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古鎮的飲食習俗和習慣

古鎮的飲食習俗和習慣

二月二日是春節元宵節

春節,家家戶戶都起得很早,爭著第壹個放鞭炮迎接廚房(俗稱接天接地)。大人小孩都穿時髦的衣服,壹派歡樂的氣氛。吃素食(扁食、餃子等。)壹整天。在舊社會,人們吃飯前要洗手燒香,只有敬完天地、竈神和祖先,全家才能吃飯。晚飯後,新親戚會叫上家人拜年,熟人見面互相說“新年發財”或“新年快樂”。從這壹天開始,孩子們向他們的父母或鄰居拜年,乞求糖果,瓜子和花生或接受壓歲錢。

元宵節中午,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壹頓豐富的飯,晚上吃元宵,點上蒸好的燈籠(如月亮燈籠、生肖燈籠、雞燈籠、龍燈籠等。)白天用篩子把它們帶到前院,然後把龍燈放在麥倉上,雞燈籠放在雞籠上,其余的放在大門兩邊。家家戶戶門前的屋檐下掛著燈籠,孩子們手裏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三五成群地四處遊蕩,到處燈火通明。與此同時,家家戶戶燃放煙花,孩子們成群結隊地跑到田間,點燃用掃帚頭或木柴做成的篝火和火把,拋向空中。壹些村莊敲鑼打鼓,玩龍燈,舞獅,踩高蹺,玩旱船,挨家挨戶到深夜,俗稱元宵節。

2月2日,有兩個局部應力。壹個是“二月二,龍擡頭,各子刮龍頭”。理發師忙得不可開交,不僅刮胡子賺得盆滿缽滿(刮胡子的錢比平時高),還能得到壹些禮物。第二個是“二月二,蒼龍擡頭”。大人們早早起床,用草木灰在谷倉周圍撒圈。谷倉越大越好,預示著豐收。

兩個清明節。

清明節前,我們應該給祖墳添土。清明節的早晨,家家戶戶的屋檐下插上柳枝,少婦頭上戴上柳葉以明目,有“清明不穿柳,死了就成了大黃狗”之說;早餐也要吃煮白雞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機關和學校在這壹天開展祭掃革命烈士墓的活動,緬懷先烈,啟迪後人。

三龍舟節

早晨,每戶人家的屋檐下都插著艾條,小女孩頭上戴著艾葉。有句話叫“端午不穿艾葉,死了就成老龜蓋”。早餐吃粽子,糖餅,油條(有錢人也做雄黃酒)。有人捉蟾蜍,說是把墨塊放進嘴裏風幹,再拿出來磨成墨,就能治療腮腺炎。此外,家裏還為孩子縫制香囊、香袋,用五色線系在孩子的腳踝、手腕、脖子上,說是可以避禍。

中秋節

中午,全家人享受盛宴,喝團圓酒,慶祝豐收。下午蒸火食(幾個人做月餅)。晚上,家家戶戶在院子裏支起案來燒香,擺上月餅、石榴、蘋果、梨、棗等水果拜月。月亮壹露出來,人們馬上燃放鞭炮,孩子們向拜月磕頭。然後壹家人圍坐在壹起,邊吃邊賞月。老人講著“唐明皇訪月宮”、“太後拖藥”、“嫦娥奔月”、“吳剛砍桂花樹”、“玉兔搗藥”等神仙故事。

五月臘八節除夕。

臘八節家家戶戶都用大米、豆腐、粉條、胡蘿蔔煮粥,稱為“臘八飯”,說吃了可以避禍。他還說,這壹天用胡蘿蔔腌制的鹹菜很好吃,放很久也不會壞。還有“吃完臘八飯,忙著年貨”的說法。

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竈被稱為祭竈日或新年節。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都會在香案上擺上過年的魚、肉、水果之類的東西,祭拜竈王爺。先燒香磕頭,用廚馬、草料、小弓箭燒紙糊金元寶,同時放鞭炮。除夕之夜,新竈神像會貼在門旁,對聯:“二十三(四)日上天,初壹下凡”或“上天說好話,下凡平安”;追問“壹家之主”。建國後,人們在祭竈時逐漸消除了迷信。

除夕夜,臘月最後壹天(正月三十,臘月二十九),家家早起打掃衛生,貼春聯、年畫(門神、竈神的舊畫,有的還貼上了鐘馗),大人小孩都穿上了新衣服。中午吃了壹頓豐盛的飯,喝了壹頓告別酒(舊時整天不斷燒香,供酒供飯,祭祀神佛祖先),這是很不尋常的。晚上吃餃子,瓜子,花生,壹家人圍坐在壹起,長輩會給孩子們“壓歲錢”。同時上壹碗平菜,拿兩個饅頭,賞大牲畜。有句話叫“壹千打壹萬罵,三十夜飯”。楊廟鄉楊廟村姓桑的農民,大多在臘月二十九過年。明朝末年,這個村子叫魚池村,住著壹位老人桑。老兩口領著七個兒子,從財主家租了5畝地維持生活。有壹年秋天,桑老人被財主家的黃狗咬了。盛怒之下,他的三兒子用磚頭把狗腿打殘了,被財主捆起來送到縣衙,痛打了壹頓,還從家裏搶走了五石麥子。老人氣得讓人寫了訴狀,舉報到鳳陽府。秋去冬來,又是壹年的結束。所有的鄰居都在忙著過年,但老人的房子卻很冷清。5歲的兒子問:“媽媽,我們家什麽時候過年?”媽媽說:“等爸爸回來過年吧!”臘月二十九,桑老漢掉了胡子,打贏了官司。財主把麥子全還了,壹家人聚在壹起,殺雞備菜,開開心心地過了壹個早年。從那以後,他們的後代每年都在臘月二十九慶祝新年。

