巡發兵前,遇有國難,君主生病時,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祝山川消災,以保佑海神,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在東海寺祭祀,富庶神州大地和九州人民,歷來被視為人間仙境,有“石窟中的仙府”之稱。尤其是歷史上兩位卓有成就的皇帝秦始皇和漢武帝,更是將此地視為神域中的仙鄉,多次登臨此處,祈福拜仙,留下了“先帝遊而不歸,武帝歡天喜地”的千古佳話,使東海寺聲名遠揚。

中國的祭祀活動起源於原始社會晚期的宗法社會。祭天、祭地、祭社會、祭祖、祭竈有幾種。在酒出現之前,主要的祭祀用水叫宣酒。商代陶器和青銅器出土文物中,酒器最多。在《禮記·禮記》中,祠堂的祭祀儀式是由尊者和卑者舉行的,這說明在商代已經有了舉行祠堂祭祀儀式的等級禮儀。

東海之神成為了四海之內至高無上的神,東海神廟也成為了全國至高無上的“海神宮”。隨著波塞冬地位的提升,朝廷的祭海儀式壹次比壹次隆重。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東海寺重修後,定制了祭海儀式。神面前的桌椅和器皿必須按規矩擺放,連樂人演奏的曲子也是由宮廷樂師提供的。祭海者代天祭海時,必須有文臣武將陪同,以示對海神的敬意。從明末到清代,祭祀海神的儀式規格壹次比壹次高,朝拜者都要向海神“三拜九叩”。從秦煌、漢武祭海,到最後壹次清朝光緒十六年朝廷祭海,有記載的皇帝祭海有81位。皇帝有時不能親自來,也要派官員持禦書,陪他代天祭祀,算是皇帝的到訪。

《萊州縣誌》中有祭祀東海寺的記載。聽海神廟蔣家村劉山基等老人回憶,沿海居民非常崇拜海龍王,視其為海神。每年正月十八,四月三日,六月十三日,十月三日都有祭祀。

人們向波塞冬獻祭時,首先要選擇德高望重的“祭祀官”,祭司要盛裝洗手,才能上波塞冬香案鞠躬,中間是老人。男人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女人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後。祭司念了祭文,宣稱波塞冬給人民帶來了好處,人民感受到了,要求波塞冬繼續保佑,然後按照儀式供奉祭品,做出犧牲。祭品壹般是當地特產,桃石榴,各種面食小吃,即食水果。在祭品前面,有壹個公案,裏面放著陳海的奏折、印章、文房四寶、簽名簿等東西。前面有香爐、燭臺、功德箱,供善男信女祭拜致敬。祭祀活動中要先給波塞冬斟酒,也要講究“黑豬拱地,羊顫”。選了兩頭黑豬,正殿放了壹包黃土,現在放在神壇上。相傳,如果波塞冬這時高興了,黑豬壹上神壇就會直奔黃土,用嘴拱著,稱為“黑豬拱地”。如果波塞冬此刻不開心,黑豬會邊拉邊尿尿。這時,人們會等待吉祥的時刻。“羊顫抖”是指當主祭跪下,告知祭祀完畢時,羊會全身顫抖,表示波塞冬主導祭祀。“祭祀”也成為祭祀海神儀式中人們關註的焦點,也是漁民和村民文化素質以及村落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

在過去,漁民,無論貧富,家家戶戶都崇拜波塞冬。正月十二“樹高(又稱竿動),掛神旗(表示神靈在此,也有航標之意)”,正月十三請海神到海神廟,正月十四拜海神。家境殷實的大戶人家也要在家裏布置“臺祭”,擺上各種供品,先祭天,後祭海神,再祭祖,感謝神靈和祖先的保佑。神桌上還會有“神飯”,燒蠟燒香,燒金紙放鞭炮,在街口掛紅燈籠。海上漁民要扛著彩旗和祭祀用品整豬,壹路敲鑼打鼓,吹打打鬧,放鞭炮去海神廟祭祀。

