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壹看就莫名其妙。哪咤不是六臂超人嗎?他什麽時候多了兩只胳膊?八臂哪咤城是什麽意思?其實這個八臂哪咤指的是我們的首都北京,但是真的很難理解。我不知道為什麽北京也被稱為八臂哪咤。八臂哪咤城到底是什麽意思,和北京有什麽聯系?今天就壹起來揭秘吧。
“神武門西行,護城河北岸有壹口井礙事,上面有石蓋。據說主太監有權開啟這口井。清初就有人主張把這口井堵住。馮建說:‘這口井不能被摧毀。北京是哪咤(今GM哪咤)城,三頭六臂,也是哪咤的肚臍。如果人沒有肚臍,他們就會失去生理機能。因為它被壹塊大石頭封住了。"
這是清末宦官辛在《老宦官回憶錄》中留下的記錄。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取代張為太監,23歲入宮。新明秀是壹個道教的名字。因為他所受的教育(他在考名、海軍軍官學校、太醫院等方面都失敗了。)而他栽培成功,在宮中被稱為“神仙張”。《老太監回憶》記錄了清宮的很多細節,真假難辨。
這壹記載表明,最遲在清末,“老北京是八臂哪咤城”的傳說已被廣泛接受。20世紀50年代,著名學者金壽神先生完成了《北京傳說》,進壹步完善了這個傳說。現在的人口傳記都是以此為依據,但這種說法有很多錯誤。
由於動畫電影《哪咤》的熱播,哪咤成了熱點。值得註意的是,在古代傳說中,哪咤變形最大,疑點最多。以來源為例,有印度、伊朗、埃及等說法。至於妳出生在哪裏,有四川宜賓,江油,天津陳唐莊,河南南陽。
面對眾多爭議,作為“八臂哪咤城”的老北京該說些什麽?
哪咤的哥哥原來是二郎。
哪咤在明朝以前寫為Nah,來源於梵文Nata。壹般認為哪咤,來自印度,是佛教中三面八臂(壹說六臂)的鬼王,是四大天王之壹的毗沙門天王(有時稱為氣味較多的天王)的第三子。
據說皮沙門王有91個兒子,只有二兒子都建(二郎神的原型)和三兒子哪咤(也有說哪咤是都建的侄子)比較有名。
這裏有兩個翻譯問題:壹是毗沙門天王的“門”字是中國翻譯家加上去的,引起後人的誤解;其次,哪咤的名字很難讀,因為古代漢語分“文讀”和“白讀”。前者在學者中常見,後者在市場上流行。兩者發音不同。哪咤用的“文學閱讀”這個詞和梵文差不多,但是很難讀。
哪咤的漢文記載出現在唐朝,以前沒有記載。唐宋時期,哪咤的名字還被記載為伊娜居法、羅娜九婆、納喬矩、納喬巨伯、那智等。,但他的故事和後來的傳說有重疊之處:
首先,哪咤確實摘了肉還給父母了。也就是說,“伊娜王子把肉撕開還給了他母親,把骨頭撕開還給了他父親,然後現在他自己,用巨大的魔力,為他的父母說話”,但這是壹種主動的行為,而不是強迫的。第二,三頭六臂。第三,青少年的形象。據唐代鄭楚輝說:“壹個道士(即道士)夜間嘗道,跌跌撞撞,有人收。顧看見壹個年輕人,就問:“他的徒弟是誰?”年輕人說:“壹個非常不尋常的人,毗沙的哪咤王子。”“第四,我喜歡和龍比賽。也就是說“制伏阿修羅百姓和所有天龍百姓”,被認為是可以抗旱抗洪的。
早期形象是個壞孩子。
據學者考證,“北宋前後,哪咤的基本形象是猙獰夜叉神”。
唐代不空寫的《北毗沙門天王守軍之禮》中說:“當時太子持戟,處處見邪。”“那些不近人情,殺心的人,也會被人用鉆石杖打腦袋。”
敦煌第146窟毗沙門王赴哪咤圖中,有壹個男孩的身影,多數學者認為是哪咤。其形制為“大頭、靶心、闊鼻朝天、赤上身、鼓肚、戴項圈手鐲、雙手合十舉過頭頂以示膜拜”。
對於哪咤,宋代文人頗有微詞。蘇轍寫了壹首詩:“北王有個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語難教,寶塔令父左手舉之。”儒家重視孝道,不接受回肉給父母。從詩詞來看,宋代已有抑塔等故事。
奇怪的是,哪咤明明是毗沙門王的兒子,怎麽就成了李靖的兒子了?
