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柯南)
?購物?
武岡轄區只有壹個以“店”命名的地方,棗林鎮李林鋪村。栗林鋪的由來與“鋪”有直接關系。
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央政府如何與地方政府溝通是壹個至關重要的事件。驛站和店鋪的設置就是為了解決這件大事。郵、站、鋪承擔的職能不同,郵的規模大,以接待、住宿、貨物轉運為主。電臺側重於傳輸軍事信息,壹般由軍事當局使用;店鋪最多,主要是傳遞政府文件和民間信件。
據地方誌記載,明代隆慶六年(1572),修建了栗林鋪、上店、接官廳三家店鋪,於1573年秋竣工。
這是今天武岡地區僅有的三家店鋪。1951修建石漫灘水庫時,官廳被淹,現已不存在。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剩下的李林鋪和上店至少有445年的歷史。
在舊系統中,有30英裏的郵局和10英裏的商店。武岡在古代地處偏僻,沒有驛站,只根據需要設置店鋪。店鋪的功能和設置規模大於常規店鋪,但小於驛站,這可以從三家店鋪的地理位置看出。舞陽往南,李林鋪9公裏,李林鋪到官廳10公裏,官廳到上店8公裏。
(攝影?柯南)
?購物?
武岡有六個地名以“滇”命名。從北到南分別是三裏店、呂店、唐棣店、朱蘭店、尚店、王店。呂店村是舞陽通往東南西平的必經之路。這裏不想多說。通過其他五個“點”的地理位置,我們可以讀出很多信息。
古代的“店”多為馬車店,靠近交通要道,為路人提供簡易住宿。
自元代以來,武岡、舞陽大部分地區屬南陽府管轄。舞陽南行,經過三裏店、唐棣店、朱蘭店、上店、王店,連接以上地方,古代舞陽到南陽府的官道清晰浮現。所有以“甸”命名的村莊都毗鄰官道,官道之外沒有以“甸”命名的村莊。
從王店往南走,過小石店,壹路南到南陽府。
這些以“店鋪”命名的村鎮,在地方誌中留下了它們的起源。
王店明朝初年,山西洪洞縣的王德在這裏開了壹家飯店,取名王店,又名王家店。後簡稱王店,壹直傳承至今。
尚店古時候,有商姓的人在這裏開店,所以稱之為商店。
朱蘭店。清初,劉、李、張、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在官道路口開了壹家飯館。餐廳旁邊有壹大片藍竹,取名辛西婭店,後來又謊稱朱蘭店。如今,在朱蘭和劉占元家,只有劉、李、張和是戶籍,只要是同姓的老戶,都是壹家人。
堂底店又名堂裏店、堂裏店,離朱蘭很近,目前沒有發現相關記載。
三裏店它距離舞陽城3裏,靠近官道,明末建了壹個村子。有人在這裏開店,所以取名三裏店。
在地圖上標出上述村落後(見下圖,舞鋼的店鋪和店鋪),可以得出結論:這條路是壹條歷史悠久的古道,從舞陽到朱蘭,經過大石門、官廳,向南到上店、王店。況且武岡轄區內沒有其他交通要道,武岡所有以商鋪為名的村莊都集中在這條官道周圍。
隨著時間的流逝,古道早已湮沒在歷史中。只有這些地名,在無聲中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還有:棗林鎮張埠莊北面有個叫倉裏店的村子,也在這條古道上。1975年8月,該村被洪水沖毀,後南遷與張蔔莊合並,原村名廢棄。)
(武岡的商店和店鋪)
?街道?
在古代,以街道命名的地方大多是集鎮,是方圓附近的經濟中心。在舞鋼,營街和廟街被命名為“街”。
英街。明初,山西洪洞縣尹遷居此地,名為尹家營,清代簡稱。1913左右,這裏逐漸形成了壹個集鎮,被稱為尹瑩街,後簡稱英傑。那時候英傑的生意很多。民國時期,武岡轄區內設立了大同鄉和尹瑩鄉。當時各鄉鎮辦事處都駐紮在英傑。即使在今天,我們走進英傑村,依然可以看到歷史留下的痕跡。
廟街。廟街地處偏僻,但古代曾在今廟街轄區內設置洪陽郡,漢代封洪陽侯於此。早年,村裏有壹座汪順廟,所以叫牛郎廟。清末逐漸成為市場,後被稱為廟街。
?設置?