壹次婚姻

訂婚的舊婚經媒人提出後,男方將男女雙方的庚貼(俗稱“八字”即出生年月)交給算命先生辦理結婚。有四種情況不能結婚:(1)女人比男人大五歲以上,有“女人比母親大五歲”的說法;(2)屬相不符,有“龍虎相鬥”、“狗兔相鬥”、“二龍不同床”之說;(3)命不相容,有“甲子乙醜金在海,丙寅丁醜火在爐”之說;(4)同家五衣之內。如果不急,男方準備兩塊紅布(富人買絲織品,窮人只買麻布或棉織品)和銀飾,與女庚子貼壹起送給女方,稱為“還庚子”。如果女方同意訂婚,壹般會給男方買壹頂禮帽,兩本書,兩支筆,黑墨水。然後男方會送雞,鯉魚,水果,豬後腿等。為了“造福雞(鯉)”。從訂婚到結婚期間,男女不得見面;如果有男人在場,女人要趕緊躲開,以免被人評頭論足。

婚禮儀式定下來後,雙方準備結婚用品,女方處理嫁妝,男方布置新房。結婚那天,男方擡著轎子(窮人用的紅轎子),給女方準備了公雞、鯉魚、豬肉、水果、大饅頭、雙壇酒等彩禮。新娘上轎子前,要用紅線把臉上的頭發擰下來,俗稱“開臉”,盤成發髻;穿上紅外套送老,祝妳長命百歲(有的穿紅衣服,紅裙子,頭上戴“紅蓋頭”,少數富婆戴紗巾、眼鏡、花瓶、繡花鞋);然後坐在椅子上,哥哥或者叔叔會把妳抱上轎子,祝妳在婆家有椅子靠。車內有壹床紅色的被子,被子的四角分別放著棗、花生(意為“早生貴子”)和核桃(意為“夫妻和睦”)。被子在5-7月間不能穿,會使其“五離七散”。避孕套是為年老和年輕的女性準備的。上了轎子後,要哭幾聲,以示舍不得父母。轎子在鞭炮聲中被擡走了。富家的轎子前有樂隊(俗稱“響手”)、儀仗隊、持槍護衛隊。壹般轎子前面只有壹個樂隊,後面是嫁妝(最好的是“滿兒”,中間的是“小六塊”,最差的是“壹擔挑”)。轎子擡到人門口,鞭炮聲中,嗩吶鑼鼓響。新娘抱著準新娘送的裝著雜糧的玉瓶(有句話說“兩口子空著膀子出不了轎子”),在兩個伴娘的攙扶下,踩在鋪好的新葦席上。男方先派兩個人在席子上傳(壹個接壹個,有“傳宗接代”之說),走到洞房。同時,同齡男子投擲谷物、棗、銅錢等。在新娘頭上(俗稱撒賬)邊撒邊唱“撒賬歌”,惹人發笑。而新娘則生悶氣,低著頭。有的新娘故意走壹步,退三步,想累死。洞房門口有壹個香案,香案上有壹個裝著雜糧的籃子(祝新娘能幹農活),上面有壹面鏡子(區分新人和惡魔),還有壹個鋼秤(秤上的繩、木、鐵可以辟邪)。新娘來到香案前,與新郎並肩而立。主祭喊了壹聲“拜天地”後,她磕頭三次,進了洞房的外間。主祭高喊“二拜高唐!”“夫妻拜”完後,都磕頭三次,然後進了裏間。婚後第三天、第六天或第十二天,女方來接新娘回去,俗稱“回門”。

當地回族的婚俗與漢族基本相同。在舊教規裏,回族是不允許和外國人結婚的。如果有特殊情況,外國人必須真心信仰伊斯蘭教。目前全縣約有1/3的回漢通婚。婚後都尊重回族的風俗習慣,雙方也按照回族的習俗送禮。回族男女訂婚後,女方選擇“主麻日”,然後去清真寺念經,稱為“綁女扣”。婚禮當天,阿訇必須主持婚禮,以免新娘哭泣;第二天,阿訇被邀請與新娘和新郎壹起走墳墓,這被稱為“走快樂的墳墓”。

二西青

新娘生下寶寶三天後,娘家會根據寶寶的性別給1只雞;9天或12天,父母會給“奶禮”,包括小麥粉、痱子、紅糖、母雞、包、衣帽、衣服、鞋帽、臥車、小自行車、玩具。姨媽、嫂子、月經、姨媽等親戚也要送禮。婆家設宴犒賞送禮的親朋好友,給大家分發紅點饅頭和紅雞蛋,以示喜悅。

寶寶生日滿壹歲時,奶奶阿姨會送他“結婚禮物”,爸爸的親戚朋友也會送他衣服、布匹、鞋帽、鋼筆、玩具、食物等東西表示熱烈祝賀,而男方會舉辦生日派對招待客人。

生日在舊社會,當地有慶祝十天和生日的習俗。富人活到63、73或83歲,必須過生日,親朋好友要送壽衣和生日禮物;窮人活到63、73歲,女兒會送壹條大鯉魚來慶祝生日。俗話說“六十三,七十三,吃個鯉魚跑了。”特別是66歲的“十歲”很重要。晚輩的親戚,尤其是女兒,要送6個1斤的大饅頭,36個紅點饅頭,66個餃子,3斤6兩豬肉等禮物慶祝生日。別人至少送6個大饅頭,3斤6兩豬肉。生日慶祝壹般安排在正月初六或正月十六,讓老人度過“旬頭”,以求健康長壽。

當地的禮物有很多種。新房落成,親戚朋友會給街坊送去“壓風禮”。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上世紀70年代,這壹習俗幾乎被廢除,到了80年代才逐漸恢復。同時增加了“祝賀參軍”“祝賀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