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寺位於太原市馬尚街中段以南,原名白馬寺,後改為延壽寺。明初改為崇山寺。是三晉名寺,旅遊景點。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晉王朱元璋的第三子為紀念母親,派永平、侯協成向朱元璋請示在白馬寺舊址上新建(擴建)壹座寺廟,袁弘由右護監至13965438。
崇善寺自建立以來,有過輝煌的歲月,也有過不幸的經歷。當它是白馬寺時,它曾經是皇帝楊迪訪問太原的宮殿。建成崇山寺後,在三晉佛寺中處於特殊地位,成為山西佛教事業的管理中心,近500年來被譽為“惠城第壹叢林”,因其規模宏大,“宛如仙宮,是晉國第壹大觀”和晉王香火院的性質。根據明代崇山寺現存平面圖,明代崇山寺占地1.4萬平方米,有金剛殿、天王殿、大雄殿、毗盧殿、慈悲殿、金陵殿六大大殿。在每個大殿的兩側,有左右對稱的寺廟、畫廊和住持的庭院。從南到北依次為東伽藍殿、西伽藍殿、羅漢殿、倫藏殿、東團殿、西團殿、東廊、西廊、東張遠、西張遠。這些建築各自以壹個正殿為主體,形成壹個獨立的院落,分為宮墻、山門、花壇、樹木,形成壹個自成體系的體系。在六個主要院落的東西兩側,有惠宗院、定義院、林玨院、鴻基院、紀昀院、興山院、慈聖院、長樂院、法林院、選佛院、梅等九個寺院和寺院,以及東西新院、廚房院、茶館、敬亭。廟的正門是壹排橫梁,前面是影壁和花園,兩邊是磨房和倉庫。在這個龐大的建築群中,最雄偉的是大雄寶殿,寬9間,高約33米。四周以白石欄桿圍合,屋頂飾以斬首、方位簡牘、海魚,被譽為“玉佛殿”。正殿兩側沒有寺廟,只修建了兩條半長的走廊,並繪有佛教故事和改經故事的壁畫,更加凸顯了正殿的主體地位。這壹龐大的群體建築,以其宏偉嚴謹的平面布局、宏大的建築規模和精美的造型藝術,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也體現了佛寺建築“窮盡財物,保持萬丈高闊”和“樓堂館所豪華闊大”的風氣。遺憾的是,這座由無數人的脂肪和漿糊堆砌而成的建築,在1864年(清同治三年)被壹場大火吞噬,只剩下壹組建築,即現在的崇山寺。1882年(清光緒八年),山西巡撫張之洞提議在崇山寺遺址上修建壹座巨大的文廟,將崇山寺壹分為二。
現存崇山寺占地近3000平方米,是原寺的1/46。有山門、鐘樓、大悲殿、東西廂房、東院等建築。解放後,由政府精心維護,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已失去了它的雄偉,但仍顯示出古寺的雄偉和壯麗,保持著“三晉名寺”和山西佛教事業管理中心(省佛教協會會址)的地位,是佛教文化藝術和中國傳統藝術的寶庫,無論是氣勢恢宏、舒展健美的木質建築,還是造型奇特、比例勻稱的密宗塑像;無論是構圖飽滿、色彩斑斕的壁畫臨摹,還是宋代至今的各種佛教藏品、雕塑,都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雕塑、繪畫藝術、印刷技術、宗教歷史的珍貴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崇山寺山門無梁,檐密,綠琉璃瓦覆蓋,三間房寬,三門。大門前的書是《大悲天憫人》,左書的是《唐宗遺址》,右邊的書是《金元神經》。壹對鐵獅子蹲伏在門的左右兩側,兇猛而有力。山門兩側有鐘鼓樓。鐘樓上的鐘鑄造於1506年(明元年),高2m,外徑18m,鐘唇厚5cm,標稱重9999斤,實際超過10000斤,是為了避開皇帝的“萬”字。
進入山門,面對大悲殿,兩側是翅膀。院內古樹蔥蘢,環境幽靜。院內有檀香、鼎、塔香爐。大悲殿是現存崇山寺的主體建築,矗立在寬大的平臺上。殿前有壹平“凸”臺,寬7間,深4間。房檐歇山頂,房檐深遠。黃綠色琉璃瓦修整,高度近20米。周圍的檐柱都是向內傾斜的。檐棋分上下兩層,上半部重五步,下半部單七步。屋頂側脊的玻璃親吻動物成排,形象逼真。有趣的是,兩個吻的背後都有壹把劍。傳說東海有黃貂魚,可以用尾巴強攻雨水滅火。中國的木質建築易燃,所以按照鯰魚的形象做成接吻動物,放在房屋上,以避免火災。因為害怕貓頭鷹會“擅離職守”,他用劍刺穿了他的背回到鎮上。正殿前檐有“大悲殿”金匾,門上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韓浪寶象”匾額。門旁有壹幅“千手千碗花,大悲大慧,大王大望”的對聯。整個大廳莊嚴肅穆。雖然歷經600多年風雨,但除成化、鄭德、嘉靖、清初局部修繕外,從未大修過。梁、、方、、屋頂、扇、板門等。都屬於明初的原物,是太原現存典型的明代木構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