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是什麽?它決定了什麽?
修行人常說,這個人“底子”好,這個人“底子”不好。基礎是什麽?師父說:“基礎是由人們在另壹個空間裏隨身攜帶的這種道德物質的多少決定的。如果道德少了,黑物質多了,業障的領域就大了,那這就是基礎不好;德多,白料,因緣領域小,所以這是壹個很好的基礎。人的白物質和黑物質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怎麽會?白料因行善而生,白料因行善而生。而暗物質就是做了壞事,做了壞事產生的。這是報應。它有這樣壹個轉化過程,同時,它有壹個承載關系。因為直接跟著元神走,不是壹輩子的事情,而是長時間的積累。所以要積勤勞德,祖上也可以積。我有時會想起中國的古人或老人說過:先人積德,或積德無德。這怎麽可能呢?非常正確。”所以“基礎”其實就是壹個人的“本性”在幾千年的輪回中被埋沒和掩蓋了多少,又能顯露多少,也就是壹個人的“德”和“業”有多少是通過做好事、受苦難得來的,而“業”是通過做壞事欺負別人得來的,德可以轉化為成年人的財富和福祉,而業。看壹個人的修養水平有多高,首先是看他頭頂的“工作柱”有多高。如果工作壹欄超過了“三界”,那麽這個人修煉了三界。其次,看這個修行者的“功”的顏色。起初,“鑼”是紅色的。隨著等級的提高,“貢”的顏色會變化為“紅、橙、黃、綠、青、藍、紫、有色、無色”,等級越高。但主要還是看“工作欄”的水平。那麽“工作柱”是如何形成的呢?實際上,隨著修行者“心性”的提升,修行者頭頂的“功柱”主要是利用修行者所攜帶的“德”和宇宙中的其他物質通過“進化”螺旋而形成的。“心”有多高,“德”就會轉化為“功柱”就有多高,功柱的高低就是妳修行中達到的果位的高低,直到全部。“宮主”存在於另壹個空間,層次很高。看龔珠和龔的顏色就知道這個人修養有多高了。在佛教中,沒有“功德之柱”。其實佛教和道教在這方面是壹樣的。佛教的修煉方法是修“心”而不修行,即不修本體。和尚修“心”,他的功德支柱就會和心壹樣高。釋迦牟尼講佛法的時候沒有講這個,但是所有高僧大德都體會到了。所以基礎好,也就是“德”多,就會更高,果位也就越高。其次,“底子”通常決定壹個人的“悟性”,底子好的人壹般悟性好,因為底子好的人更有“德”,這和宇宙的特性是壹樣的。基礎差的人,業障大,這種黑暗物質“業障”在體外形成壹個大的場,與宇宙的特性相悖,所以叫“業障封死”。所以基礎差的人壹般都不“精明”。而“悟性”決定了壹個人在修煉過程中對師父教誨的理解程度,能否克服修煉中遇到的魔性困難,能否以正視聽對待壹切。“悟性”好的人,修行很快,能達到終極的“悟”,即“悟”和“圓滿”。“悟性”差的人,即使妳在他面前捧著“正法”,也會嗤之以鼻,視之為迷信。他可能根本進不了修行,或者即使進了,也無法在修行中“正氣凜然”,修行不高,甚至半途而廢。所以老子說“上士學勤,軍士學活,下士學笑。”這也是壹個“基礎”和“理解”的問題。正是因為這些原因,道家才是大師選擇弟子的,他要傳承的人都是基礎過硬的人,是可以培養的。普通人用基業中的“德”來代替輪回中的富貴平安,修行人用“德”來換取生死功業。真心請同學們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