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共有12字,其中古彜語5字,漢甲骨文7字。
三、鴻雁天書:又稱鴻雁天書。在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沙家山的崖壁上,有壹個巨大的淺紅色石屏,長100米,高約30米。上面有幾十個鐵灰色的符號。大的像水桶,小的像上漲的。印若官印,古樸雄壯,被海內外學者稱為“鴻雁天書”。
四、巴蜀符號:在春秋戰國時期四川出土的器物上,發現了150種不同的符號,統稱為“巴蜀符號”。我國學者錢認為,這些符號可能是2400多年前的壹種音標,與彜族的音標有驚人的相似。
東巴文字:這是壹千多年前雲南納西族先民創造的原始象形文字,被稱為“活的象形文字”。納西族人把它描述在木頭和石頭上,稱之為“森吉陸機”(意思是木頭和石頭的痕跡)。
六、萬字碑:原文存衡山,現位於紹興寺“萬字碑”。碑文好像是非篆,書法也很奇怪。壹些學者認為它是大禹治水的紀念碑。
七、夜郎天書:新發現於貴州省赫章彜族地區。專家所說的“夜郎天書”共有4480個字。是用毛筆用煙墨寫成的,像草印章,筆畫彎彎曲曲。字體粗細不壹,散而自然。
八、仙居蝌蚪:在浙江省仙居縣丹竹鄉壹座高128米的陡壁上,有人工雕刻的太陽紋、蟲紋、蝌蚪紋。傳說是大禹治水留下的記錄,專家認為蝌蚪是象形文字。
中國古代文字最早的歷史;
甲骨文是指刻在動物骨頭上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見於山東(赤峰、關中等地),是中國最早可識別的文字。
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原稱“東夷文字”,後稱“骨雕”,並確定雕刻工具為瑪瑙等銳寶石,形成於距今4600年至3300年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
自2010結束以來,著名東夷文化學者、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在賢成功地對甲骨文進行了系統破譯,從文字的起源、結構等方面全面論述了與甲骨文、現代漢字的傳承關系,證明了義理是漢字的源頭。
早期甲骨文的特點是骨片上的字很少,很難有超過10字的骨片。字的形狀很有圖案,有些字很復雜,接近繪畫。如果按照文字的六書來劃分,應該只有能指和象形字,處於文字出現的初始時期。
較晚的甲骨文距今約3300-3700年,為嶽石文化時期,商代早中期。後來甲骨文逐漸增多,壹塊骨頭上常見十幾個字,50-60多個字,形成文章。這個時期可能會有壹個認識的詞。
字體的象形性逐漸減弱,而象征性增強,與甲骨文相似,證明了後來的甲骨文已經發展為更成熟的文字。其使用壽命的下限與甲骨文直接相關。
百度百科-古代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