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平度的起源和歷史

平度的起源和歷史

平度市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祖先就在平度繁衍生息。西漢設立平度縣,1989年7月27日設立縣級市。詳情如下:

平度是夏朝的賴藝、商朝的萊國、西周的唐易之地。春秋時期,原是萊國。周靈王五年(公元前567年),齊國滅賴,歸齊國。戰國時期是齊國的即墨城。

田忌統治時期,即墨市(今古縣鎮大朱毛村壹帶)是齊國東部的政治中心。秦初設縣,膠東半島為膠東郡,即墨市為縣治。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楚湘玉將原齊國壹分為三,以田城為膠東王,即墨為都城。六月,膠東與齊重聚。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韓信被消滅,土地全部歸還漢朝。膠東為郡治即墨,即墨、於之、魯巷、平度、夏密等郡並列。於之縣轄平度市,蘆鄉縣轄新河鎮城子村,平度縣轄新河鎮北部。漢文帝前十六年(公元前164),膠東郡為膠東國,定都即墨。

漢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膠東國被廢,改稱郡。景帝二年(公元前148年),膠東國正式重建,仍為即墨,吃八鎮,直到王莽來到漢朝。建武十三年(37年),東漢光武帝封賈府為膠東侯,後郭抑郁,吃了六城。

張帝開國元年(76年),原膠東後國被廢,新膠東後國只吃了壹個降秩的郡,降秩之名被廢,就是膠東後國。魏是膠東、即墨、魯巷三縣東部,夏密縣和長光縣西部(古城在今萊西市)。金代設長光郡,郡治在其縣城(今即墨區)。

從梁武帝到晉朝(420年)到宋太師(470年),是膠東、即墨、魯巷三縣。北魏文帝宣帝四年(470),長光縣西界擴至膠,縣遷至膠東市(今平度市)。長光和即墨同屬長光縣。

北齊文宣帝天寶七年(556年),長光縣遷至中郎城(今煙臺市龍口市),即墨、魯巷、長光三縣合並為長光縣,長光縣遷至膠東市(今平度市)。隋朝初期為長光郡。文帝十六年(596年),恢復魯鄉郡。仁壽元年(601),長光郡改為交水郡。

唐中後期至明初為交水郡。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改平度府,領昌邑、魏縣。清代成為平度府,雍正十二年(1734)改為散州,不再領郡。1913平度改州為縣。抗日戰爭時期,平度市及其周邊地區成為淪陷區。從1938開始,偽平度縣衙成立,到1945年9月結束。

民國平度縣政府於1937年底至1945年底進駐竹溝、張玲、臺頭。1940年9月,中國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大澤山區成立平度縣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平西、平南兩縣脫離平度郡。1945年,屏南縣劃歸屏東縣。

同年,昌邑縣所屬的“三伯”地帶(昌邑在平度的“飛地”)劃歸平南縣,萊西縣所屬的河套地區劃歸平東縣。解放戰爭時期是平北(平度)、平西、平南、平東四縣。1949 10 1新中國成立時,平度縣人民政府駐平度市,平西縣人民政府駐張舍,後遷至程子昌黎,平南縣人民政府駐蓼蘭,平東縣人民政府駐南村,後遷至古縣。

1952年6月,平南縣改為蓼蘭縣。1953年9月,平西與遼蘭合並,稱遼蘭縣,縣人民政府駐遼蘭;平度、平東合並,稱平度縣,縣人民政府設在平度市。1956年6月,平度、遼蘭合並,稱平度縣,縣人民委員會駐平度市。

1957年3月,埃瓦爾莊區和萬家、藍迪、崔家集區部分村莊分別劃歸高密、交縣、昌邑。1983 10,平度縣劃歸青島。1989年7月,平度撤縣設市,市政府駐平度市。

平度人口:

截至2022年底,平度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為1184500人。其中,城鎮人口53.69萬人,農村人口64.76萬人,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5.33%。新出生人口7448人,出生率5.34‰,二胎占出生人口的44.8%;死亡人口為11988,死亡率為8.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26‰。

平度市有34個少數民族,1401人。其中土家族288人,朝鮮族229人,蒙古族220人,滿族173人,苗族100人,彜族79人,傈僳族57人,壯族44人,回族44人,哈尼族23人,藏族23人,布依族65438人。

有7個土族,5個黎族,4個達斡爾族,4個錫伯族,3個畬族,3個仡佬族,3個景頗族,3個俄羅斯族,2個撒拉族,2個鄂溫克族,2個佤族,65,438+0瑤族,65,438+0哈薩克族。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平度市

參考以上內容:平度政務網-組織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