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是由動脈脈搏的視位(深淺)、速度(快慢)、強度(強弱)、節律(整齊與否、有無休止)和形狀組成的。脈象是中醫辨證的重要依據,在辨別病因、推斷病情變化、辨別真假、判斷疾病預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由於脈象是血之府,貫穿全身,所以身體和臟腑的病理變化往往在脈象上有所反映,有時在癥狀完全顯現之前,脈象已經發生了變化。
臨床上主要采用“寸口診斷法”,即切開患者橈動脈後部。《內經》中有“全時診法”和“三部診法”的記載,現代臨床很少使用,故不作介紹。脈診有兩個理論依據:第壹,肺面對的是幾百個脈沖,脈沖會太深。也就是說,人體所有的經脈都會匯聚在肺,寸口是太陰手肺經的循環部位,上面的太淵穴是脈會交匯的地方,所以有脈會過深的說法。第二,脾胃是所有臟腑氣血的來源,所有臟腑氣血的盛衰與脾胃功能的強弱密切相關,太陰手的肺經也是從中焦的功能出發。因此,全身臟腑經絡的氣血盛衰,都可以從寸口脈反映出來。
脈沖切割應在患者安靜時進行。“蘇文。脈精胃論強調,患者在脈象常平時應取坐位或仰臥位,手前臂與心臟接近同壹水平,掌心向上,前臂放平,使血流通暢。寸口測脈,關與尺。對於成人脈診,使用三個指定的位置。先以中指呈弧形平壓,按指腹觸脈以按脈。三個手指的密度要根據病人的身高來調整。小兒寸口脈太小,容不下三指,故“壹指(拇指)法,不用細分三部。“三歲以下的兒童可以看指紋,而不是看脈搏。切脈常用三種指力,先輕力,觸膚為浮,稱“舉”;然後施加適度的力度,撫觸至肌肉中間,稱為“求”;再次觸摸按壓,直至筋骨下陷,稱為“按壓”。根據臨床需要,可以按提、尋、按或反的順序反復觸摸按壓,也可以采取不同部位的手指按壓體驗。寸、關、池三部,每部又有浮、中、沈三個階段,稱為三期九期。
具體是什麽脈象,這裏就不贅述了。