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龍王的職責就是播撒雲雨,為人們消暑除煩,龍王治水也就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東申遠咒經》中的“龍王之品”叫“地旱,五谷不收,三三兩兩不知時。”當初佛祖乘五色雲降臨大地,與諸天龍王壹起傳法,拯救眾生,及時滋潤。
關於龍王的生日,各種文獻記載和當地民間傳說都有差異。在過去,供奉龍王的寺廟幾乎和城隍地的寺廟壹樣普遍。每當風雨失衡,久不下雨,或者下了很久的雨,百姓都會去龍王廟燒香,祈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龍在中國的歷史傳統和文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龍的起源來自於的賦。從神話傳說來看,伏羲和女媧都是人頭,蛇是龍的原型。但實際上,龍只是壹個圖騰,在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是人類虛構出來的生物,而且它融合了很多生物的特征:蛇身、獸腿、鷹爪、馬頭、蛇尾、鹿角、魚鱗。據考證,龍圖騰的起源與原始部落不斷的戰鬥有關。在漫長的歷史中,部落之間相互爭鬥、吞並、聯合,並在自己的圖騰中加入了勝利部落的部分圖騰。久而久之,經過不斷的吸收和豐富,龍的特征越來越多,形象也越來越復雜和雄偉。最終形成了完整的龍圖騰,成為了這個中華民族崇拜的象征。
在古代神話中,龍是介殼蟲之首,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書中有許多不同的形象。說到細長,它有四只腳,虎頭蛇尾。說到穿鱗,頭上有須,五爪。《本草綱目》說“龍有九相似”,是壹種異質動物,兼有各種動物的長處。它有許多名字。有鱗者謂之龍,有翼者謂之,有角者謂之“多它”龍,無角者謂之秋。小的叫嬌,大的叫龍。在佛教中,龍是“八龍”之壹。詳見《八龍》。
正因為龍是勝利者,是神壹樣的存在,所以人們把各種高超的技藝和所能想象到的優秀品質和美德都集中在龍身上,並以此為榮。龍勇猛善戰,但睿智威嚴。他能顯能藏,能詳能大,能短能長。秋分潛伏深水,春分沖天,噴雲吐霧,呼風喚雨,電閃雷鳴,變化多端,無所不能。它能預見未來,象征著地位、財富和吉祥。龍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善飛、飛天、善變、顯靈、求財、兆災、示範來概括。其中,“飛得好”和“飛上天”是“龍”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我們知道,作為龍、閃電、雲彩、彩虹等的收藏對象。原本是空中飛舞的“天象”;魚、鱷魚、蛇潛入水中,馬、牛、鹿在陸地上奔跑的速度,與“飛”棗的速度差不多。由於思維的模糊性,古人往往把魚、鱷魚、蛇在水中潛水,馬、牛、鹿在陸地上奔跑,閃電、雲彩、彩虹在空中翺翔,都看作是壹個聖物的不同表現。到了黃帝時代,就有乘龍升天,應龍幫助黃帝打敗蚩尤的傳說。於霞治水,傳說有壹條龍用尾巴畫壹條河來分洪;漢高祖劉邦,據說是其母夢見與紅龍交配後懷孕而生。傳說每年二月初二炸玉米的傳統是為了紀念壹龍為解決人類幹旱之苦,甚至不惜觸犯教條。傳說玉龍因不忍百姓受旱而幫其求雨,被玉帝囚禁,並立下規矩,只有金豆開花時才會放生。人們聚在壹起炒玉米,因為他們感激玉龍的義舉。因為它看起來像金豆盛開,所以負責的太白金星弄錯了,放了玉龍。每年二月初二炸玉米的傳統也被保留了下來。在古代,龍是皇帝統治的體現,君王都自稱是龍的兒子,從而繼承了龍的高貴地位和品格,繼承了沒有成為世俗的高貴威嚴,繼承了成為人類中領袖的基礎。在龍身上,集中了所有人的美好願望。天下出類拔萃的人物,人稱人中龍鳳,諸葛亮自稱臥龍先生就是壹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而且龍是分等級的,三爪龍是最低的,爪子越多越稀有越珍貴。而最高貴的是四海之主的四大龍王。古印度“八龍”中,龍王是海上首富,擁有大量財富和珠寶,守護天地。龍是“水界之神”,《太上東院神咒經》中有“龍王品”,按方位列出“五帝龍王”,按海洋列出“四海龍王”,按世間萬物列出54個龍王名,62個龍王名。唐玄宗時,設壇官祭祀龍王。宋太祖沿襲了唐代的五龍祭祀制度。宋徽宗大關二年(1108),天下五龍皆加冕為王。封青龍神為任光王,紅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傅瑩王,白龍神為伊姬王,黑龍神為淩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運河龍神被封為“應分水龍王之神”,使河長及時犧牲。《西遊記》中的龍王是東海的敖廣、南海的敖欽、西海的敖潤和北海的敖順,合稱四海龍王。臉紅須東,白發須西,橘發須南,黑發須北。由此,四海龍王又被稱為東海龍王、南海紅龍王、西海白龍王、北海黑龍王,而且各有不同的屬性(詳見五行對照表),各有各的功能和能力。然後中間包括黃帝(也就是龍帝),恰好是太極八卦中“五行”學說的體現。
龍王的來源有兩個:壹是印度佛教的傳入,二是中國人崇龍尊王心理的交融滲透。
相傳釋迦牟尼出生時,有兩個龍王兄弟,分別叫加羅和余加羅。壹個在左邊灑溫水,壹個在右邊灑冷泉給佛洗澡。今昔因緣經中,浴佛龍王成難陀,優難陀。他們“把幹凈的水吐在虛空裏,溫熱涼爽,倒進王子的身體裏”。天中、隆中、哈嘎、甘達婆、阿修羅、哥魯達、緊那羅、莫霍洛加等“天龍八部”也在空中奏樂,唱贊歌、焚香散花、拋衣裳、獻花圈,“五彩繽紛,數不清”。
在鳩摩羅什翻譯的《蓮花經》中,有八個龍王。分別是:南陀龍王、跋南陀龍王、波加洛龍王、修吉龍王、吾德壹家龍王、阿納博達多龍王、莫納斯龍王、尤伯洛龍王。宋代畫家張勝所著《法界源圖》,畫了其中的六幅(莫納斯龍王、優博羅龍王)。這六個龍王都是土王的模樣,穿著長袍馬靴,帶著侍從和家眷,襯著雲霧和海水。
唐代翻譯的《華嚴經》中,龍王增加到十個,名字與上述八個不同。分別是:毗盧伯查龍王、狄龍龍王、三雲苗銀樓龍王、四焰口廣海龍王、五高普雲起龍王、六德壹家龍王、七無量步龍王、八純色龍王、九普雲嘯龍王、十無發熱龍王。另外還有五龍王,七龍王,八十壹龍王。壹百八十五龍王論。
這些龍王的作用是什麽?首先是護持佛法,引導眾生。比如佛教20“天”中排名第19位的“地極王龍”,是傳說中掌管水蛇的海王,但也是作為保護者供奉和保護佛舍利、佛經等佛的“法寶”。西晉朱法虎譯的《海龍王經》中,也有龍王邀佛到海中龍宮供養的故事,邀“佛與眾”做他的“無數家眷”。二是播撒雲雨,消災。《華嚴經》說妳們這些大龍王,“勤造雲雨,使眾生皆怒滅。”這與中國土生土長的龍興雲部語相壹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