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小學生作文我美麗的家鄉即墨

小學生作文我美麗的家鄉即墨

我的家鄉即墨,自古以來民風淳樸,世俗友愛,節日眾多。經過歷史的熏陶,民風與開放的新風融為壹體,使民族傳統文化呈現出更加鮮明的時代特征,成為人們娛樂和陶冶情操的獨特方式。

元宵節踩街

即墨有在正月十五過元宵節的傳統。那壹天,家家戶戶都裝飾燈籠,燃放煙花。穿著節日服裝的人們成群結隊地湧向街頭,觀看龍燈、舞獅、高蹺和秧歌等民間表演。近年來,這壹傳統的“踩街”活動已從民間小規模的自發散演發展為有組織的大型盛大節日。

正月十五,整個即墨市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氛。超過65,438+萬來自本市及周邊地區的遊客聚集在幾條主要街道和市政府前的中心場地,觀看了盛大的“踩街”活動。伴隨著春節驚天動地的鑼鼓聲和悠揚的嗩吶聲,裝飾精美、色彩斑斕的彩車緩緩向人們走來,承載著現代企業的文化形象和傳統民間藝術的趣味,彩車上“雙龍騰飛”、“鳳凰展翅”的優美造型,“飛機在飛”、“火箭蓄勢待發”的雄姿, 以及“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科教興即墨”等口號令人眼花繚亂,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繁榮昌盛的大好局面和預示即墨經濟將再次騰飛的宏偉藍圖。 表現民間歌舞的秧歌隊、高蹺隊、旱船隊,載歌載舞,歡蹦亂跳。人們在和平與繁榮中跳舞,歌唱豐收的喜悅。“豬八戒背媳婦”、“老蔣背老婆”、“老媒婆”,都讓人很開心。取經歸來的“唐僧師徒”和面帶微笑的“濟公活佛”,看上去風度翩翩,彬彬有禮,壹路上不停地向觀眾鞠躬拜年,祝賀新年。孩子們表演的“大頭娃娃舞”和“童子鼓”更是活潑可愛,孩子氣十足。元宵節花車巡遊和民間歌舞表演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又有現代生活的味道。

田橫海祭民俗文化節

“天恒民間祭海文化節”於每年公歷3月18日舉行,為期3天。

田橫祭海的民俗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祭海(上網)那天,埃瓦爾莊村幾乎家家都擠滿了客人,整個村子熙熙攘攘,充滿了濃濃的節日氣氛。臨時巨大的松木門刷漆掛紅,顯得雄偉壯觀;在沙灘上,有許多紅旗(站立的流蘇)在春風中飄揚;新裝修的漁船上貼著對聯,慶祝吉祥。壹個巨大的東海灘擠滿了人。以“壹”字排列的幾十張祭祀桌,擺滿了三祭(全豬、全雞、全魚)和精心制作的面桃餅,尤其是那幾十張亮刨花、紅花的全豬,以及桃子上制作的“洋洋自得”、“蓮花仙子”、“鯉魚躍龍門”等工藝品,更是吸引了人們長久的贊嘆。隨著祭祀儀式主持人的壹聲令下,數百聲鞭炮聲在沙灘和漁船上依次響起,雷鳴般的鞭炮聲伴隨著鏗鏘的鑼鼓聲響徹整個港灣,將祭海(上網)的節日推向高潮。近年來,海祭活動在鎮政府和文化部門的領導下,從壹個漁村——埃瓦爾莊村自發形成的民間祭祀活動,發展成為中國北方規模最大的海祭活動;在形式上,它已從傳統的祭祀演變為具有豐富民俗文化內涵和壹系列民俗文化活動的盛大節日——“田橫祭海民俗文化節”。

為進壹步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促進海洋民俗旅遊和經貿投資活動的發展,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現由田橫鎮人民政府、青島民俗博物館、即墨市文化局、即墨市旅遊局共同策劃主辦“田橫祭海民俗文化節”。* * *組織了十余場大型文化活動,主要包括:隆重的祭奠儀式、民俗文化采風、書畫攝影作品街頭展演、現場書畫表演、民間舞蹈巡遊、武術魔術表演、燈謎有獎競猜、太平史聖大戲唱響、海景焰火表演、鬥雞表演、香酥面塑大賽及展覽、民俗攝影邀請賽、炫目商品交易等