李是壹位藥劑師,是唐朝的開國名將。被奉為戰神,與蕭憲同在南平,傅公佑在南平,北有東突厥,西有吐谷渾。所以寺廟遍布百姓,主要負責天氣、蟲災、疾病。宋人稱贊他說“保家衛國做鞏俐,輔佐唐門,孝為先,壹生精彩,智為神,原則堅定”
到了唐代,毗沙門王也被作為戰神供奉。最初只在於闐地區流傳,屬於密宗。安史之亂時,唐軍避開西域,據說都監曾出現保護逃往四川的唐玄宗。安史之亂後,唐駿回到長安,帶回了毗沙門天王崇拜。到了唐朝中後期,毗沙門天王的造像已經遍布北方。
李靜喜歡怎麽做爸爸?
他在唐肅宗時,受到藩鎮割據和士兵不忠誠的懲罰。他把李靖列入武廟,成為十哲之壹。到了南宋,由於遊牧民族的反復壓迫,朝廷渴求將領,民間也推波助瀾,從而使李靖的形象完全神化。李靖和皮沙門天王的形象逐漸重合。
根據學者孫益民的研究,在元代,人們錯誤地把Vishamun當作壹個地名。李靜怡成了毗濕奴的統帥,壹些人進壹步把毗濕奴誤認為毗濕奴宮。元末楊景賢在《楊東來評點西遊記》中寫道:“百萬天兵總歸,金塔登臨鎮北,四海皆知姓,毗濕奴下至李田王。”
當毗濕奴不再被視為活物時,他的兒子自然會被李靖“占據”。
哪咤來自壹個佛教傳說,但他的師父是壹個真正的太乙。後來他想殺父親的時候,是那道人救了李靖。這涉及到哪咤形象的又壹次大轉變,完成於明朝。
根據學者李羿慧先生的說法,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利用宗教迷信來樹立自己的威信。到了永樂皇帝朱迪的時候,他甚至自稱是真武大帝的化身。真武大帝是北方之神,以前在民間的知名度不高。朱迪篡位後,為了洗清自己的名聲,把自己打扮成“批發戰龍泉,掃除世間邪魔,化身護國神”的形象。
在崇尚道教的氛圍中,其他宗教的神靈也被納入其中。到了明朝中期,嘉靖皇帝迷信,采納佛道。三教合流成為時代主流,鬼神小說興盛,其中《神魔演義》是代表作之壹。
經濟發展促進哪咤裝備。
眾所周知,《封神演義》由元代平話改寫而成,共四萬余字,基本涵蓋了《封神演義》的主要情節,但沒有哪咤的故事。相關的故事是從三個宗教的聲音神嫁接。
從元代到明代,影響最大的民間神祗有三種:搜申光記(元代)、搜神全書(明代)和補充搜姬神(明代)。《三教尋神源》中的哪咤是當時各種民間傳說的綜合版,不可避免地受到三教合流的影響。
到了明代,哪咤還有壹個大的變化,就是在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下,設備空前升級。
唐朝的哪咤用的是金剛棍和戟;在元雜劇中,哪咤擁有多種兵器,但主要以繡球取勝。到了明朝,哪咤的主要武器變成了“紫焰蛇矛火尖槍”,槍是明朝騎兵的制式。另外哪咤還有壹把妖刀。自日軍入侵後,明軍改劍為刀,炎陵刀成為制式武器。自然哪咤要配壹個。
此外,哪咤還隨身攜帶金磚,可能是當時交易中的貨幣;至於風火輪,可能和槍械的普及有關。另外,哪咤重生後,用了三次火棗才變成三頭六臂。同樣,在《封神演義》中,雷震子吃了紅杏生出翅膀,而殷郊吃了豆子生出新生命。明代小說中,蟠桃、人參果等奇奇怪怪的食物相繼出現,可能也反映了貿易的繁榮。
