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明朝有三大才子,分別是解縉、楊慎、徐渭,他們都以才華橫溢而聞名天下,但是他們的結局都很悲慘。這其實是明朝很多人才的縮影。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當時南京文壇流行壹句話:“文聯詩從青田開始。”
這句話其實是在說“明初三大詩人”,“連”指宋濂,“齊”指高啟,“青田”指劉基,即劉伯溫(劉伯溫是浙江青田人)。也就是說,明朝初年也有“三大詩人”,其中宋濂在寫作上成就最高,高啟在詩歌上首屈壹指,劉伯溫則更為全面,他對理學和經學都有特殊貢獻。
和明代三才子壹樣,“明初三詩人”的結局也很悲慘。宋濂是朱元璋任命的“開國文臣之首”,整個翰林院沒有壹個人拒絕接受他。另外,宋濂早年跟隨朱元璋,是太子朱標的老師。但最終,因為胡案的牽連,宋濂死於流放四川。被稱為“再世諸葛亮”的劉伯溫,屢遭諸葛亮毒打,最後疑被胡毒死。高啟的結局更慘,被朱元璋親自下令。
高啟出生在蘇州士紳家庭,從小家境富裕。可惜父母早逝,高琦性格孤僻,驕橫。他潛心研究,終於成為壹代才子。紀曉嵐曾評價高啟“天才勝過明代詩人”。可見,高啟不僅是壹代奇才,其水平更是優於明代眾多詩人。
元末明初,戰亂四起,再有才華的高啟也不過是亂世中的曇花壹現。當時張士誠住在蘇武,聽說過高啟的名字。他親自派弟弟張士德請高啟做他的幕僚。高啟當時才16歲,被張士誠的真心打動,來到蘇州城為張士誠所用。但由於高啟驕橫跋扈,受到同僚排擠,高啟辭去官職,從此隱於江湖,不涉世事。
朱元璋剛登基的時候就提出了“天下之亂必動武,天下之治必用言”的觀點。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公務員的春天來了。在劉伯溫的推薦下,高啟入朝。當時高啟32歲,正值壯年,和朱元璋壹拍即合。朱元璋讓高啟做諸侯之師,高啟和宋濂壹起編元朝史。可見,朱元璋最初對高啟是非常尊重的。
然而僅僅過了三年,高啟就厭倦了官場生活,想表現壹下對山水的喜愛。朱元璋曾有意提拔他為該部侍郎,但高啟以不夠資格為由拒絕接受,並提出辭職回國。朱元璋非常抱歉。他給了高啟金銀,讓高啟自由了。
高啟遠離朝廷後,沒有壹個官員加碼,說他“五鬥米不折腰”,這讓朱元璋有些反感。更有甚者,高啟曾寫過壹首名為《宮女圖》的詩,其中壹句寫道:
這只小狗每隔壹朵花就叫壹次。晚上誰來宮裏?”
這首詩似乎在諷刺朝廷,引起了朱元璋的反感。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我真的很欣賞妳在高啟身上的傑出才華。我請妳入朝為官,並沒有虧待妳。妳辭職的時候我也給了妳金銀。但是妳為什麽總是諷刺我?《明史》雲:
開始寫詩,皇帝還沒發,真是諷刺。
面對高啟這樣的瘋子,朱元璋又忍了。洪武六年,朱元璋終於抓住了高啟,殺了高啟。這壹年,蘇州知府魏冠信到任,打算將蘇州知府衙門遷至張士誠宮舊址。衙門落成時,高啟作為蘇州的壹大才子,被知府請到現場,尊為上賓,然後讓高啟為新衙門寫壹篇隨筆留念。高啟如噴泉,揮毫千言,寫出了著名的《梁文論縣治》,贏得滿堂喝彩。但這篇文章中用了“臥虎藏龍”這個詞,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朱元璋認為“虎坐龍盤”是只有皇帝才會用的詞。蘇州知府府建在張士誠的宮殿上,但高啟居然用“虎坐龍盤”,明顯是在支持張士誠。於是,高啟連審都沒審就連夜送回南京,被判死刑,砍頭。自古以來,互相欣賞,壹個秀才,當時已經在劉伯溫那裏安度晚年,剛被朱元璋召回京城。聽說高啟被判有罪,劉伯溫聯合宋濂等文臣為高啟說情。朱元璋大發脾氣,指著賦上的“虎坐龍盤”四個字問劉伯溫:“這是什麽意思?”劉伯溫無言以對。
高啟是否支持張士誠不得而知,但在朱元璋看來,高啟壹再諷刺自己,已經讓人無法忍受,殺高啟是必然的。結果壹代才子高啟最終被斬首,享年39歲。
高琦的死不是壹起普通的刑事案件,而是壹起政治事件。此後,朱元璋對文人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文字獄案件接連發生。從此,明朝文官的尊嚴受到封建專制的蹂躪,壹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