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意義上的靖江話是指主城區和大部分地區流行的老安話,占靖江人口的75%左右。吳語(包括老安話、崇明話、沙上話和老安話合並處的嘉沙話)總人口占靖江人口和區域面積的85%。荊江邊緣地區(如西南角新橋東興鄉)使用江淮方言的沙上話、泰興話、如臯話。
靖江話(Zin kūng wo)是江南話(吳語),地域不在江南。靖江在江北而且說的不是江北話(江淮官話),這和靖江的歷史有關。靖江曾為吳大帝大沙放馬,從吳郡招募的軍士是靖江最早的祖先。靖江在建縣前屬江陰,明成化七年(1471)建縣後屬常州府,屬江南管轄460多年。由於靖江與江南交流頻繁,江南皮嶺地區移民增多,靖江方言的吳語屬性進壹步穩固。
靖江方言保留了濁音、入聲、尖團音的分化,舌音讀得比較多。靖江方言有七個聲調——尹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廟會習俗:靖江是壹個歷史上廟會較多的縣。在鼎盛時期,有超過65,438+060座寺廟,這還不包括每個村莊都有的土地廟。因為寺廟多,廟會自然也多。廟會又叫香火期,即善男信女聚在廟裏燒香的日子。每個寺廟的香火期都不壹樣。靖江有“三月三,去孤山”之說。城隍廟有四個提醒:正月十五,清明節,7月30日和10月1日。其他寺廟也有自己的香火期。廟會是善良男女的神聖節日。這壹天,他們天不亮就起床,齋戒沐浴,穿上幹凈整潔的衣服,背著香囊走向寺廟。香囊是杏黃色的,上面有“進山朝聖”的字樣,裏面裝著香燭和紙馬。
春節習俗:正月初壹,婦女不在爐子上做早飯,以免玷汙神靈,讓他們照顧孩子,以免哭泣。這幅畫開頭很好。早餐吃粽子叫“團圓”。給來拜年的,花生,蠶豆,瓜子,糖果等。被稱為“甜嘴”。年夜飯吃餛飩、餃子或吃剩的食物,表示“壹年多”。下午三五個人壹起擲骰子,打牌打麻將取樂,洗手到熄燈(正月十八)。壹整天,“送財神”、調“黑龍”(變相乞討)的人走街串巷,調龍燈、舞獅等民俗文化活動遍布城鄉。晚上,各家都叫孩子早點睡覺,不要開燈,意思是不幹涉“鼠婚”。當晚住戶掃地,第二天不掃地,第二天叫生日。從初二開始,我就出去拜年了。拜年的規則,先走近親,後走遠親,壹直持續到農歷七月初七和初八。俗話說“拜年初七初八,還有酒剩。”在農歷五月初五,財神受到尊重,城鎮中的商人家庭經常以沈重的儀式進行祭祀。
元宵節習俗:農民用米下腳料制作雞、魚、豬、鴨、棉包、水果等模型,塗上顏色蒸熟,早上供奉給佛祖,焚香點燭,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京城、積石等大型集鎮也舉行了花燈活動。農村的龍燈和花船也聚集在城市裏。這壹天,寺廟是自然香火期,信眾去寺廟燒香。年輕的男人和女人,尤其是女人,湧向市場去看燈光和戲劇。所以農村把生下來的女孩叫做“正月初壹上街”。正月十三,家家戶戶晚上在佛像前點上蠟燭,舉著燈籠,聚在燈前。有鄰居聚在壹起,把“九姑娘”請到佛前,問姑娘們的傻和智慧。或者邀請“天河姑娘”、“灰堆姑娘”、“屎罐子姑娘”來預言那些年人和動物的吉兇。如果有人患有眼疾,他也希望在來年掛壹個“天燈”。弦八彈、靖江講經、腰鼓、泥狗、鼓山廟會、小獅子舞、湖船蕩、打蓮鄉、秧歌、龍燈舞、唱鳳凰。
靖江講經:靖江講經是中國古代唯壹仍以“做講經”形式傳唱和傳承的民間藝術形式。講學的“經”叫“寶卷”,來源於唐代的異體字。異體字是佛教口語的壹種,即用通俗的話來表達佛器中神的轉化。靖江講學以純正的靖江吳語傳遍世界各地,自成體系,獨具地方特色。靖江講學卷分為聖卷、草卷、科學儀器卷三種。聖卷又稱正卷,是靖江最有特色的寶卷。它講唱佛教和道教的故事,做好了白天會用來犒賞上帝。草書軸,又稱小軸,講唱壹般文學故事,用於晚間觀眾娛樂;《科學儀器卷》是用於民間儀式的寶卷。《靖江講經卷》舊文100余種,現存於世的印本和手稿仍有60余種,加上民間藝人的口述記錄30余種,共計約90種。其中神聖卷軸20余種,草卷軸60余種,科學儀器卷軸10余種。
八弦八彈:靖江的壹個小絲竹樂隊,為婚禮渲染氣氛。常用的音樂有《八景》、《詠物調》、《浪淘沙》、《梅花三弄》等。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群眾的需求,如今在保留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增加了流行歌曲的表演。
鼓山廟會:靖江有句民間諺語,叫“三月三,去鼓山”。靖江三月三廟會紀念觀音菩薩生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鼓山都會舉行廟會,分為吉祥民俗活動、美食購物活動、遊樂休閑活動等。人們趨之若鶩,聚集在孤山,焚香點燭,祈求富貴平安。除了供香,山腳下還有壹個聚集地。靖江肉幹,長江三季,蟹黃湯包,羊肉,秈粥,濟世羅餅,焦,馬橋餛飩,老汁雞,紅燒馬桶,團子,麝香,竹筍,金波酒,香砂芋頭。
靖江臘肉:
靖江臘肉是以豬腿為主料的傳統名吃。該菜色澤棕紅,光澤美,味甜不膩,成品為片狀。
靖江臘肉創辦於1936。用傳統工藝和多種天然香料精心挑選,經過十多道工序精心加工而成。
靖江豬肉店兩次榮獲國家金獎,並遠銷日本、俄羅斯、東南亞、港澳地區。是很好的禮物,入選江蘇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靖江蟹黃湯包:
2015 10年10月28日,“靖江蟹黃湯包”正式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準,成功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這是繼“靖江香砂魚”之後,靖江市成功註冊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第二個特產。
靖江蟹黃湯包已有近200年的歷史。隨著生產工藝和配方的不斷改進,蟹黃湯包以其皮薄如紙、味道鮮美、健身美容等特點受到食客的青睞。
中央電視臺《知府經》欄目曾多次介紹過“靖江湯包”。《舌尖上的中國》第七集《我們的田野》,介紹了美味的秘方靖江蟹黃湯包。
甜芋頭:
靖江香砂芋是靖江第壹個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香砂芋頭是長江沖積平原的特產,既可食用,又可作為蔬菜。
靖江市是香芋的產地,種植歷史悠久,種植經驗豐富。而且香芋品種抗病抗蟲能力強,防治用藥少。該產品營養豐富,口感細膩,具有獨特的香味。被譽為“芋頭小米”,深受消費者青睞。
CCTV2《賺錢》20151103秋收系列《我們家鄉有個特產——靖江香砂芋頭》介紹靖江香砂芋頭。靖江數百個地名都與馬有關,有馬橋、大馬橋、小馬橋、馬家橋、馬橋頭、馬西峰橋、馬油坊橋、雙馬壩等。
在市內車站路與南環路交叉口,矗立著壹座白馬雕像。
從宋代到清代,靖江建有四所書院,其中馬州書院和吉騰書院與馬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