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閏月,就是壹年中多出來的整整壹個月。這是為了協調回歸年和漢歷年的矛盾,防止漢歷年的月份與回歸年和四季脫節。每兩到三年設置1閏月。也就是說,新歷法中壹年會有13個月,這種情況之後有利於農業活動的歷法就是農歷。閏月的產生是為了協調農歷和陽歷的矛盾。
農歷平均壹年只有354天左右,比公轉周期少11天。這體現在古代的情況,最直接的就是壹年過去了,四季還沒過完。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其後的變化直接指導了農耕。為了使歷法與四季的循環保持壹致,古人決定人為地增加壹年的長度,於是在農歷的基礎上設立了閏月。
2.在農歷中,閏月出現在其後的月份稱為閏月。比如2017的閏月出現在農歷六月之後,所以叫閏六月。
擴展數據:
閏月的起源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覺得先秦歷法有很多弊端。農歷以北月為周期,月大30天,月小29天,12個月大約是?354天,相對於366天,“壹年還剩12天,三歲滿壹月”年復壹年的累積,會讓月份和四季錯位。所以他訂了壹種新日歷“太初日歷”,將閏月設定在四點鐘。
二十四節氣是由地球繞太陽壹周時在15的位置確定的,它們的日期基本是固定的。閏月的設定是基於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其實是12節和12氣的統稱,氣指中氣。
設定閏的方法是在兩個冬至之間。如果只是12個月,那就不是飛躍,如果是13個月,那就是飛躍。閏月始於“冬季至日”。當沒有“中氣”的第壹個月出現時,那麽這個月就是閏月,它的名字就是在前壹個月的基礎上加壹個“閏”。
按照“十九年七閏”的農歷方法,幾乎每2.3年就是1閏。
比如農歷2017有13個月。農歷六月後的這個月,只有?“立秋”是壹個節氣,但不是中性的,是六月的閏。農歷作為中國的傳統歷法,實際上結合了月亮和太陽的運動,是陰陽歷的壹種。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