馬山文化旅遊山會

馬山廟會歷史悠久,廟會數量為即墨第壹。其中有農歷正月十六的大王廟會,3月28日的天齊廟會,9月9日的黃愚廟會,最盛大的是6月28日的白雲廟會。

農歷六月二十八日,是明光宗賜名“慧覺大師”的日子。“慧覺大師”是明代馬山東麓山東村人。他姓劉,名(字恒慶)。萬歷末年,他受明神宗之命在京城傳教。崇禎年間回到白雲寺講學傳教。後來,為了紀念她,人們自發地把6月28日作為廟會,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改革開放後,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順應民意,恢復廟會,馬山廟會正式命名為“青島馬山文化旅遊山博會”,每年農歷6月26日至28日,為期三天。

如今的山貨會已經從迷信的民間廟會變成了文化在旅遊中發揮作用的文化旅遊山貨會。山會以觀光為主,突出了馬山的地質科技文化和民族宗教文化特色。宗教(道教)活動以聚賢宮、白雲寺為官方活動場所,有專職神職方丈。

每次山會期間,專業和民間藝術團體都在即墨博士雕像前的廣場上表演精彩的戲劇、曲藝、歌舞、雜技等文藝節目。

天井山廟會

天井山廟會以其豐富的傳統民俗文化內涵和許多美麗的民間傳說吸引著眾多遊客。每年農歷6月13日(據說這壹天是“黑龍王”的生日),遠近賓客絡繹不絕。

以前天凈山廟會迷信。人們為了欣賞“黑龍王”的積雨成蔭、造福鄉村、造福四方的功德,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在隊伍前面,樂隊帶路。人們手持旗幟和雨傘,用八人轎子擡著“黑龍王”的雕像,後面跟著風、雷、雲和雨的使者以及各種禮儀儀式。山山水水熙熙攘攘,龍神祠前香煙繚繞。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緊接著是盛大的祭祀儀式。

如今,除了傳統的民俗活動,廟會也逐漸豐富了新的時代文化潮流。本市和外地的文藝團體爭相來此演出,商販聞訊趕來。成千上萬的遊客把這座山變成了壹個結合傳統民俗活動和現代文化娛樂的大舞臺。

東京山廟會

東京山,位於鰲山衛鎮東角,因山上有壹塊形似鷹嘴的巨石,故又稱“鷹嘴山”。此山面向鰲山灣,西鄰東勞之秀鶴山,風景秀麗,景色獨特。壹年壹度的廟會給這座小山增添了壹道美麗的風景。

東京山上的“狐仙廟”建於壹百多年前。傳說這裏的“狐仙”極為靈驗,反應靈敏。每年正月初壹,正月二十,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是廟會舉行的日子。正月二十的廟會最紅火。從淩晨開始,遊客陸續上山,加上商販和外地遊客,壹天多達5萬人,可謂人山人海。

即墨劉強

即墨劉腔是壹種古老的地方戲曲,始於清朝乾隆年間,由山東省廣為流傳的“奔肘鼓”演變而來,發源於即墨西部的古河流域,流行於膠東地區,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劉強早期的演唱形式非常簡單,使用的樂器只有壹面鑼、壹面鈴鼓和壹塊竹板。後來受“四弦小調”影響,開始用“四弦胡琴兒”伴奏。當第壹次使用弦樂器時,當拉和唱不協調時,藝術家們就用它來演奏,所以它被稱為“劉強”。後來藝人們覺得不雅,就借用諧音,取名“劉強”。從此,劉強作為壹個劇種走上了即墨的群眾舞臺。劉強的戲大多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民間故事。對話用即墨方言,曲調有換調、悲調、疊板、慢板、數板、南宮、娃娃腔。演唱委婉細膩,優美流暢,語言幽默生動,表演樸實無華,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尤其是伴隨著“四弦胡琴兒”悠揚的旋律,再加上劉強獨特的結尾“勾勾腔”,聽起來余音繞梁,迷倒了幾代家鄉父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劉強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6,即墨縣成立了專業的“即墨劉強劇團”。經過新老藝人的探索、整理和創新,劉強在表演曲目、唱盤、音樂伴奏、曲牌等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程度,同時也迎來了劉強藝術生涯發展的全盛時期。1959期間,青島劉強劇團應邀赴京,三次赴中南海懷仁堂,向中央領導、戲劇界知名人士和首都人民匯報演出了趙美蓉的《剪袍》、《看燈》等劇目,獲得了巨大成功。劇組成員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毅的親切接見和熱情鼓勵,得到了郭沫若、田漢、老舍的支持。北京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中國青年報、戲劇日報等報紙均發表評論文章,對劉強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贊劉強為“膠東之花”。從此,即墨地方小戲《劉強》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聞名全國。前文化部部長和朱也先後訪問了即墨。觀看了劉強劇團的演出後,他們對即墨劉強的藝術性和欣賞性給予了高度評價。著名詩人何敬之看完即墨劉強,也即興作了壹首妙詩,“杯隨田丹舊灑,醉人鄉音聽劉強”。

