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村是北京西部最古老的村落之壹,距北京78公裏,隸屬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四面環山,毗鄰蓮花山,略呈長方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從南嶺看村子,整個村子看起來像壹只烏龜。龜是“四神邪神”的“玄武”。是掌管北方的靈物,是吉祥長壽的象征。玄武(龜)頭朝南,尾朝北。三條東西向的街道和南北向的胡同形成了鮮明的龜紋,龜紋的大小塊組成了四合院。有人說,陵水村名字中的“陵”字,來源於村莊的整體布局。陵水村的居民主要是劉和譚。現在村裏的居民為了多個姓氏聚集在壹起。
據史料記載,陵水原名“冷水”、“陵水”,後演變為“陵水”。以前村裏有36座石磨,72口井,風水好,人傑地靈。這大概就是村名的由來吧。陵水村的靈泉寺建於漢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相傳漢代靈泉寺有個和尚,對土地很有眼光。他選擇了靈山這片美麗的土地,傳經修行,吸引四面八方的香客,在這裏建村。明清時期,陵水村繁華,頗具規模。
最遲在遼代,陵水已有相當規模。當時經濟相當發達,陵水村有八大名商號,被稱為“八大堂”,分別是三元道觀、大清、榮德泰、全益生、全益豪、三益隆、德生堂、積善堂。位於京郊深山老林中的陵水村,除了“八大堂”,還有八景,隱隱約約讓人覺得陵水村與北京皇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連景觀都是仿照北京的皇城。
靈水村自然風光優美,文物古跡眾多。自古就有“陵水八景”之說。據說,陵水村宣帝廟墻上鐫刻的陵水八景是:東陵石人、西山青山、南安近景、北塔淩雲、龍泉水景、參天柏木、高照衛星、俏麗松榆。但由於歷史的變遷,形成了幾種不同的觀點,但又大同小異。壹些景點被古老的寺廟、寶塔和水池所襯托。因為壹些古老的寺廟,寶塔和水池已經不存在了,景點也消失了。目前,陵水的八個景點被認為是東陵石人遺址,西山蓮花,南殿北觀,北山柏翠,白豹桑榆,靈泉銀杏,舉人府和寺廟。
走進陵水村,古宅的深院,無論是三院還是五院,雖然斑駁破舊,但這裏的壹磚壹瓦讓我們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陵水村的古建築有壹部分是明代民居,多為清代。四合院民居建築為磚結構,青磚灰瓦,錯落有致,布局合理,裝飾華麗,門樓、影壁、石階壹應俱全。陵水村的四合院也主要由正房、倒房和左右廂房組成,內部有壹個口形的中央庭院。四合院的建築標準、規模、裝修體現出嚴格的等級限制。
陵水村的四合院主要是壹進院落,也有三進五進院落。陵水村的古民居以四合院為主;另外還有壹些三合壹的醫院。
“靖西陵水舉人村”不是壹個虛名。陵水村有許多舉人故居和官宅遺址,如劉茂恒、劉增光故居等。這些房屋建有門樓、影壁、高臺階、大板門、寬敞的廳堂、雕梁畫柱、磚地墻、厚墻、古樸精美的磚雕、精美的花雕,既滿足了山居建築的需要,又追求了“鄉村士大夫風”,保持了士人的儒雅,體現了主人的文化修養和社會地位。
明代富豪劉增昆的五進四合院
陵水村明代富紳劉增坤的房子,是壹套南北相連的五進四合院。每個院落的東側都有側門,每個四合院由90多間房子組成壹個獨立的單元。
相傳清朝雍正年間,這裏住著壹位名叫劉的商人。他有五個兒子,長子劉瑞吉,次子劉瑞祥,三子劉瑞如,四子劉,五子劉瑞,他們都有傑出的文學才華。家裏五個兄弟都通過了舉人考試。因此,劉家五兄弟的房子就叫吉興堂。
然而,時過境遷。由於年久失修,這棟豪宅後面的幾個院落已經破損,失去了昔日的“宏大”風貌。然而,從現存的古民居和陵水村舉人故居遺址中,我們可以看到明清時期非凡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可以追溯到當年舉人的“官”式風格。可想而知,曾幾何時,村裏的讀書人十年磨壹劍,為的是名利雙收,油燈。
清朝知府劉茂恒的家
