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聞壹多先生的事跡

聞壹多先生的事跡

童年

幾朵雪白的雲印在藍天上。

連綿起伏的青山腳下,有壹片清澈的湖水,大荷葉鑲嵌其中。在綠色的荷葉中,荷花點綴著白色和粉色的花朵。有時,當妳看到壹只陽光明媚的蜻蜓站在蓮花的頂端時,戴燕經常掃過水面。壹陣微風吹過,荷花和荷葉翩翩起舞,遠處的湖面上出現了銀色的波浪。這壹切在烈日下顯得格外清新悅目。

這個湖叫王天湖,位於長江中遊北岸的湖北浠水縣巴河鎮,在方圓面積約壹萬畝。

1899 165438+10月24日(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聞壹多就出生在這個美麗的地方。

在湖的北岸,有壹座青磚房,壹進去就重好幾倍。壹看就是名門望族。房子坐落在壹個山溝裏,後面是郁郁蔥蔥的樹木,前面是壹片長長的稻田。這是聞壹多的故居,當年文家的新房。多年以後,聞壹多曾經這樣描述他的舊居:

面對壹幅山水畫屏,

在棋盤狀稻田的邊緣,

蹲在瓦房裏看象棋-

緊緊地捏在山腳下。

這種清晰獨特的寫法,呈現出壹幅幅生動的水墨畫,表現了聞壹多對家鄉的熱愛。這美麗的自然風光給了聞壹多小時候美麗的熏陶,家鄉的山清水秀滋養了詩人、學者、畫家聞壹多。

巴河鎮位於湖北東部,巴河與長江交匯處。這是壹個古老的楚國領土。以前叫淇水縣,現在屬於習水。巴河是習水第二大河流,發源於大別山南麓,沿習水縣西緣入河。據《習水縣誌》記載,東漢光武帝年間,有壹個叫霸州的地方移民住在這個河口。從此,人們就把這條河叫做“巴河”,壹直沿用至今。上接鄂州、黃州,西接武漢三鎮,下連黃石、九江,交通便利,物產豐富。這個地方尤其以生產九孔蓮藕而聞名。其蓮藕潔白如玉,久煮不爛,入口滑軟,清香四溢,故聞名鄂東,清代曾被定為宮廷貢品。

自古以來,巴河就是難得的魚米之鄉。清代嘉慶習水狀元陳陵有詩描述“日千人撒網,夜百萬燈”。這裏文化發達,被譽為戲劇之鄉。壹年四季的節日,龍燈廟會,婚禮生日,宗族音樂剪輯,各種民間佛教祭祀活動,都有演戲的習慣。往往壹場演出就是十天半月,有男有女,扶老攜幼。在這裏看完,我還會去那裏再看壹遍。當地有句話叫“世上有事,戲裏有事”,“少讀儒書,多看戲”。聞壹多也是個小戲迷。不管是在巴河鎮還是附近農村玩,他總是吵著要大人領著他去趕熱鬧。

聞壹多是認真看戲的!舞臺上,紅花面朝裏,白花面朝外,他要問清楚,這是好人還是壞人?壹個演員在哭和笑的時候,可以彼此分享喜怒哀樂。“舞臺世界”中的忠義善惡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培養了他不畏強暴、揚善抑惡的正義感。聞壹多對劇中的各種服飾也特別感興趣。看完戲,回家對照農村小說裏的人物插圖畫畫。時間長了,他畫的山水、花卉、昆蟲、鳥類、人物等。依然井井有條,受到長輩們的稱贊。他把它們裝訂成冊。

後來家裏和村裏想繡枕頭、收襪底、做桃花衣的大媽、姑姐,都找他畫圖案。這種早期的興趣逐漸發展成為聞壹多在清華讀書和赴美專攻美術時熱衷繪畫的內因。

聞壹多在看戲和畫畫的興趣上,與父母龔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齊威年輕時參加過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軍。太平天國失敗後,他從江西漂泊到湖北習水縣巴河鎮,在那裏為不止壹家做幫工。他善良誠實,受人歡迎,身體健康。他七十多歲了,還能用粗棍子搬東西。他放棄了工作,在文佳工作了幾十年,全家人都很尊敬他。

韋奇對聞壹多很有好感。聞壹多出生的時候叫了助產士。聞壹多壹歲時生了重病。當時他被稱為“發燒”。他燒了很長時間,差點死掉。甚至他的母親也為葬禮準備了所有的衣服和鞋子。也是韋奇壹次又壹次的看病吃藥,終於讓聞壹多起死回生。每次韋奇從巴河鎮回來,都不忘給聞壹多帶個蛋糕、麻花等鄰裏小吃。

