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傳統文化資源豐富。
近年來,湛江市結合本地實際,大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特別是省第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加快以湛江為中心的粵西城鎮建設後。湛江市加大文化建設力度,挖掘、整合、保護和利用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著力打造湛江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建設粵西文化中心。
2005年,湛江市開始在中國325、207國道沿線,選擇80多個文化陣地和設施、文物古跡、古民居、古村落、特色文化村、生態文明村、生態景觀、旅遊景點和城市文化亮點,將這些文化資源和文化亮點像珍珠壹樣連接起來,建設“南疆文化走廊”。在湛江悠久的文化歷史中,這無疑是壹個大膽的創舉,國內多家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
湛江市在建設這條橫跨雷州半島的文化長廊後,加大投入,不斷完善和豐富各景點的文化內涵,精心設計了“湛江文化遊”。文化遊以湛江市為中心,呈放射狀,形成北、南、西三線。北線:從市區到吳川,南線:從市區到雷州、徐聞縣,西線:從市區到濉溪、連江。三線覆蓋湛江全市,將文化與旅遊有效結合,促進文化經濟發展。
湛江市有120多種民間藝術,盛行30多種表演藝術,民間藝術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通過深入挖掘和不斷創新,培育和再現了濉溪舞獅、吳川浮色、東海島舞龍等壹批優秀民間藝術。其中,舞獅這壹傳統表演藝術逐漸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中國舞獅之鄉濉溪縣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近年來獲得榮譽無數。2003年,應文化部邀請,該縣文成舞獅團參加了當年的“中法文化年”,並以3.6米的表演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2006年獲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廣東省第七屆魯迅文學藝術獎。2004年,該縣的徐吾舞獅團應邀參加了當年的上海國際文化節。
湛江文化遺產豐富,有“湛江舞獅”、“東海島舞龍”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雷州石狗”列入第壹批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項目,雷州石狗、雷州姑娘歌、吳川飄色、濉溪舞獅、東海島舞龍、廉江鷹舞等6個項目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5年,湛江市成功舉辦了湛江紅土文化藝術節,3000多名農民演員參加了90場演出,充分展示了湛江民間藝術的風采。
【註:湛江遂溪文成醒獅團受邀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閉幕式表演,還有號稱“東方第壹”的湛江東海島舞龍】。
雷州半島歷來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活躍之地,中原文化與雷州本土文化在這裏激蕩交融,豐富了雷州半島的文化積澱,造就了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如雷州市的謝忱、陳昌祺,吳川市的林兆堂(清代狀元),中國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等。2004年,為激勵湛江人繼往開來,弘揚紅土文化,湛江開展了“湛江市十大歷史文化名人”和“湛江市當代十大文化名人”評選活動,挖掘和保護了謝忱等名人文化,修復了謝忱故居、陳蘭彬故居和林兆堂紀念館。當地媒體開辟了“紅土文化名人”專欄,介紹了孔雀屏、李、陳翔、林芬等當代文化名人,形成了良好的名人效應。
幾年來,經過發掘和保護,湛江市搶救了壹批文物,創造了壹批文化名鎮名村。雷州市被命名為粵西唯壹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吳川市舞陽鎮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雷州市潮溪村、林東村村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榜塘村被命名為“中國最古老的村落”。徐聞縣創建了“中國民間攝影基地”,雷州農民李建華創辦了中國最大的楹聯藝術館——夏蘭北楹聯藝術館。
湛江的特色文化正在融入新的時代內涵,散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