總是洪水讓我想起哪咤。
哪咤漢化後,深受百姓愛戴,被稱為中坦元帥、羅先元帥、太子元帥、皇太子禹、太子爺等。他的形象越來越深入人心,主要承擔了接生、抗旱、驅魔、除病的職能。
金壽神先生建議,劉基和姚在規劃北京的時候,特意開了11這個門,因為三頭六臂兩腳的組合,正好是11。至於內部對應,金老師的記憶沒有英國人阿靈頓等人的《尋找老北京》壹書詳細。
根據後者的記載,前門是哪咤的頭,棋盤街是他的鼻子,中華門是他的嘴,棋盤街南邊的雙井是他的眼睛,崇文門是他的右肩,玄武門是他的左肩,阜成門是他的左手,白塔是他的矛,東華門和西華門是他的膝蓋,安定門和德勝門是他的腳(下面的兩個寺廟是風火輪),故宮的紅墻。
目前最早的文字記載來自壹個英國人沃納寫的《中國的神話傳說》,說的是朱迪離開南京去北京的時候,劉伯溫送給他壹個錦囊,裏面有老北京的城市設計方案。
對此頗有研究的著名學者陳學霖先生指出,金壽身的說法有許多錯誤:沒有證據證明劉基和姚曾有過合作;在明朝,北京沿襲了元朝的模式。明朝遷都時,姚已經去世。
其實元朝就有“老北京是八臂哪咤城”的傳說,明朝只是傳承了元朝的傳說。元代張裕在《夏歌》中寫道:“大都十壹門圍,草土築那城。”只有元朝說設計者是劉,而明朝說設計者是劉基和姚。
哪咤參與其中,可能是因為古代北京被稱為“苦難之地”,洪水泛濫。人們期待能清理惡龍的仙女出現。
雖然留下了名字,但沒有留下寺廟。
自稱“八臂哪咤城”,哪咤在北京的地位並不高。在元朝,每年二月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但元朝以後,相關活動就消失了。
陳學霖先生發現,清代老北京有壹座寺廟,在先農壇西南,與陶然亭、黑龍潭(今龍潭湖)相鄰。到了民國,沒有壹本書記載,說是“乾隆年間所建,織錦為公用而建。房產土地十畝六裏,有房子四間。管理和使用情況是公共場地。廟裏散放著神像,兩根泥蠟棍,壹把鐵鍬,五塊石碑,壹棵槐樹。”
哪咤被泰澤尊為祖師,建了這麽個小廟。掛毯線主要生產“印花緞帶、儒家掛毯、鉤耳、裙裾掛毯、結掛”。傳說哪咤被李靖砍成兩半,要用絳子綁在壹起,證明產品堅固。也有人說哪咤的龍拉筋是掛毯,李靖的馬具,說明掛毯的產品和龍拉筋壹樣堅韌。
從墓碑上可以看出,伊娜寺建立於乾隆三年(1738)和乾隆四十年(1775),當時貿易比較繁榮,絳帶在這裏組織了大規模的產品展銷會。嘉慶時,行業似乎已經蕭條,導致北京的壹些業內人士“窮困潦倒,無力自助還鄉”,無處安身。
在1946中,壹位作者在147畫報中寫道:“寺廟(伊娜寺)只是壹個小的。是供奉哪咤的塑像,坐槍,氣象頗生動。”後來,為了修建陶然亭公園,伊娜廟被拆除了。而“八臂哪咤城”的傳說,卻在北京78萬多個傳說中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