1937後,日本侵華戰爭爆發,祭祀活動衰落。1946秋解放戰爭初期,寺廟被拆除,寺廟崇拜終止。海神祭祀變成了沿海人民壹年四次趕廟會的祭祀活動,群眾自發祭祀。50年代末瀕臨滅絕,1966文革後基本消失。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重視文化建設和傳統文化保護。近幾年又自發組織大型祭祀活動,壹年比壹年好。東海寺的民間祭祀活動由永安路街道海廟蔣家村新黨支部、村委會主辦,數萬名沿海農民、各界代表和群眾參加。依托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以東海寺為核心,整合利用膠東豐富的群眾文化元素和民間民俗文化資源,結合遊樂、民間工藝、美食、民俗祭祀等活動,充分展示海廟的民俗文化、藝術和民俗文化。廟會起源於古代的祠堂制度——祭祀。

幾千年來,廟會壹直是普通人壹年中重要的壹天。祭祀神靈產生的集會,可以看作是後來民間廟會的雛形。先建廟後建廟,有廟才有廟會;有了東海廟,就有了東海廟會(又稱“趕海廟”)。

農歷正月十八過廟會是海廟沿海村落漁民的習俗,民間也稱之為“出魚日”,是漁民開始出海捕魚的日子。要選這壹天舉行祭祀活動,準備“搬鶴”“拉船”。二月二後,龍擡頭,漁民祈禱“壹帆風順,滿載而歸;隨風送,風生舵後”,出海捉“春”。這壹天壹大早,當地漁民會來到東海廟遺址擺放供品,焚香燒紙,燃放鞭炮,為漁民鞠躬祈福,舉行獨特的漁民專用祭拜活動。四月初三是開寶六年(973)三月六日。鄭子明命萊州為東海寺大雄寶殿奠基,萊州府和葉縣衙門組織官民歡慶祭神。然後是6月13日,被定為雨節。俗話說“早三年,別忘了六月十三”。據說這壹天總有壹些雨星,這也是關大師削尖的結果。所以每天都有家屬去東海廟燒香燒紙祭祀。還有十月初三,是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朝廷祭海時開始的廟會。四達海寺是正月十八的大型寺廟。民間對海神廟也有壹年四次的新解釋:“正月十八,海神廟裏萬樹發芽,春風遍布天下;四月初三,春潮如煙,百魚上海灘;6月13日,祈雨祭天,電閃雷鳴;十月初三,秋風肥蟹去海邊,夕陽下魚蝦滿船。”在民間,每次廟會從開始籌備到結束都要持續壹個多月。附近的村民和家庭請客迎客,招待親友,祭拜海神,朝拜東海廟,在耗盡海神之後祈求平安。

海神廟四周是城市,船與船,船與大舸靠泊十余裏。不能靠岸者,以木板接長竿為橋,數十重船越渡,船尾立香燈,入夜,千船隨浪輝,管弦啞聒噪十余夜。連鞭炮,通宵火,登高望遠,真的是天宮海不盡。18日,波塞冬的生日,崇拜者...擠滿了不能進入寺廟的人...達官貴人燒香拜佛,演員藝人聲嘶力竭地表演,景芝戲班唱的《戲反臺》齊聲叫好,《西洋片(鏡)》比《天津書屋》更勝壹籌,東北來的蘇杭綢緞、皮貨蜂擁廟會,鄉親百姓紛紛開館。四鄉百姓白天祭神做生意,以詩會友招待親朋好友,晚上以看戲招待,晚上釣魚唱歌。

廟會上,很多西片(鏡)都比《天津書店》好看。西鏡中的幻燈畫面不時切換。人們手捧西方鏡片,共同體驗西方先進文化,尋找曾祖父母的人生歷程成為廟會的壹大亮點。

踩高蹺、廟鼓、海廟秧歌、皮影戲、剪紙等傳統民間藝術同時上演,展現了傳統民俗文化的無窮魅力。

廟會歷史悠久,可以展示多樣的民俗文化。是民間宗教祭祀活動、商品交換和文藝活動的民間文化形式,三要素缺壹不可。廟會作為壹種廣泛的商品交換形式存在,與農民的購買方式密不可分。壹個廟會可以看到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東西。但如今的“幹海寺”早已成為萊州沿海村落豐富悠久的民俗文化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場所。壹年又壹年的廟會就像壹個巨大的“民俗舞臺”,能喚起老年人對過去的回憶,也能喚起年輕人新奇的體驗。這不僅大大增加了這些活動的吸引力和刺激性,而且隨著群眾性和娛樂性的加強,增加了這些活動中的商業氣氛。

有人把“幹海寺”稱為“民俗文化節”,也有人稱之為“中國狂歡節”,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