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漢初,南越王趙佗在仁化北關修建“古秦城”;南齊時期(479-502)建立仁化縣,距今約1500年。
仁化縣屬於春秋時期的百越之地。
戰國時期,屬陽嶽。
秦朝屬於呂梁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214),統壹嶺南,置桂林、南海、項峻。仁化縣隸屬南海縣。
秦末漢初(公元前207年左右),趙佗根據嶺南三郡建立自己的南越國,仁化地區隸屬於它(趙佗在仁化建城)。
漢高祖丁原六年(111),南越歸漢,仁化為曲江郡,隸屬桂陽郡,劃歸荊州。
改曲江縣為除陸縣,桂陽縣為南平縣,仁化屬靖州南平縣除陸地區。
漢朝復辟後,和西漢壹樣。
三國時期,仁化地區屬於吳國。
甘露元年(265年),桂陽縣南部劃歸始興縣管轄曲江縣,仁化地區改為荊州始興縣曲江縣。
晉太康元年(280),吳被夷平,仁德地區隨始興郡改廣州。
東晉稱帝時,始興郡收歸荊州,仁義地區屬荊州始興郡曲江郡。
後來改為襄州,從荊州分出。
南北朝時期(420-589)170,南朝元嘉二十九年(452),仁化屬廣州始興縣曲江縣。
元嘉三十年(453),改襄州始興縣曲江縣,宇泰元年(472),改襄州廣興縣曲江縣。
南齊時(479-502),該地區從曲江縣分離出來,設仁化縣(治縣在走馬坪以北20裏西恩伏羲匯合處),屬湖南始興縣。
梁至唐,仁化縣廢,三年(502-687)並入曲江縣。
陳屬東衡州始興縣。
秦末漢初(207年前),南越國王趙佗在仁化北端築城,為南越北端的關隘,自漢代起稱為城關。
仁化縣建立於南齊時期(479-502),隸屬湖南省始興縣。
梁至唐三年(502年至687年),仁化縣廢,並入曲江縣。
隋開帝九年(589)陳平,仁化縣屬廣州市曲江縣,開帝十壹年(591)廢棄邵州,屬廣州市曲江縣。
仁壽元年(601)屬曲江縣,為總經理。
大業三年(607)屬揚州南海郡曲江郡。
唐武德四年(621),仁化縣屬廣州周帆曲江縣,不久屬廣州東衡州曲江縣。
貞觀元年(627)屬嶺南道邵州曲江郡。
四年(688年)從曲江縣劃出仁化、廣寨、青華、楊桐四鄉,重新設立仁化縣(縣治改為走馬坪),隸屬嶺南道邵州。
天寶元年(742)至至德三年(758),邵州曾稱始興郡。
甘源元年(758),歸還邵州。
第四年(688年),曲江分為仁化(今城口、紅山)、廣寨(今仁化鎮、丹霞)、青化(今長江、伏羲)、楊桐(今東塘、石塘)四個鄉,遷至仁化縣。
李少州走馬坪縣治。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仁化縣仍劃歸邵州,邵州原屬盧廣疇管轄。
乾元年侯亮(911)屬南漢國。
北宋開寶五年(972年),仁化縣並入樂昌縣。
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復置仁化縣(當時在廣寨鄉復置縣政府,即仁化縣老城,至今仍在)。
屬於韶州,廣南東路。
元代屬江西廣東路韶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改稱府。洪武二年(1369),廣東道撤銷,仁化縣改為廣東省會邵州。
洪武九年(1376),廣東省改稱廣東布政司,仁化縣屬廣東布政司邵州府。
清屬廣東韶州。
民國元年(1912),撤銷邵州府,仁化縣直屬廣東省。
21年,仁化調到廣東省西北綏靖委員會。
25日至38日,仁化縣隸屬廣東省第二區行政督察辦公室。
1949 65438+10月6日,全縣解放。
隨即成立仁化縣人民* * *,隸屬廣東省北江區。
1952仁化縣隸屬中南軍政委員會,粵北行政區。
1956仁化縣隸屬廣東省韶關區。
1958 165438+10月7日,仁化縣並入廣東省韶關市,為市轄郊區。
1961年1月65438+7日仁化劃出韶關市,恢復縣建制,隸屬廣東省韶關地區。
1968 2月21仁化縣撤銷縣人民委員會,成立縣革命委員會,劃歸廣東省韶關地區革命委員會。
六月,1980,11,恢復仁化縣人,屬廣東韶關。
1983年6月,韶關市與韶關地區合並,市領導縣,仁化縣歸廣東省韶關市管轄,壹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