劉茂恒住宅是陵水村最引人註目的舉人住宅之壹。劉茂恒,陵水村人,出身富家,自幼讀書,清朝康熙年間步入仕途。歷任內閣秘書、浙江刑部主任、山西汾州知府。劉茂恒為官清廉,勤政為民,深受人民愛戴。
他家房子的地基有2米多高,是用長方形的大石塊壘成的,石塊的接縫用鐵楔子加固,靠重力把上下石塊連接起來。這座大廈的地基建於明朝。雖然地基上的房屋已經翻修過幾次,但地基依然堅固如初。
劉茂恒故居曾是壹個由五個入口相連的大四合院。歷經200多年滄桑,如今已被分割成獨立的院落。
劉茂恒的豪宅現在被分割成壹個獨立的四合院,是壹個三階格局的四合院。倒樓(南樓)寬度約19米,深度約6米。前院原來的正門已經用磚石封閉,東墻前端又開了壹扇門。室內梁架為柏樹,雕梁畫棟,精美絕倫。前院(外院)有倒房和東、西廂房。東翼還有壹面優雅的跨山影壁。
院子是用鵝卵石和石板鋪成的。地勢從前院上升到後院。庭院的中軸線是北面的壹個懸花門(第二個門)。門樓不見了,但廢墟和石階還保留著。前院和內院用吊門和院墻隔開。吊花門是指連接內外院落的門,俗稱二門,也稱內門。舊時常說未婚小姐“前門出不去,二門出不去”,指的就是這種吊花門。吊花門外倒掛的房間、廳堂、院落為外屋,用來接待客人;吊花門內的正房、廂房、廂房、後蓋房屬於內屋,是家庭成員居住生活的地方,外人壹般不允許隨便進出。
穿過中院往北就是後院了。通往後院的門樓雖小,但保存完好。偌大的庭院安靜宜人,滿是花草樹木,非常漂亮。我能想象從前,女士們在窗戶下穿針引線。我們想到城市裏的混凝土建築,卻又都羨慕這裏的業主。
舉人劉增光故居
目前村裏掛的“劉故居”牌子,指的是清末陵水村最後壹個舉人劉增光的房子。為清代四合院建築,位於陵水村後街81號。劉增光少年時在齋堂私塾讀書。清光緒二十壹年,考入天府考試,中了“吳佳科”。歷任山西省左雲縣知府、靜樂縣知府、冀州知府、候補知府。1937年8月,國民黨魏部與日寇在會稽山激戰時,此屋為第十師司令部駐地,師長曾住在劉增光家中。
這房子是壹個極好的三向長方形四合院,青磚灰瓦,雕梁畫棟,雕門樓,磚雕影壁,瓦頂,精致別致。整個豪宅分為前院、中院、後院,共有20多間房子。屋內有吊花門、影壁、石階,渾然壹體,古色古香,顯示出壹種“高雅氣質”屋的門樓外還有壹面極好的影壁。房子外墻上的斷木釘依稀可辨。
劉增光(1866-1943),陵水村人,家境富裕。少年時在齋堂私塾讀書。清光緒二十壹年(1895),考入天府科考,獲“吳佳科”。光緒二十三年,劉增光步入仕途,先後任左雲縣、靜樂縣、冀州府知府、候補府官。
“中西合璧”的鐘
在陵水村村民杜擁軍的家裏,我們意外地看到了壹個美國制造的舊鐘,那是壹個木制外殼、內部鍍金金屬裝置的座鐘。這座鐘樓現在的主人是住在陵水村40號的杜擁軍。據杜擁軍介紹,這座鐘屬於清末最後壹位舉人劉增光。當時作為劉的結婚禮物,是清廷在解放初期土改時送給他家的。據說舉人劉增光先後娶了四個老婆。原來妻子姓劉,是村人。房利美和房地美來自夾溝,在門頭溝的圈門。三坊是昌平縣百官城人;第四個房間的小老婆是河北涿鹿樊山堡人。這個鐘派上用場的時候,我們無法考證劉娶了他們中的哪壹個,但顯然這個西洋物件在當時是極其珍貴的禮物,農村人買不起。
在中國古代,人們通過銅鍋滴水來記錄時間,沒有所謂的鐘表。從明末萬歷年間,西方鐘表作為外交禮品傳入中國宮廷。
這個鐘看起來像銅的,但實際上是木頭做的。圍繞著這座古老的鐘,我們驚嘆於它傳奇的經歷和完美的造型。不知誰輕輕碰了壹下鐘擺,鐘擺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立刻在空中回蕩。
後來我們才知道,清朝的康熙皇帝對西方的科學技術有著極大的熱情,他對歐洲的編鐘也是情有獨鐘。他還寫了壹首詩《編鐘頌》:“佛法始於西方,教之以巧。輪子隨刻線轉動,指針按點移動。當深紅的花朵休息並催促黎明時,金鐘預告。早上勤政務,晚問。”由此可見,鐘對於勤政的君主安排生活和工作的順序已經是必不可少的了。從此,清廷在養心殿設立了修理和制造編鐘的作坊,於是,機械鐘表逐漸從宮廷流行到民間。
三晉紀念碑
當我們去陵水村的南海火龍王廟時,我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在陵水村,壹座有著300多年歷史的“三禁碑”保存完好。嵌於山門左壁,高0.94米,寬0.35米。石頭是石灰巖,上面刻著詳細的村規民約。