每次去劇院,聞壹多都坐在韋奇的肩膀上,用手扣住韋奇的額頭,聽韋奇講故事,講解劇情,講解舞臺人物。在家裏,韋奇從舊書中翻找繡像的畫讓聞壹多臨摹;還為他剪剪紙花,訂繪本,帶他去後山或者王天湖邊寫生。他愛聞壹多,聞壹多也很愛他,處處維護他。韋奇有個愛好:愛吃狗肉。但當時人們認為狗肉不高雅,不能坐,不能放在爐子上煮。所以,韋奇只好在後門放幾塊磚,搭個鍋或鍋(壹種看起來像古代有耳無腳的鍋的炊具)來做飯吃。但文家有些人不順眼,經常罵。聞壹多表示不以為然。有壹次,齊威又燒狗肉了。聞壹多聽說有人要打他,就讓齊威躲到書房裏,他站起來抱怨說:“打人對不對?”

巴河鎮壹直是人才輩出的地方。過去,淇水縣曾以“清狀元,明面目”的標題在史書上大放異彩。然而巧合的是,狀元和宰相都集中在巴河鎮,而且相距不到三四裏。“項”指姚(1583 ~ 1644),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進士,後任戶部尚書;“狀元”是指陳陵(1785 ~ 1826)。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丁家狀元,京都有名,家鄉梓更有名。從那以後,巴河地區的村民把他們視為教育子女成才的楷模。文家是巴河壹帶書生弟弟,人才輩出。2位學者,5位評審,17龔升,62位太學,119位學者。如果書不續寫,是這個家的壹大恨事。聞壹多的父親左奎,勤奮好學,擅長詩詞音樂。他把樹人的希望寄托在後代身上。首先,建造了壹個“誘導善良的學習之家”。當我家裏富裕時,我蓋了壹棟氣派非凡的新文佳房子,並專門開設了“面閣軒”書房。後來學生多了,就改名為“面格軒小學”。

聞壹多的父親,本名邦本,又名鄭挺,字,名道孚,排行第二。他是晚清學者,在國學方面頗有造詣。他是壹位嚴謹勤奮的長者。他早年參加過壹些改革活動,較早接受了新思潮的影響。他深懷愛國救國之心,清正廉明,不甘趕時髦。在政壇待了壹段時間後,他便退居他鄉,隱居生活,讀書寫作,延請老師監督,創辦改良私塾,以輔導兒孫為己任。他有10個孩子,5男5女,聞壹多是第四個兒子,著名音樂家。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有17個第壹代表親,聞壹多排11。為方便起見,他的兄弟姐妹稱他為“壹哥”,他的兒子和侄子稱他為“壹叔”、“壹叔”。

聞壹多5歲開悟,老師姓徐。這位老先生有點古怪,他的紀律相當嚴格。他還是用同樣的老方法,還學三字經、遊學瓊林、爾雅等傳統教材。但是,他的教學非常負責,壹絲不茍,學生們對他肅然起敬。起初聞壹多年紀小,和哥哥們爭著朗讀。雖然他不能比賽,但他很認真,也很堅強。晚上,我和爸爸壹起讀漢書。父親喜歡給他講《漢書》裏有趣的故事,尤其是讀書人從小苦讀的故事。年輕的聞壹多能夠把許老師白天講的古人苦讀的故事和《漢書》裏的故事相提並論。這讓父親看在眼裏,樂在心裏。

聞壹多6歲時,文家聘請師範畢業的王美福當老師。王先生是壹位思想開明的學者。在傳統課程中,他還引入語文、歷史、博物、修身等新教材,也選用梁啟超的文章來教學生。因為這些文章比較淺顯,有時代感,貼近生活,所以孩子們覺得新鮮。他的教學方法也改變了,不再讓學生搖頭死記硬背,而是註重運用文字的能力。老師教得好,學生學得好。聞壹多眼睛睜得大大的,興趣更濃了。

孩子們天生有趣。每當門外有龍燈,獅子,或婚禮轎子,孩子們就會興高采烈,吵吵鬧鬧地觀看熱鬧。可是聞壹多好像什麽也沒聽見,什麽也沒發生,埋頭讀書。這種不被打擾,不隨波逐流,像“小大人”壹樣老成持重的學習,真的獲得了家裏人的壹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