與古代的“街”相比,收藏規模略小。武岡轄區內,以“吉”為地名的地方有四處,都有明確的歷史記載。
辛集明初,有白姓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入,後有集市,名白集。清乾隆十七年(1752),白芨被淹,白姓隨之遷走。洪水退去後,逐漸匯聚成壹個集市,當地百姓將其命名為辛集,後又名辛集。辛集當時非常有名,工商業極其發達。1939年,新亞煙廠成立,隨後明泰、振興等煙廠逐步建立,也有了電影院。建國後,隨著區劃的調整,辛集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在這裏,像英街壹樣,明顯不同於普通村落的建築隨處可見。前幾天和朋友聊天。我的朋友收集了壹個酒杯。黃銅酒杯底座上清晰地刻著四個字,“新亞煙廠”。那壹刻,我仿佛看到了辛集的過去。
曹吉。明初建村時,曹姓就住在這裏,有個市場叫曹集。
尹姬。明初,三個姓殷的家族遷到陜西洪洞縣,後來形成了壹個名為殷集的市場。
八頻道。清朝鹹豐以前,沒有八臺這種地名。當時叫陳家集,因為陳姓多,有市場,所以叫陳家集。
在地圖上標出英街、廟街、辛集、曹集、尹姬、八臺這六個地方,也可以發現壹些規律。
這些街巷遠離舞陽城,除了尹姬和廟街毗鄰山區外,其余都位於平原。而武岡南部、西南部、西部山區則沒有以“吉”、“街”命名的地方。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長期以來,武岡地區地廣人稀,僅有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八臺和棗林平原。這壹點可以通過轄區的人口記錄來證明。史料中對舞陽(武岡)當地人口最早的記載始於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當時整個舞陽地區共有2308戶,人口16377,主要集中在舞陽地區北部平原。武岡的人口本來就很少,除了上面說的從舞陽到南陽的官員。200多年後,明朝崇禎十四年(1641),武岡地區有8778戶15967人,還沒有現在壹個鄉鎮的人口多。
(舞鋼的街道和集會)
?醫療準備辦公室?
即使是現在,很多老人還是習慣把朱蘭的人民醫院稱為醫療準備處。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名字,也有人以為是“醫學觀察室”,醫生給病人“看病”的地方。其實“醫備辦”這個名字的由來,源於平武工程之戰。
1972年4月,平武工區人民醫院籌備成立。10年6月,平武工區市政建設辦公室人民醫院籌建處成立,設在朱蘭。很長壹段時間,人們習慣把人民醫院稱為醫療準備辦公室。1973年,河南工人療養院(河南省羅山“五七”幹校衛生公司)移交平武工區市政建設處管理,幹校衛生公司搬遷不久,共有職工257人。之後,在衛生公司的基礎上,建成了市人民醫院。
這是人民醫院最早的起源。
?礦山建設?
礦樓又稱樓,在巴臺周邊很有名。之所以叫樓,是因為當時這裏有幾棟樓,因此得名。但為什麽叫礦建,很多人不明白,這個名字的由來也和平武工程之戰有關。
1971年8月,為支援平武工程建設,經冶金部同意,秦嶺礦建二公司調往平武工程施工現場。不久,秦嶺礦建二公司1500多名員工來到舞鋼這片陌生的土地,承擔起八臺礦區的建設。後來它的住所叫礦建,壹直傳承至今。
這就是礦井建設的由來。
(攝影?柯南)
這篇文章是作者根據壹些史料整理而成的。
主要資料來源於《舞鋼市誌》和《舞陽縣誌》。
圖片使用百度地圖截圖。
關於作者:
張力維,河南武岡人。我愛好廣泛,喜歡寫點東西。微電影作品有《上店壇子裏的餃子》、《武岡的熱豆腐》、《群主相親》、《泥溝陳的大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