多年來,即墨劉強劇團獲得了壹大批優秀劇目和優秀演員,其中劉強的《王三賣魚》被青島電視臺拍成電視劇電影,獲得1985中國首屆電視劇“鷹象獎”二等獎。由於劉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即墨市很多鄉村除了專業的劉強班外,還有業余的劉強班。

即墨九獅

九獅圖,又稱九獅舞。由即墨民間藝人於1924創作編曲,並於次年元宵節時在即墨市首演,受到群眾好評。從那以後,它被作為傳統的民間舞蹈節目保留了下來。

九獅地圖的表演陣容由12人和9件獅子道具組成,其中4人手持兩只“母獅”,7人各持1只“幼獅”,另有1人手持繡球引誘獅子跳舞。當獅子們在跳舞時,伴隨著歡快刺激的鑼鼓聲,七只“幼獅”有節奏地圍著兩只“母獅”,歡快地跳躍著,時而翻滾著玩球,時而搖頭擺尾,扭動著腰肢。壹舉壹動都把真獅子的兇猛習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

《九獅圖》的表演形式分為“走街串巷”和“繞場”兩部分。“走街串巷”是壹種行進舞蹈,表演“龍搖尾”、“撚繩”、“對獅”等動作。“繞場”是現場表演,主要有“四門鬥”、“繡球戲獅”、“獅子拋球”等舞蹈動作。

即墨鼓

即墨大鼓是民國初年流傳於即墨盲人藝人中的"界門鼓"、"高門漁鼓"、"李門毛毛"三種民間藝術形式的結合體。它是通過掌握而創造的。其唱腔優美而富有韻味,伴奏悅耳動聽,語言幽默生動,書目章節銜接緊密,充滿懸念,藝術感染力強。經過幾代藝術家的創新和發展,這種曲藝形式日益豐富和完善。

即墨大鼓是“東陸派”的壹個分支。有彈琴伴奏,歌詞講究押韻。唱腔有三種:“慢板”、“劉思”、“快板”。表演形式以唱為主,偶有評白,沿襲了東魯鼓的特點,在使用即墨方言的基礎上略帶安徽地方口音。

即墨秧歌

早在明清時期,即墨秧歌就活躍在城鄉。農閑時節、過年、廟會,尤其是正月元宵節,各村秧歌隊走街串巷演出,壹直延續至今。

即墨秧歌在表演風格上分為東西兩種。東部沿海地區為東派,東派舞蹈動作融合了武俠風格,特點是歌舞並重,場面歡快熱烈,舞蹈隊形巧妙多變,動作粗獷豪放,動作渾厚有力。瓦格莊、劉家莊等西域屬於西派,其特點是嫵媚多姿,輕柔歌舞段,動作細膩流暢,幽默風趣。

即墨秧歌的整體表演形式分為“大場子”和“小場子”。“大廠”的表演陣容通常由9-12人組成,其中“花姑娘”4人,手持竹板的“小販”4人,身著滑稽服飾的“媒人”2人,頭戴戴文巾的“錢棍”、“棒槌”2人。這些角色的服裝不同。跑步隊形通常是“剪刀”、“龍搖尾”、“莢角”等傳統圖案。在變換隊形格局的過程中,用秧歌特有的步伐表現出各種舞蹈動作,根據節奏的調整和各角色逗樂的插科打諢,呈現出壹派生動活潑的景象。同時,在跑步的間歇,場上的靈魂人物“膏藥”即興作曲、演唱秧歌曲調,大多聲情並茂,賞心悅目。壹個“小場”俗稱故事,通常是3-5個人用故事和歌曲表演壹些小笑話。

即墨秧歌的伴奏由打擊樂和管弦樂組成。打擊樂器通常用於“大場”伴奏,而管弦樂通常用於“小場”伴奏。主要樂器有二胡、嗩吶、笙。主要音樂《捉廟》、《秧歌曲牌》、《旱船調》等被收入《山東民歌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