“三禁碑”建立於康熙韋辛年間,即1691。它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靈水村龍王廟前有壹個八角池,村民們在這裏共享泉水。碑文載有池中三禁:“猛投猛跳,蠢混泥,小兒流汗溺。”池臺三禁:“宰腥臭,飲畜鍛煉,洗菜帶瓤。”
可見陵水村民在300年前就有如此強烈的環保意識。清康熙年間,龍王廟及廟前八角龍池重修,並留有碑文。“三禁碑”是迄今為止北京發現的最早的保護水源的碑。
寺廟遺址
靈水村曾經有17座寺廟。其中,佛教寺廟2座,分別是靈泉寺和白衣觀音菩薩寺;2孔廟、文昌閣、魁星樓;其余13座寺廟為道教和民間信仰寺廟,分別為南海火龍王廟、天仙聖母廟、玉皇廟、天王廟、宣帝廟、關帝廟、五道廟、二郎廟、馬王廟、山神廟、牛王廟、三聖廟、土地廟。以儒家為代表的文昌閣和魁星樓,在中國北方農村比較少見,說明陵水村的人在古代就很註重文化。儒、道、佛以及各種民間信仰並存的現象在中國農村並不少見,但壹個村子裏有這麽多寺廟卻很少見,這說明陵水村的人對宗教信仰虔誠,對各種文化包容。
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陵水村的大部分寺廟已不復存在,但現存的靈泉寺、南海火龍王廟、天仙聖母院等遺跡,仍讓人回望往昔,體會到彌漫著硝煙和香客的熱鬧氣氛。
靈泉寺
村西蓮花山下的靈泉寺建於漢代。靈泉寺是靈水寨最早有記載的寺廟,也是北京最早有記載的佛教寺廟。它最初被命名為淩銳寺,但在明朝被重新命名。據明代萬部雜註記載,靈泉寺建於漢代,在靈水村,重建於1485-1505。靈泉寺以前規模很大。
寺廟坐北朝南,大門為磚木結構,前有影壁。山門兩側各有壹個側門。山門入口是天王堂,天王堂東北側是關公堂,天王堂後面是三世佛堂,三世佛堂東側有三間壁畫。三佛殿後面是大學者三堂,三佛殿兩側各有壹庭院。明代弘治年間,如此大規模的香火興盛,與齋堂的嶽翎寺壹脈相承,使齋堂川成為京西的佛教勝地。
明嘉靖十二年(1533)重修,山門額有重修日誌。靈泉寺只剩壹座山門。山門為青磚仿木結構,大脊瓦頂,吻獸掛獸,四角掛風鈴,石雕造券門。門口有靈泉寺石雕,山門兩側青磚砌側門。靈泉禪寺有壹棵古槐和兩棵銀杏樹,其中壹棵雌雄同體,每年結果。這兩棵銀杏樹是國家二級古樹,陵水八景之壹。
從靈泉寺現存的山門和古樹,不難看出,這裏曾經有香火和佛事。
南海火龍王廟
南海火龍王廟位於陵水村西面。相傳建於金代,明嘉靖十五年(1536)重修。南海的火龍王廟坐北朝南,規模巨大,占地約有兩個足球場大。大門寬5.5米,深4米。現在正廳沒了,只保留了大門。山門是青磚建築,頂脊有吻獸,瓦蓋頂。
券洞上部鑲嵌青磚雕匾,四周刻有蓮花花瓣。額頭題“南海火龍王廟”並有銘文“大明嘉靖年間(1536)重陽造,重修於曾林鄉”。正門兩側各有壹扇側門,寬4.2米,深2.5米。遺憾的是,這些寺廟現在只是壹片廢墟和廢墟。海火龍王廟遺址氣勢磅礴,山門古樹在訴說著昔日香火的鼎盛。
在古代,人們經常祈求龍王讓缺水的地方下雨,但陵水村建了壹座火龍王廟。俗話說“水火不容”,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村民解釋說,過去的陵水村水資源豐富,水也容易發生災害。所以修建這座火龍王廟是為了保持“陰陽平衡”,祈求風調雨順。
南海的火龍王廟裏有兩千年的古柏。兩株古柏的樹幹分支處各有壹棵桑樹和壹棵榆樹,被陵水稱為“白豹桑”和“白豹榆”,是陵水八景之壹,京郊“古柏奇觀”。這兩株千年古柏都是國家壹級古樹。
仙女聖母院
聖母院建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位於南海火龍王廟北側,坐北朝南。大門寬2.4m,深1.6m,堅硬的山梁,磚吻獸。第二道門建在巖石平臺上。正殿寬度為10.7米,深度為8.1米。是硬山式的,鋪著瓦片,屋檐滴水。五根橫梁豎起,殿內橫梁繪有龍。龍栩栩如生,氣勢磅礴,尤其是龍的眼睛亮得讓人懷疑龍即將從房梁上跳下來。
正殿東側有三個輔殿,寬4.3米,深2.2米,有硬脊。三梁兩邊各有三間茅屋,都是堅硬的山頂,碧水的山脊,瓦頂,三梁。原來寮屋墻上的“七十二師”壁畫已經不見了。
