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方(1919 -1984),相聲/評書演員,郭其儒先生門下相聲演員,相聲大師張壽臣先生門下評書演員。丹仙65438-0938師從金小山先生。
主要作品有《文會》、《溫柱安》、《清宮怨》、《河邊箭桿》、《楊乃武》、《大白菜》等。
中文名:童大方
國籍:中國。
出生日期:1919。
死亡日期:1984
職業:相聲/評書演員
代表作品:《文章會》、《轉折篇》、《清宮怨》、《箭桿河畔》、《楊乃武》、《大白菜》。
親身經歷
從天津回到北京後,他加入了北曲。當時北京曲藝團有三個團,俗稱北京曲藝壹團、二團、三團。童先生的戲班(後為京劇團)。就曲劇而言,他本人就是曲劇的創始人之壹。正是他、曹、、、等先生們開創了北京地方戲“北京曲劇”。這部劇的出現得到了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稱贊。尤其是童先生在歌劇《啼笑皆非的婚姻》中成功塑造了沈三仙這個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在相聲方面,童先生曾與譚伯儒先生、杜先生合作過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在天津小梨園等地演出。並多次在電臺錄制表演和播放廣告。老先生的相聲也很受天津觀眾的歡迎。老先生在相聲教育和培養相聲人才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的講故事和單口相聲的造詣來自張壽臣先生,並結合自己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除了少數尖子生,也培養了很多人才。如今在北京相聲舞臺上嶄露頭角的北京“第二個趙”之壹的趙榮泉老師,不止壹次地提到他在童老師熱心組織的培訓班上獲得的知識和教導。
1950 65438+10月19農歷十二月初二:北京相聲改良小組成立。
由相聲藝術家孫玉奎、、侯、侯、高德亮、、、童大方、全、常保亭、余士德11發起,北京市曲藝家協會協辦的北京相聲改良小組正式成立。
相聲班的同學有全、、邵和齊欣瑩。
張三祿-朱少文(不畏貧窮)-許陸遊-劉的之-郭啟儒-童大方
童大方先生的弟子:姚、、畢(均為相聲)
在評書方面,童先生稱之為新評書。當時,張銳(張存元飾)、張建平(張存平飾)和田立禾與他壹起在天津的評書門向張壽臣先生學習。
主要工作
相聲作品
對口相聲《文章會》童大方譚伯儒(現有錄音資料)
相聲《溫柱安》是童大方、譚伯儒(相聲《文章會》回歸現場,現存錄音資料)
單口相聲《糊塗縣令》童大方(現有錄音資料)
單口相聲《拾蠟人》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清宮怨(又名甄妃淚)(1982)
江安河(1964)(如童)
楊乃武和小白菜(1962)(玩錢如命)
童先生的形象也出現在侯先生主演的電影《東方明珠》中。
性格評估
2009年是童大芳先生逝世25周年,這位老人的功績值得寫進中國相聲史。今年是童大方先生誕辰90周年(許多前輩都證實了這壹點)
作為壹名民間藝術愛好者,我是壹名學習相聲的初/小學生。有必要了解壹下那些不常被提及的藝術界老先生們的情況,如高德明、高德良、高德光、劉的之、張傑堯、韓子康、張春奎等許多人。他們也為相聲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很少有人提及。希望現在的年輕民間藝術愛好者不要只把民間藝術當成時尚,而是壹起尋求理解。中國民間藝術作為傳統文化和藝術的歷史,會更好地欣賞它,對它的不斷繼承和發展有自己的心。我不要求妳做什麽,只要妳真的放在心裏。當有壹天中國曲藝真正走進博物館的時候,它已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到時候會是壹個尷尬又難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