龍王廟戲臺
陵水村龍王廟戲臺建於明代,在南海火龍王廟大門對面。舞臺朝南,建在壹個石墩上。舞臺寬6.8米,深8.7米,高2.64米。堅硬的山型,覆蓋著灰色的瓷磚。有八根柱子和五根橫梁。舞臺中間有壹個木隔扇,把舞臺分成前舞臺和後舞臺兩部分。隔扇有左中右三個門。龍王廟戲臺已被門頭溝區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1985。
南海的龍王廟、戲臺、八角池、三大禁忌遺跡和聖母院形成了壹個密集的古村落文化中心。
陵水村的古樹
陵水村有10株古樹已被載入《北京市古樹名木誌》。陵水村有三棵壹級古樹,分別是“白豹榆”(側柏)、“白豹桑”(側柏)、“北山”(側柏),七棵二級古樹,“雌雄同體”銀杏樹和五棵國槐。陵水村有200多棵柏樹,4棵松樹,100多棵槐樹。
其中“柏抱榆”、“柏抱桑”、“雌雄壹體”的銀杏樹,被有關專家稱為“世界珍稀樹種”。佛教徒稱之為“三聖樹”。
當地文化
陵水村是典型的北方村落,體現了中國“天人合壹”的理想境界。獨具慧眼的漢代高僧,選擇了這片靈山秀水,修建靈泉寺,傳經修行,這片風水寶地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香客,大家在村裏長期居住。歷代僧人在此傳播佛教,甚至與儒道思想碰撞,千百年來相互融合,和諧共存,形成了陵水村“三教合壹”的宗教文化,是中華文化博大包容精神的壹個縮影。
陵水村的人們崇拜文化,尊崇官員,早早體會到“學而優則仕”的真諦,借助古代盛行的科舉制度開始改變命運的官員生活。陵水人聰明,明白“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永恒的格言。想讀書,就得有錢。有錢就要做生意。做生意就要走出去。能出去的靠文化。有了錢,可以更好的培養下壹代。這是壹個良性循環,所以陵水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文人墨客。正是“大地之靈教育出類拔萃之人,出類拔萃之人富。”
陵水村村民自古崇尚教育,讀書風氣濃厚。他們受過古代的教育,也受過現代的教育。他們以“舉人文化”聞名,是農村文化的典範。據記載,這個村子出了許多名人和兩個進士。民國時期,這個小村子裏有6個燕京大學的學生。著名學者劉增光為陵水村贏得了“京西陵水舉人村”的美譽,由此產生了陵水村的“舉人文化”。
解放後,村裏很多學生也上了大學。壹個人口不到1000的小村莊,卻有如此多的文人墨客,在當地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因此有“舉人村”之稱。
這個村子當地的民俗文化非常豐富,尤其是陵水村的“秋粥節”。每年初秋的這壹天,陵水村的村民們都會自發地聚在壹起喝秋粥。原來,康熙七年(1668),齋堂川發生水災,康熙二十壹年(1682),又發生旱災。劉茂恒和他的父親劉英權先後捐出3700多石糧食,幫助數萬災民。劉茂恒壹直是個清官,勤政為民,深受人民愛戴。為了紀念劉誌富的義舉,村民們把中秋節的開始改為“秋粥節”,並集資買了壹口大鍋。妳給壹把米,我給壹把豆,妳加水,我添柴,大家喝“舉人粥”。立秋時節,陵水村的秋粥節成了金榜節。近年來,每到立秋時節,壹些準備高考的學生都會來這裏喝“舉人粥”,感受先人的“制勝之道”。
陵水村作為京郊的壹個小村莊,無論是古樸典雅的古民居,還是建造精美的舉人住宅,都讓我們非常期待去參觀。在這裏,妳可以感受到文化底蘊的積澱,這不會壹蹴而就。這些歷經滄桑的古宅、深院,就像壹本歷史書,讓後人穿越時光隧道,感受書香古韻,追溯過去陵水人的“官”風範。陵水村的古宅、豪宅、深巷、古樹,在後人虔誠的眼中,也在米卡延續了很久。
孫克勤和孫波寫文章,拍照片。
參考
孫克勤,宋冠亞,孫波,2006,參觀京西古村落。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
孫克勤,孫波,2013,參觀中國最美的古村落。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